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1980年以来青海及邻区(31°~40°N, 88°~104°E)中强震序列类型判定标准及序列参数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青海及邻区中强地震序列的特征,将地震序列划分为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和多震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ρ值基本上对中强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判别无贡献;b值和h值的共同特点是: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多震型;孤立型地震序列的U值、F值和k值结果为0或者趋近于0,且这3个参数的均值都具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多震型的特征;k值对地震类型判别有较好的区分度,孤立型地震序列k值近似于零,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k值≤0.2,而多震型地震序列k值0.2。这些可作为划分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2.
陈玉华  马文静  张敏 《内陆地震》2000,14(4):330-338
1970~1999年青海东北部发生Ms≥5.0地震序列22个。通过分析发现,主一余型地震序列9个,约占序列占总数的41%,孤立型序列8个,约占序列总数的36%,前-主-余型序列3个,约占序列总数的13%,双震(前-双主-余)型序列2个,约占序列总数的10%。这些序列分属3个不同的地震带,地震的频率,强度及序列类型在各个地震带表现不一,各具犍色,此外还分析了序列早期(0.5、1、2、3、4、5、7天)及全序列的特征参数b值、u值、h值、ρ值的变化过程,认为b值和u值的变化对该地区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松建  赵志伟 《地震研究》2011,34(4):447-452
整理和分析了1971~2009年发生在福建及邻区的46组地震序列.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序列类型分区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以孤立型或主余震型地震活动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多发生震群型地震;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可能与福建地区地震动力作用、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断层运动性质、地层岩性分布特征有关,同时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也...  相似文献   

4.
安徽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定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工作方案》制定指南,结合采用八五攻关成果中的一些新方法和历史地震资料,对安徽省及其邻近区域地震震型进行了判定,同时简要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以求在震后趋势判断上做些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马鞍山市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趋势早期判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历史地震的震型经验。根据地震序列类型的综合判定指标,结合史料对地震事件过程的描述和时空分析,从历史地震、近代地震(ML≥4.3)和当地“显著地震”(M≥3.0)3个层次,对马鞍山市及邻区的地震震型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区域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以主震型为主,对破坏性地震或有感地震的震群活动要结合区域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具体分析,考虑地震序列类型原地重现规律有被打破的可能。上述结果为马鞍山市震后应急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7.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多震型次之(29%),孤立型最少(20%);同一序列类型中,随着地震震级增大,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多震型、孤立型逐渐减少,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无孤立型地震;对于不同破裂类型,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川东马边—昭通一带、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姚安、龙陵及附近区域,甘孜-玉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录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特点。对未来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10.
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序列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特征,震前地震活动图象表现为地震空区、前兆地震、区域地震活动增强等。地震空区以中期异常为主,中期向短期过渡的标志为空区边缘或内部出现前兆地震、空区停止围空1~3个月或空区内发生小地震而导致空区解体。前兆地震一般于震前1~6个月出现,多数前兆地震与主震之间距离小于30 km,震级差1.5~3.0。通过序列类型及参数的统计分析,为震后趋势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44%为主震型,56%为孤立型.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101°~10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99°~10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将上述结果应用于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12.
使用青海省都兰地震台单台记录以及定位资料,对该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统计了200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地震目录,根据该目录分析了2000年以来都兰地震台周边300 km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分别分析了0~100 km;101~200 km范围地震分布、频次、震级、地震的完整性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随着数字地震记录仪器...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2007年以来,青海省东部及邻区(34°~40°N,96°~104°E)ML≥2.3级地震资料进行特征参数耽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内发生的9次6.0级以上地震中有6次震前7—28个月在震中周围出现叻值异常区,并且大部分地震前的异常区存在异常出现一异常区面积扩大一面积收缩一发震的变化过程,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较详细地讨论了大陆第5强震幕中西部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第5强震幕西部大三角格局呈现等间距网络状分布,强震皆位于网络节点及其边缘,目前该分布存在1个7级以上强震危险区。最后,遵从“以场为背景,以源为主”的大形势预测思路,分析讨论了青海省地震总形势及未来的主体活动区。  相似文献   

15.
初探青海及邻区强震的可公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青海及邻区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时,发现其具有可公度性特征。着重探讨了青海及邻区强震(Ms≥6.5)活动时间的可公度性,得到该区自1900年以来Ms6.5级,以上地震具有2.53年的可公度值,并给出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6.
对青海省1990年以来年度地震危险区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了青海省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分布、预测面积及地震对应情况,得出预测正确率为52%。将预测基本准确的地震危险区进行归并,得到确定的地震危险区共有5块:祁连地震带、三湖地区、库玛地震带东段甘青川交界地区及共和地区、唐古拉地区、茫崖地区。对历史地震危险区的整理和初步研究,对今后地震趋势预测研究积累一些值得参考的认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以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瀑布沟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价表;对库区地震活动性跟踪,发现库区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没有因水库蓄、放水而出现明显的变化,综合判定瀑布沟水库发生较大诱发地震的危险性不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海省“九五”新、改建数字地震台地震数据传输方式的研究,用X.25组建数字地震台网广域网,可方便地实现数字地震数据的准实时传输,其组建简单,台站终端设备接入方便,运行成本低;同时,数字地震台网广域网也可用DDN、RF组建,使“九五”已建台站和“十五”待建台站数据传输良好地衔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历史及现今地震资料研究了陕西地区5级左右地震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相关现象,从而为陕西今后的震情判断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Ms≥5地震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8年,4-5级地震丛的发生间隔为10-40年;Ms≥5地震的活动有以9为倍数的韵律特征,并有集中在7-9月发生的现象;5级左右的地震一般都分布在渭河盒地北缘断裂或秦岭山间断裂带上;4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小震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