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基于水量水质双控制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流域水资源分配实践的不断深化,水资源分配的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逐步丰富完善。针对中国南方丰水典型地区——东江流域出现的发展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问题,以枯水期为重点,以取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为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水量水质双控制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模型框架,并研究探讨了其相应原则、指标和方法,旨在为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合理调配提供理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伊通河水环境容量与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春市唯一过境河流-伊通河是市区内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受纳水体。依据各河段的区位、水力、污染、使用特征对伊通河环境进行功能区划分,然后按各功能区不同的控制标准计算了环境容量、污水允许排放量和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并与整体控制时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最后提出分区控制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及恢复伊通河水环境质量的减压增容措施,以确保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姚建 《地下水》2013,(6):97-98,140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准确确定用水量、耗水量、废污水排放量对于城市的节水、水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城市用水的变化规律,通过水平衡测试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水平衡测试,确定现状情况下的城市用水量、耗水量、排水量及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城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分配水资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区域尺度、有限样品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密度控制可以计算区域总样品数量,但取样点布设应综合考虑地质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目前,样点布设主要依赖技术人员经验,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如何科学布设取样点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科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基于实际工作创建了“区域预分配、单元再优选”的解决方法。在区域上,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量化分配模型,以背景控制因素和潜在污染因素建立分配因子组合,运用指数标度量化定性因子、标度函数计算定量因子,通过矩阵运算获取每个分配单元的样品预分配数量;在单元内,按照分段控制、条件优选的方法提高取样点针对性和代表性。利用构建的分配方法,以拉萨河流域地下水水质调查为案例进行了取样点布设分配应用,确定了各单元样品分配数量。结果表明:考虑背景控制和潜在污染的层次分析模型及量化计算平衡了拉萨河流域不同分配单元对样品的实际需求,解决了城关区面积小样品需求多、当雄县面积大样品需求少等问题;分段控制、条件优选的方法明确了分配单元内取样点选择依据。本方法的构建为地下水污染调查取样点布设提供了必要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5.
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是水污染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分配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总量控制工作成效。以陆域排污-水体水质响应空间单元为基础,构建了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排污及污染治理水平、区域经济实力等因素的总量分配指标体系,提出一套单元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综合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结果表明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分配方法中总量目标与水质改善需求衔接不足、分配指标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牛权森  周巍  许斌 《地下水》2012,34(6):85-87
以白城市为例,研究地下水总量分配的原则与方法,并把地下水总量分配到各季节,同时通过建立模型对分配的水量合理性进行分析,为白城市实行地下水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排放单萜烯气体的研究方法、种类、来源、排放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单萜烯气体排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对凋落叶进行培养模拟分解并同步采集分析单萜烯气体样品,或者在野外采用分解袋法对凋落叶进行现场分解后带回实验室采集测定单萜烯气体样品;凋落叶排放的单萜烯目前检测到的有1...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上海市1991年到2007年废水排放的统计资料,对比分析了近年来上海市工业和生活及其他领域废水的排放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正在逐渐减少,相反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生活及其他领域的废水年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水的年排放量,成为上海市废水的主要来源。文章结合同期上海市工业总产值、户籍人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变化情况,探讨了工业废水排放减少、生活废水排放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探寻未来上海市进一步减少城市废水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控制灌溉对稻田CH4和N2O综合排放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控制灌溉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了观测,研究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并对其温室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明显低于淹水灌溉稻田,且主要集中在分蘖前期和中期,全生育期CH4排放量比淹水灌溉稻田减少73.2%~85.0%。控制灌溉稻田N2O排放通量在水稻全生育期大部分时间都要大于淹水灌溉稻田,稻季N2O排放量分别为106.65 mg/m2和96.40 mg/m2,控灌稻田较淹灌稻田增加了10.6%。控制灌溉稻田稻季排放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s)为726 kg/hm2,较淹水灌溉稻田减少了59.1%。控制灌溉模式能显著降低CH4和N2O综合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人类高强度活动区——城市水资源系统特点和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探讨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计算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控制目标反推模型"(COIM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控制断面径流量计算、控制断面水质指标计算、控制目标方程和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以郑州市为应用范例,介绍城市水环境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应用及水环境调控对策制定.  相似文献   

11.
兖济滕矿区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既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又造成矿区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源地。从矿区煤矸石的化学成份和矿物成份分析可以看出,煤矸石的化学成份以SiO2为主,其次为Al2O3;矿物成份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石英。选用大量测试数据对煤矸石中有害微量元素对水环境、土壤环境的污染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煤矸石在酸性条件下淋溶析出的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了生活饮用水标准;碱性条件下,除Cu、Zn、As外,其余的也超过了地面水环境质量V类水的标准:煤矸石回填区的As、Cu、Pb、Zn四种重金属对矿区水环境影响不明显;填矸石的汇水区以及矸石山附近的水井水化学类型已由重碳酸型转变为硫酸型,部分区域已经受到了SO4^2-、总硬度、固形物的污染;矿区煤矸石堆放对附近土壤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某些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远远大于背景值,植物在土壤中对其吸收与积累可能形成潜在危害性。最后指出了降低煤矸石污染、提高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才是解决矿区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石油化工是高污染的行业,由于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大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环境退化,甚至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石油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地下水油类污染的调查,对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特征、污染源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石油类污染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渭河咸阳段水污染协同控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渭河水质达标为目的,从一维河流单种污染物的水质控制问题出发,并以合作治理污染的思想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各污染源对水环境自然容量资源竞争的意识下,以协同控制理论模型为基础,计算出渭河咸阳段各个污染源的排污量,这比简单地要求各污染源达标排放更加合理,对各污染源也更加公平,也能容易地被排污企业和单位所接受,同时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水样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研究了贵州二叠系龙潭组煤矿集中开采区的水环境污染源分类.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污染源可分为生产矿井疏干排水、采空区积水溢流、矸石堆和堆煤场的淋滤液三类,并详细分析了各类污染源的排泄方式、污染途径和污染程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对策.其研究成果能为贵州煤矿集中开采区的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波  王宇  张贵  张华  代旭升  康晓波 《地球学报》2021,42(3):352-362
泸江流域是滇东南典型的喀斯特断陷盆地发育区,主干水系连接着多个断陷盆地及坡立谷.根据最新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资料,流域喀斯特地下水质量总体以Ⅲ类为主,水质超Ⅲ类的岩溶水点中,东部多,西部少,且暗河占比最大,岩溶泉次之,机井最小.主要污染源是工矿企业及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源,研究分析了污染影响因素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污染源类型及排污强度、岩溶含水层防污性能的强弱程度和岩溶地下水污染机制的不同.详细阐述了岩溶地下水主要污染机制为落水洞或岩溶洞管灌入污染机制、溶隙溶孔含水介质渗透污染机制及浅覆盖型岩溶含水层越流渗漏污染机制.针对性的提出了3条防治对策:一是调整工业布局,切实减少、杜绝污染源;二是调查污染源及污染途径,重视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三是编制地下水开发与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保护水源.  相似文献   

16.
河南宿鸭湖库区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正金  罗文金  程生平  刘富有 《地下水》2004,26(4):252-254,274
阐述了宿鸭湖库区地面水环境质量、地面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对污染程度分析,同时对库区地面水和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计算与评价.并对浅层地下水污染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以山西阳武河流域上游煤矿区为例,分析了采煤对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量减少的影响。未经处理的矿坑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过境河流水,同时也对第四系潜水、深层岩溶承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采煤排水是区域水资源量的减少和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对2个不同开采期水资源量变化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采煤排水引起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三水转化关系的变化,而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流场变化、开采模数远大于径流模数、隔水层连续性破坏、底板突水、水资源污染等。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介绍九江地区地下水类型(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地下水环境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包括地下水质量和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区内合格的地下水占56%,不合格的占12%,中等不合格占16%,严重不合格占16%。地下水污染形成了4个严重污染区块,全区未污染地下水仅占8%、轻微污染占36%、中等污染占20%、严重污染占36%。污染项目主要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氛等指标。由此提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矿山水土环境污染是采矿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我国矿山数量众多,水土污染比较普遍,尤以金属矿山最为严重,矿山水土污染防治是今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基于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成果资料,对矿业活动不同阶段的水土污染风险以及不同矿山的水土污染类型、特征和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矿业活动过程包括勘探、建矿、开采、洗选、冶炼等多个阶段,而水土污染风险贯穿于矿业活动全过程,不同阶段的污染风险不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水土污染物类型、特征因开采的矿产类型不同而不同,呈现出特征污染物与矿体母岩的高度相关性;矿山及其周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受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矿山长期持续开采条件下矿山水土污染物存在累积效应,而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的污染物扩散表现出叠加效应。通过对某典型水土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上述推断。根据我国矿山水土环境污染多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议今后开展矿山水土污染防治工作应区分不同类型矿山、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不同污染物特征、不同污染程度,采取分类施策、系统修复、标本兼治的对策,以实现矿山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By comparing the testing data of the hydrochemistry components and organic pollution of karst water sample in Jinan with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al data, the author finds the long-existing problem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pollu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 of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water in eastern suburbs of Jinan. Since karst water is the main water-supply source in eastern suburbs of Jinan, these problems have greatly affected the safety of water supp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in eastern suburbs of Jina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pollution and hydrochemical variation with hydrogeochemical theories so as to protect the precious karst groundwater and Jinan spring water.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at there are mainly two cause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pollution and hydrochemical variation: the vulnerability of karst water in this area; the other being the serious pollution in this area caused by remaining pollution sources of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