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威  刘蓓蓓 《冰川冻土》2014,36(1):30-37
对滇西北海拔4 000~4 500 m 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 000~4 300 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 冰川主要发育期为末次冰期,古冰川平衡线、山体最高峰以及夷平面的高度显示,冰川发育所依托的夷平面在末次冰期时超过古平衡线,二者差值为50~400 m,为冰川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与地势条件. 冰川规模演化表明,滇西北地区多处山地MIS 3中期的冰川规模大于末次冰盛期(LGM),可能与MIS 3中期较强南亚季风带来较丰富的降水有关. 古气候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表明,滇西北海拔4 000~4 500 m山地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贡嘎山山地发现有24条石冰川,主要类型有山麓型石冰川、山谷型石冰川、槽谷瀑布型石冰川和半覆盖型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4200—4800m之间的西北坡。阐述了各类石冰川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3.
新龙古冰帽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龙古冰帽位于沙鲁里山北部,古冰帽面积为2000km~2。海拔4600m以上湖群遍布,冰碛物撒满高原面,此即为古冰帽的判识标志。古冰帽分中心区与外围山谷冰川区,遗留有冰蚀湖、蚀碛均夷面、冰蚀丘陵、冰川槽谷、羊背石、鼓丘、侧碛堤等多种地貌类型。本冰帽演化经历了三次冰期。  相似文献   

4.
张越  许向科  孙雅晴 《冰川冻土》2022,44(4):1248-1259
末次冰盛期(LGM)时全球大范围降温,青藏高原冰川大规模扩张,重建LGM时期古冰川规模对认识高原冰川水资源演化及古气候条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根据青藏高原东南巴松措流域及派山谷两地的冰川地貌及其10Be暴露年代数据,本文应用冰川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了两地冰川在LGM时期的范围、冰储量和平衡线高度(ELA)等参数,并通过冰川气候模型恢复了LGM时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巴松措流域LGM时期的冰川面积约为982.3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4.5倍,冰储量约为274.4km3;派山谷无现代冰川分布,LGM时期的冰川面积达5.76km2,冰储量约为0.51km3;LGM时期两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分别为4 460~4 547m和3 569~3 694m,与现代冰川相比分别降低了535m和1 034~1 184m。在降水减少60%的情况下,考虑LGM以来的构造剥蚀对平衡线高度变化的影响,LGM时期巴松措流域和派山谷冰川的夏季平均气温分别比现在低约2.96~4.89℃和5.09~6.99℃。  相似文献   

5.
冰川资料     
七一冰川老虎沟冰川庙儿沟冰川大西沟1号冰川木扎尔特冰川托木尔冰川台兰冰川土格别里齐冰川南依诺尔切克游哈拉斯冰川音苏盖提冰川切尔干布拉克游玉龙冰川多塔冰川库里宁里勒冰川野博康加勒冰川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康雄冰川结重康冰川门巴日曲冰川抢勇冰川卡钦冰川阿扎冰川若果冰川海螺沟冰川基本数据(1 9 7 9)冰川类鬻{臻罂凄l婆攫f誉袋巨嚣曩套}备 注、/1、’ I(米)I(公里)l(公里。)l(米/年)i冰斗山谷冰Jil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冰斗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JlI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JlI 山谷冰川溢出峡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  相似文献   

6.
王宁练  薄健辰 《冰川冻土》1997,19(2):167-172
探讨山谷冰川稳定状态时积累区面积比率,即AAR值的大小,认为冰川物质平衡高程分布,平面形态及坡面坡度沿程变化形式是影响山谷冰川稳定态AAR值的主要因素,并 山谷冰川稳定态AAR值与物质平衡高程分布及平面形态之间的定量关系。山谷冰川适合于应用AR值法来研究古冰川的零平衡线高程。  相似文献   

7.
川西高原为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面上出露岩层主要为三叠系砂岩、板岩和中生代花岗岩.在该地区,第四纪有三次冰川作用.冰期时,冰帽(如稻城冰帽)、冰帽一山谷冰川(如甘孜冰帽—山谷冰川区)、大型山谷冰川及山麓冰川(如  相似文献   

8.
中国冰川运动速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我国开展冰川运动速度研究已有50a的历程,依国内现有的山谷冰川运动速度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中国冰川运动速度的研究现状与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冰川运动监测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各大山系的冰川运动速度都在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同,这与冰川的规模相关.监测方法上以实地测量为主也不断发展新的空间监测方法.未来应该加强冰川运动的机理研究,多种观测方法综合应用于冰川运动监测,保证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天山末次冰期以来干旱化过程的冰川证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依据天山7个有确切年代学资料的典型地区进行冰川面积和平衡线高度等重建,揭示天山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经历的扩张和收缩过程。冰川规模在MIS 4~MIS 3大幅度扩张,形成大规模的复合型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MIS 2冰川扩张显著,但远不及MIS 4~MIS 3,许多山区形成大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新冰期NG和小冰期LIA都略有扩张,冰碛垄分布在现代冰川外围,冰川类型与现在一致。冰川平衡线高度的降幅亦表现为MIS 4~MIS 3最大,MIS 2以后降幅递减。MIS 4~MIS 3天山冰川大规模扩张与欧亚冰盖演化,巨大冰前湖泊、广阔的湿地的形成为西风提供更多水气带到天山有关;MIS 2至今,随着欧亚冰盖减小到消失,西风带来的水气渐少,干冷的蒙古高压逐渐加强,制约了冰川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10.
天山山区冰川编目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对天山现代冰川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与此同时,利用临时拍摄的航空相片和局部地区的地形图资料,首次对天山冰川进行了编目登记。当时只统计到冰川483条,面积1446km~2,估计储水量883×10~3。1960年又进行补充登记,冰川增加到676条,面积4865km~2,总储水量1806×10~8m~3。由于冰川编目的基本资料不全,上述统计数字远小于天山山区实有的冰川数量。在逐步具备地形图和航空相片的基础上,1973—1975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与国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队等单位合作,对天山山区现代冰川再次进行了编目登记,统计到冰川6896  相似文献   

11.
东昆仑山煤矿冰川雷达测厚及冰储量估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2015年5月东昆仑山煤矿冰川冰厚测量资料,结合2015年Landsat8 OLI影像,利用Ordinary Kriging插值方法对冰川非测厚区进行插值计算,绘制了该冰川厚度等值线并对该冰川冰储量进行了估算。2015年煤矿冰川最大厚度为87 m,位于海拔4 952 m主流线附近,平均厚度为25.77 m,冰储量为0.0242 km3。利用煤矿冰川冰面地形图与冰厚度分布图,获得该冰川冰床地形图。结果显示,冰川上宽下窄沿山谷分布,冰床地形复杂,在冰厚较大区域,地形呈近“V”字分布,显示了冰斗冰川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海拔8611m西侧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叶尔羌河上游支流克勒青河中段的南岸,即北纬35°55′—36°15′和东经75°55′—76°21′之间,沿东西向山谷横卧着一条规模巨大、气势十分壮观的现代冰川,这就是我国最著名的大冰川——音苏盖提冰川。根据最新编纂的叶尔羌河流域冰川目录,音苏盖提冰川的编码为“5Y654D53”,全称即:塔里木内陆水系(编码5Y6)叶尔羌河流域(编码5Y65)克勒青河(编码5Y654)音苏盖提冰川沟(编码5Y654D)53号冰川。  相似文献   

13.
天山托木尔峰科其喀尔巴西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天山托木尔峰科其喀尔巴西冰川是典型的树枝状山谷冰川,利用3组(6期)ASTER遥感影像通过COSI-corr软件反演了该冰川表面运动速度.与花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反演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平均绝对误差为3.1 m·a-1,相对误差为11.9%,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其反演精度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冰川表面运动速...  相似文献   

14.
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及冰期划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在对贡嘎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分析,对该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三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晚更新世的末次冰期,以及全新世的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中更新世早期的冰期冰川为半覆盖式冰川类型,规模不大;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冰川是本区最大冰川作用时期,形成网状山麓冰川,东坡冰川曾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冰期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以后规模逐次缩小。  相似文献   

15.
玉龙山西麓更新世冰川作用及其与金沙江河谷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在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西麓和金沙江河谷中的古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ESR测年,划分出4次冰期,即0.7~0.6MaB.P.的玉龙冰期,0.53~0.45MaB.P.的干海子冰期,0.31~0.13MaB.P.的丽江冰期和晚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理冰期,其中玉龙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丽江和大理冰期为山谷冰川,干海子冰期则为山麓冰川与山谷冰川的过渡类型.来自玉龙山西坡的玉龙冰期冰碛物充填于现今金沙江谷底的事实和大具金沙江下渡口西岸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在早更新世早期即已存在,也说明了在该段金沙江河谷中多处发现的湖相沉积物是冰川沉积堰塞河谷而成石鼓古湖的结果.在该段金沙江河谷中仅发现拔河50m左右以内的4级河流阶地,且往往以这些湖相沉积为基座的现象,则是石鼓古湖被外泄后金沙江现代河谷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面积28×10~4km~2,其中,沙漠面积约占7×10~4km~2。 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柴达木盆地地区,查清冰川分布数量,研究利用高山冰雪水资源,使之服务于经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柴达木盆地(以下简称盆地)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所环抱,在这些高寒山区里,广泛发育着现代冰川,是十分重要的淡水资源。虽然过去曾对盆地边缘的部分现代冰川作过一些考察和研究,但由于资料及测试手段不完备,加之量测和登记冰  相似文献   

17.
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赵希涛  李铁松 《冰川冻土》1999,21(3):242-248
利用1:10000地形图和航空照片,对玉龙山东麓更新世冰川作用遗迹进行了调查和填图。据冰川与冰水沉积物的钙质胶结物和冰湖相钙板的ESR测年结果,初步划分4次冰期,即0.7 ̄0.6Ma BP的玉龙冰期。其中最早一次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麓冰川,后2次冰期为规模较大的山谷冰川。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小冰期冰碛垄差分GPS测量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冰期冰碛垄形态特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采用后差分GPS测量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中段共6条冰川的小冰期冰碛垄形态进行了实地测量与研究,其中3条冰川朝北,3条冰川朝南,得到了关于小冰期冰碛垄有关面积、表面积、体积等较详细的参数.结果表明:祁连山小冰期冰碛垄的规模具有从东到西逐渐减小的趋势,最东段冷龙岭7号冰川小冰期冰碛垄规模最大,面积为11.4×105m2,表面积为13.8×105m2,体积为11.8×107m3;规模最小的为最西边的团结峰3号冰川小冰期冰碛垄,其面积为1.9×105m2,表面积为2.67×105m2,体积为1.36×107m3.祁连山地区而言,区域气候差异很可能是造成小冰期冰碛垄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山东蒙山第四纪冰川组合遗迹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山东蒙山地区南坡保存的丰富而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重点展示了兰溪山谷的冰石河、侧碛堤组合,并对相伴产出的擦痕、磨光面、颤痕等冰川遗迹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同时对冰石河、侧碛堤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岩石特征进行了介绍。根据侧碛堤的排列位置及砾石的风化程度,初步确定为末次冰期的冰碛遗迹;对山谷两侧磨光面上的擦痕进行了测量统计,显示谷壁磨光面上擦痕的长宽比具有10:1左右的比例规律;根据侧碛最大高度法(MELM),结合对于蒙山侧碛的调查,对蒙山雪线的高度进行了估算,初步估算蒙山南坡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度约为700 m左右。蒙山地区这些组合冰川遗迹的发现,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刘欣  张绪冰  王耀 《冰川冻土》2021,43(4):987-998
Landsat-8 OLI因其空间分辨率较高、重复周期适中、高辐射分辨率、高图像获取率(图像质量)的特点,在北极地区大范围冰川流速监测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利用2017/2018年格陵兰岛、斯瓦尔巴群岛、北地群岛、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德文岛5处北极区域的Landsat-8全色波段数据,采用特征追踪方法提取入海冰川消融期流速。结合MEaSUREs冰川流速数据,分析了198条北极地区入海冰川流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探究了格陵兰岛Kangerlussuaq冰川流速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北极其他区域相比,格陵兰岛前缘流速在5~10 m·d-1及10~20 m·d-1的入海冰川在数量上最多,最大流速达到了31.62 m·d-1。而格陵兰岛内部的冰川流速存在差异,北海岸入海冰川平均流速最慢(1.99 m·d-1),东海岸平均流速(6.13 m·d-1)大于西海岸(4.14 m·d-1)。这种流速空间分布差异可能由冰川规模、冰床地势、海流作用、冰盖消融情况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2018年3—10月期间,Kangerlussuaq冰川前缘流速为21.02~22.87 m·d-1,整体流速为10.02~11.39 m·d-1。冰川流速在6—7月和9—10月出现峰值,在8—9月出现低谷,主要缘于冰川融水导致的运动加速和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