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八旗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亦称八旗蒙古(非游牧八旗)。与满洲八旗、汉军八旗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蒙古八旗产生于盟旗制度之前,与盟旗制度不同,直属清廷。游牧八旗(如察哈尔)和札萨克旗(属盟旗制度)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归理藩院管辖。远在盟旗制度产生以前,满洲统治者即将归附及俘虏来的蒙古人编为蒙古牛录,列入满洲八旗。清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内喀尔喀五部的台吉古尔布什、莽古勒率众600户投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令其辖满洲、蒙古牛录(相当于佐领)各…  相似文献   

2.
五、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 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59)《后汉书·郡国志》云:“偃师有尸乡。”刘昭注引《皇览》曰:“偃师有汤亭。”(60)《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61)《水经注·汲水》引阚  相似文献   

3.
<正>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毛乌素沙漠腹地,隶属鄂尔多斯市,旗人民政府驻达布察克镇。"乌审"系蒙古语,为蒙古部落名,在历史文献中亦作:(一)忽神。"忽神"一名,《南村辍耕录》卷  相似文献   

4.
兰州称金城,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隋朝以前,没有兰州这一名称。据史书记载: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寨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后增至十三县),治所允吾(音铅牙,在今市辖区内)。隋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至此,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大业初,府废,改为金城郡。从此,人们就把金城、兰州并称了。关于取名金城之义,《汉书·地理志·注》中应勋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师古曰:以郡在京师之西,故谓金城,金,西方之行。这三种解释,以瓒说于义较胜。"筑城得金",可能有其事;然而以金名城,未必取义…  相似文献   

5.
克什克腾旗,内蒙古赤峰市辖旗。"克什克腾"[Keigten],系蒙古语,为蒙古部落名。"克什克腾"一名,在历史文献中亦作:(一)客失克田。《蒙古秘史》卷七第一百九十一节、第一百九十二节与卷九第二百二十四节等出  相似文献   

6.
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中国最后一位蒙古 王爷奇忠义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往 事,揭开了成吉思汗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 旗的成吉思汗陵,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这里 每年都要举办大祭仪式,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 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今年78岁的奇忠义老人,曾担任内蒙古自治 区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副盟长,几年前从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上退休。在呼和浩 特市的家中,老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在中国的分布现状和种群发展趋势,采用野外踏查和栽培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地理分布范围进行了界定;以结实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分布区域蒙古韭的结实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蒙古韭在中国的分布区约在36°28′—46°14′N、88°39′—116°05′E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6省(区)。(2)由于生境差异,蒙古韭不同群落中物种组成差异很大,蒙古韭多为伴生种或偶见种,很少为优势种。(3)不同生境条件下蒙古韭的结实特性差异较大,多数地区没有结实或结实率很小,主要是因为干旱导致其生殖生长受阻,加之人为因素干扰,使蒙古韭不能正常完成其生活史。  相似文献   

8.
清朝文人李文凤在《月山丛谈》中说:"天下十三省,俗皆有号,莫知所始。如陕西曰豹,山西曰瓜,山东曰藤,河南曰鲈,苏浙曰盐豆,江西曰腊鸡,福建曰獭,四川曰鼠,湖广曰干鱼,两广曰蛇,云贵曰象。"清朝的十三个省都有外号,这的确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情。两广的外号为"蛇",因为两广盛产蛇;陕西的外号是"豹",因为陕西的山林里有豹子;山西的外号叫"瓜",因为瓜是当时山西  相似文献   

9.
朱妮 《中国沙漠》2019,(3):136-144
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中国干旱、荒漠地区主要的防风固沙植物,预测该气候变化对其地理分布范围的影响,对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采用获得的蒙古沙拐枣108个种群分布数据和22个气候环境因子数据,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软件预测蒙古沙拐枣在当前、2041-2060年及2061-2080年在中国干旱区的潜在地理分布,探究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蒙古沙拐枣分布的主要气候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最干季降雨量以及海拔;(2)目前,蒙古沙拐枣的适宜生境面积约为5.4×10^5 km^2,高适宜生境为7×10^4 km^2,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地带、甘肃河西走廊及其周边、腾格里沙漠;(3)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蒙古沙拐枣的适宜生境范围大幅增加,适宜生境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适宜生境集中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以及腾格里沙漠地区,且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2月17~18日,应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亚洲办事处的邀请,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蒋进研究员参加了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的"梭梭林可持续管理的最佳实践技术研讨会"。会议旨在交流梭梭林可持续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建立梭梭林可持续管理的技术平台,为蒙古国逐渐退化的梭梭林及环境恢复提供服务。会议由韩国森林服务局、蒙古环境和绿色发展部、东北亚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网络(dldd-nean)、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UNCCD)以及韩国-蒙古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Kü keqota〕一名,始见于明代蒙古文史料,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六至四十年间的蒙古文《俺答汗传》载:"水公猴年(壬申,即隆庆六年),  相似文献   

12.
从自然条件讨论毛乌素沙区的治沙和生产发展方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沙区是我国十二大沙区之一,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南部(伊金霍洛旗南部、鄂托克旗东部、乌审旗全部、鄂托克前旗东南部)、陕西榆林地区的北部(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五县的北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MCD64A1过火迹地产品、土地覆盖、植被指数和气候等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 2001-2017年蒙古东部野火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6月是野火发生最主要的时段,10月野火灾害也较严重,特别集中于年内第107-127、145-189、279-301 日 3个时段;2001-20...  相似文献   

14.
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是分布在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的稀缺资源植物。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以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的蒙古莸自然种群为对象,对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枝系构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20m×20m的空间尺度下蒙古莸种群聚集分布,聚集的规模为8m×16m(128m2)。(2)蒙古莸的密度和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冠幅和扩散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植株的空间分布和枝系构型相互作用,使蒙古莸空间分布的密度为2.79株·m-2,植株呈较扁的椭球形。(3)蒙古莸的树冠分维数为7.58,分枝分维数为2.75,分枝级别最高为5级,分枝数量较多,且随着分枝级别的增大每一级别的分枝数量显著减少。蒙古莸分枝方式为假二叉分枝,枝系空间格局复杂,分枝长度较短,角度较大,总体分枝率高达4.31,且逐级分枝率之间存在差异。蒙古莸具有较高的利用空间资源的能力,适于在环境较为干旱地区进行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西部资源》2012,(6):36-37
中国古代有比较系统的探矿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书中说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鈆(‘鈆’是铅的异体字——引者注)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鈆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又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  相似文献   

16.
“章华台”之名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当时称“章华之台”,为楚灵王所修。三国吴韦昭(公元204—273年)注:“章华,地名”。但没有指在什么地方。西晋杜预(公元222—284年)明确指出“台在今华容城内”(《左传·昭公七年》注)。华容为汉县,隶南郡。属荆州刺  相似文献   

17.
峨眉天下秀     
峨眉山的景观,特点有三:曰雄、曰秀、曰神。昔人称峨眉“雄秀西南”;陆游也说“秀伟特起为三峰”。可风“雄”、“秀”二字,早有定评。至于“神”,可看作是峨眉山的性格特征,是由自然景观加上人为因素所产生的综合效果。(1)雄,指的是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雄伟所引起的美感是崇高。当我们站在峨眉山的脚下,仰观大峨,它那“青冥倚天开”的巍峨雄姿,自会使我们立刻感受到这种雄伟的崇高美。“《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相似文献   

18.
所谓"风马",是指蒙古民间盛行过的立杆悬挂或张贴室内的、拓印在白布或白纸上的骏马图。"风马"一词,蒙古原文为heimori。"hei"即气体或风,"mori"即马。因此一般直译为"风马",也有译作"天马"的。不过,heimori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冷锋型和蒙古气旋型两类沙尘天气过程的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斜压强迫在两类过程中均较为显著,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中,随高度降低高空槽明显加深;蒙古气旋型则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中层(500 hPa)形成切断低压。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高空锋区位置较蒙古气旋型偏南,且南压更为明显;冷锋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天气区位置也较蒙古气旋型偏南,且主要向东南方向扩展。冷锋型地面高、低压强度对比明显大于蒙古气旋型,且地面风速与能见度的反相关性高于蒙古气旋型,锋后降温也较蒙古气旋型显著。冷锋型锋前上升运动中心位于700 hPa,锋后下沉运动中心位于600 hPa。蒙古气旋型气旋中心及其附近300 hPa以下均有强的上升运动。冷锋型锋面附近正涡度随高度增高而增大,蒙古气旋型气旋中心及其附近为正涡度。最后给出了冷锋型和蒙古气旋型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0.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 年和2010 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研究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蒙古野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共采集行为数据460 h,观察蒙古野驴2 760 头次,将蒙古野驴昼间行为分为采食、移动、警戒、休息和“其他”5 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季节因素对蒙古野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影响(χ2=79.06,df=12,P<0.01)。采用ANOVA分析同季节不同行为间差异,结果表明,春季:移动、警戒、“其他”两两间无显著差异([WTBX]P>0.05),其余两两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仅移动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秋冬季:仅警戒与“其他”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蒙古野驴昼间活动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蒙古野驴采食时间比例在春季各时段均较高(>45%),仅中午(14:00~15:00)有1个低谷(27.62%),夏秋季则为晨昏采食模式,冬季采食峰值(87.85%)在中午时段(13:00~14:00)。休息和采食高峰在各季节交叉出现,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各季节移动主要发生在晨昏时段。蒙古野驴以特定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和活动节律适应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如气候条件、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生理期、昼间长度、捕食风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