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对浙江近海1961 ̄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1993年秋汛的带鱼资源密度略低于1992年同期,秋汛带鱼资源利用数量也较1992年减少,但到冬汛开捕前的资源密度将基本与1992年相近,资源仍属低下水平。预计1993年冬汛带鱼相对渔获量与1992年持平或略超过1992年水平,预报量为12±1万吨,即11~13万吨,汛期近常年。渔汛前期浙江北部渔场生产较有利。  相似文献   

3.
梅永炼 《海洋科学》1983,7(5):37-40
带鱼(Trichiurrs haumela)在东海的渔获量占全国带鱼渔获量的90%,因而搞清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的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东海区的带鱼资源和指导当前该海区近海捕捞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和有关资料,试对东海区近海带鱼年渔获量的变化与该海区的水文关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浙江近海1970年到1992年鲐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的关系,结合捕捞强度,长江中下游汛期(4—9月)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综合分析,探讨浙江近海鲐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厄尔尼诺现象和浙江近海鲐Shen鱼渔获量变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浙江近海1970年到9192年鲐Shen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的关系,结合捕捞强度,长江中下游汛期(4 ̄9月)降水量距平年际变化综合分析,探讨浙江近海鲐Shen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浙江沿海张网作业区幼带鱼分布、损害及休渔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81—1983年浙江沿海18个定置张网点周年渔获物调查资料,对浙江沿海张网区的幼带鱼分布、损害及休渔效果作了分析,取得如下结果:1.浙江沿海张网作业区的外侧海区,是幼带鱼重点分布区;5—8月是幼带鱼损害最严重的时段,这4个月平均损害92.5亿尾,占全年平均损害尾数(117.3亿尾)的79.9%。2.目前实施两个半月的张网休渔后,理论上带鱼将会增加136000t冬汛产量,可纯增收1.6亿元,且翌年能增加7.0亿尾的产卵带鱼。3.浙江南、中、北部沿海5—8月依次实行张网休渔是恢复带鱼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势在必行浙江是全国主要海洋捕捞产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针对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渔获量下降等情况,采取了调整近海捕捞结构,保护带鱼资源和进一步利用鲳鱼、鲐鲹鱼、虾、蟹资源等对策,使全省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在70万吨水平,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防御”对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98~2005年浙江中北部沿岸3个张网监测点的渔业监测调查,阐述了浙江沿岸张网渔业中的主要经济幼鱼带鱼、小黄鱼、鲳鱼的渔获量比例月变化;同时结合浙江省的渔业统计资料和主要鱼种的生物学测定资料,以张网渔业中主要经济鱼种的平均网获量作为预报当年渔汛补充群体渔获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回归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带鱼和小黄鱼的渔获量单因子预报方程.结果表明:2000~2005年,张网中的带鱼、小黄鱼、鲳鱼3种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合计占总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达22.79%,6~8月为幼鱼的出现高峰期,月平均比例为53.86%,7月份达到最高值,为62.66%.其中5~9月幼带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11.42%~46.42%,6~11月小黄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9.73%~14.30%,4~8月鲳鱼占渔获量的月平均比例范围为3.32%~6.52%.设5~9月张网中幼带鱼的日平均网获量(X,kg/网)与当年9~12月渔汛中带鱼补充群体的渔获量(Y,×108尾),经相关分析,可以得到Y关于X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和一元三次函数的预报方程.设6~10月张网小黄鱼幼鱼的日平均网获量(x,尾/网)与当年浙江省小黄鱼的渔获量(y,万t),经相关分析,可以得到y关于x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函数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的相关系数和预报精度基本符合应用要求,表明沿岸产卵场和索饵场附近的张网渔获物中主要经济幼鱼的发生量与当年渔汛补充群体渔获量密切相关.张网渔业的监测调查可以反映当年主要经济幼鱼发生量情况,应加强对沿岸张网渔业的管理及保护主要经济幼鱼.  相似文献   

9.
王可玲  尹青 《海洋科学》1982,6(2):44-45
作为中国近海带鱼种群生化鉴别研究的一个前题,本文探讨了几个生化指标在种内的变化和相近种之间的差异幅度。带鱼个体变化的材料是1980年5月在浙江舟山近海收集的;其他材料是1976—1981年分别在河北北塘,山东长山岛、青岛,上海南汇,福建三沙以及海南岛等地收集的。共分析了720个带鱼生化样品,170个小带鱼样品。样品取自活鱼或刚死后数小时以至捕后一天的冰藏鱼。样品匀浆后,以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在长江口近海春季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优势种类长度谱进行了分析.调查共捕获鱼类187种,带鱼在三次调查中占据绝对优势,其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其它优势种类,除小黄鱼、刺鲳、银鲳外,均为小型非经济种类.另外,冷温性的鳄齿鱼也...  相似文献   

11.
渤海经济无脊椎动物生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2.
南海头足类资源丰富 ,文献报道的种类有 89种。在水深 40m以浅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杜氏枪乌贼Loligoduvaucelii(Orbigny) ,在水深 40m以深海域分布数量较多的种类为中国枪乌贼L .chinensis(Gray)。渔汛期为夏、秋季。统计历年生产资料表明 ,头足类的年产量和占渔获物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底拖网捕捞技术的提高 ,头足类的密度指数有所增加 ,但并不说明头足类的资源就很丰富。若不注意合理开发利用 ,将导致头足类资源的衰退。限制和废除损害头足类资源的渔具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东海区28a带鱼渔获量资料,采用参数模型法计算了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得出7a为一个变动周期的结论,井预测,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资源,16a后资源将有枯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ENSO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鱼类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区中下层多年(1956-1973年)渔获量变化与EN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98年莱州湾与黄河口水域的定*置网具春季渔获为基础,记述了该海区出现的61种渔获名录,渔业资源分布与数量特征。表明了该水域资源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以此提出加强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To understand the confounding fishing effect and physical influence on fish production, catch time ser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s were analyz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artitioned 18 catch time series into interannual trends and variations. While the trends were attributed to growth in fishing effort, variations in catches were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and monsoon wind speed. Correlations of catch variations with the physical variables suggest that land-based runoff and monsoon circulation of the diluted coastal water masses are the physical forces dominating catch variability and the influences are largely through the associated nutrient supply on primary production. Runoff inputs nutrients to the coastal ecosystem, while monsoons drive their distribution. Offshore diffusion of the coastal water masses by the summer monsoon increases distribution and efficiency of nutrients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fish production. Southerly transport of coastal currents alongshore by the winter monsoon confines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induces nutrient loss from the northern waters. This process reduces overall and northern production, but increases production to the south. A long-term variation in catches was identified, which corresponds to a trend in the local winter monsoon as well as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hanges. Prediction of the catch variation by the local wind speed suggests that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etermines the trend in the local winter monsoon, and the local winter monsoon that drives nutrient distribution should b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long-term variation of fish produ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s.  相似文献   

17.
近来,1986年中上层渔获量达7.4333万t,1987年史创历史记录高达12.07万t,并且1983年(厄年)金色小沙丁鱼产量也达到1.9587万t,仅次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971年的产量,但到1988半的产量仅为2778t,占中上层渔获量3.21%,从而从历史上第一位下降到第4位[1],如此渔获量变动,其原因何在呢?笔者试就从海洋环境变异,捕捞力度等诸因素合理解释中上层渔获量变功,为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中上层鱼类资源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黄,东海及其邻近海域马面历年(1974—1986年)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现象关系并结合捕捞强度进行一些初步分析,总结出渔获量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渔业资源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9.
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结果表明在2003年春夏黑潮和对马暖流的温度和势力与常年差不多,台湾暖流及黄海暖流比常年要弱一些;夏初各暖流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低于常年的状况,先是黑潮,然后台湾暖流、对马暖流最后是黄海暖流.而秋冬两季除黄海暖流只比常年略强一些外,各暖流均呈强势,不但温度较高,而且暖舌的伸展距离比常年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在冬季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相对较弱的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