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武当山推覆构造由主滑脱面、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推覆体带和后缘挤压-伸展带4种构造成分组成,中央推覆体带划分为7个推覆体,各推覆体在平面上呈鳞片状越覆,在剖面上呈道冲叠覆,构成鳞片叠覆的几何模式。  相似文献   

2.
平行式断弯褶皱作用在各造山带的前陆部分,特别是在褶皱逆冲带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地区的大多数未变质及浅变质的沉积岩系在变形过程中,其厚度未发生重大改变,有利于定量构造研究方法的应用。查明这些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不仅对找寻有用资源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而且对造山带内部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内容以John suppe的研究为主,重点介绍了平行式断弯褶皱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以及一系列有关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检验构造横剖面内部的一致性,建立平衡剖面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而且,某些思路并非仅限于平行变形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梁有为 《地质与资源》2016,25(4):322-326
黄花山金矿系辽西建平地区重要的热液蚀变岩型金矿.新太古代变质基底片麻岩系为金矿的矿源层,中元古代侵入岩为金矿的主要容矿围岩,晚侏罗世侵入岩是金矿的成矿岩体.黄花山地区在印支期形成了北西向南东推覆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并长期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空间.由于燕山期岩浆活动剧烈,即侵入体同下伏古老地层中金矿源层的重熔或捕获古老含金丰度高的层位,这些成矿热液沿黄花山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上升,并在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堆积形成了金矿体.通过总结、分析成矿的主要过程,建立了黄花山金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
米仓山推覆构造的结构样式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变形剖面和平衡剖面综合分析方法研究米仓山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得出该区构造样式为一大型东西向和北东向叠加的推覆滑脱构造,变形剖面总体格局为推覆—断展复式背斜,次级变形单元具叠瓦扇、逆冲岩席、断展褶皱、层滑褶皱等多种样式。推覆构造演化经历了断展隆起、逆冲推覆、逆掩滑脱和复合叠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5.
2021年10月6日13时许,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岩窝村三组发生高位滑坡灾害。滑坡造成4处民房、3条电力线路被毁,掩埋170 m长的乡村公路,堵塞河道350 m。利用高位滑坡滑前多期卫星数据、滑坡滑后高精度无人机航空影像以及机载LiDAR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源,采用三维立体+时间的四维分析方法,研究高位滑坡特征及其滑动模式。从高位滑坡发育背景入手,通过高位滑坡滑前变形特征以及高位滑动过程动态分析,总结高位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滑动模式。根据滑坡已经发生过程推演及后部残留滑坡体稳定性分析结果,预测分析高位滑坡未来滑动的三种滑动模式:一是滑坡后缘继续错落和活动,挤压前部滑坡体直接剪出;二是滑坡后缘继续错落和活动,沿着已有滑坡通道发生推移式滑坡;三是前部滑坡体启动,引发中后部滑坡体发生牵引式滑坡。高位滑坡在西南山区屡见不鲜,在早期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中应有效识别、加强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逆冲推覆构造属扬子陆块的盖层构造。在其发育和扩展过程中伴随着重力滑移构造的产生,并于构造调整期或应力释放阶段产生逆冲反转作用,铸成一定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逆冲一推覆构造组合。文中除对逆冲推覆构造作较详的几何学描述外,采用位移─距离图解和剖面平衡技术对其运动状态和过程进行讨论,认为马颈坳─王家塘逆冲断层和磷肥厂─翁下逆冲推覆断层具有不同的扩展速率和滑移速率,反映出同一体制下的应变差异,从而形成区内各具特色的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7.
2018年10月11日发生的金沙江白格滑坡是中国西藏继2000年易贡滑坡以来社会影响最大的滑坡事件。许多学者对该滑坡的形成条件、稳定性和监测预警等进行了研究报道,但对滑坡的地质成因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区域地质分析、现场调查测绘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从断裂作用控制斜坡岩体结构、水与蚀变软岩夹层作用促进结构面弱化、卸荷作用控制滑坡规模和失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金沙江构造缝合带混杂岩体岸坡在持续重力作用下的失稳机理,对金沙江沿岸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风险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隋风贵 《地质学报》2015,89(4):779-79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及演化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最新勘探进展及区域研究资料,重新梳理了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合演化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上下分层"的构造特征,二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早二叠世后造山伸展、中—晚二叠世强烈挤压逆冲、三叠纪继承性逆冲叠加、侏罗纪—白垩纪整体振荡升降和新生代陆内前陆等五大构造阶段,总体上三叠纪前构造活动强烈,三叠纪之后构造趋于稳定。不同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差异性,自北向南3种垂向叠加演化方式形成3类复式地质结构:哈山地区属于"推覆-超剥型",克拉玛依地区属于"逆掩-超剥型",车排子地区属于"冲断-超剥型"。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一是不同的叠加演化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地质结构类型,进而控制不同的源、圈、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及其空间配置关系;二是多期构造活动导致多个成藏期,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次逆冲抬升,是油气长期指向区,复杂的构造演化导致其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立体含油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西藏波密易贡高速巨型滑坡特征及减灾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2000年4月9日晚,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发生巨型高速滑坡。滑坡经历了高位滑动-碎屑流-土石水气浪-泥石流-次级滑坡等过程,具复合性。滑坡由5520m高程的雪山向下高速滑动,历时约10min,滑程8km,堆积于约2190m高程的易贡藏布江,形成坝高54m,长约2500m,库容可达288×108m3,体积约2.8×108~3.0×108m3的滑坡堰塞湖。为了减轻水位上涨对湖区4000多人员的淹没危害和防止滑坡“溃坝”对下游318国道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危害,采用了在坝体开渠引流降低溃坝高程和湖水库容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藏易贡巨型超高速远程滑坡地质灾害链特征研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易贡巨型山体崩塌-滑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超高速远程滑坡.该滑坡位于西藏波密县易贡乡境内的扎木弄沟源头至沟口外的易贡藏布两岸.滑坡的最大水平位移为6.7~7.0km,其堆积体前缘最大宽度约3.0km,纵向最大长度4.6km,最大厚度近80m,滑坡体表面总面积为8.69km2,体积达3.0×108m3.从山体崩塌开始到滑坡滑动直至停积就位,仅用了约3min,滑坡平均运动速度为37~39m/s.在受到巨大撞击和在高速运动中解体的崩塌岩块因其质量大而分布在滑坡体的中后部,滑坡体前缘及两侧是混有大量空气、粉尘和富水的碎屑物质形成的碎屑流堆积.因在运动中主流线与两侧的速度有差异,产生的剪切力以及主流前缘受到原堆积垅的阻挡,使两侧富含高密度气团的碎屑流运动分别出现典型的左旋及右旋的涡流特征.高速碎屑流使滑坡堆积体两侧及前缘普遍受到裹夹着砂、石与水的高密度气团冲击.从滑坡体的主堆积区向前缘和两侧清楚地呈现出密度流差异,并受原始地形影响,表现为不对称的堆积特点.滑坡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气垫效应,在坠落停积后大量气体快速逸出,并伴有喷水冒砂和局部塌陷等现象.该滑坡是受区域性强烈上升、丰富的降水以及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由地形条件、地层结构、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岩石原生结构面及次生裂隙受冻融作用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在 超量冰雪融水的诱发下,导致花岗岩体内空隙水压力剧增,引起山体崩塌(一次性崩塌体积达3.0×107m3 ,崩塌岩体垂直下落高度约2580m),尔后激发的具有崩塌-滑坡一体化特征的巨型超高速远程滑坡.该滑坡的不确定周期与继发性特征完全不同于一些大型的蠕动性滑坡.将这起巨型山体崩塌-滑坡及其影响的空间范围与历时时间联系起来研究,不难发现该滑坡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超量冰雪融水引发山体崩塌,以山体崩塌激发超高速远程滑坡,又以滑坡体堵塞易贡藏布成湖的方式,导致上游湖水淹没周边大范围农田、茶场、草场、房舍及森林而成灾,尔后通过湖水溃决方式冲毁易贡藏布、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及其两岸的所有桥梁、交通及通信设施,并使其下游沿江地区长达450km范围的居民受害.最终以洪水冲蚀河谷坡脚,造成数百km河谷地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坡脚失稳,致使沿江河两岸的河谷发生崩塌、滑坡,形成浅层牵引式滑坡带等次生地质灾害而告结束.由此认定该滑坡是一个具有明显时间序列、以山体崩塌激发高速远程滑坡为主、有超常危害性的巨型滑坡地质灾害链.  相似文献   

11.
The 2000 Yigong landslide was one of the most catastrophic landslides worldwide, resulting in huge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Yigong landslide was very complicated, especially for the initiation and entrainment mechanism during the landslide movement process. The topography, geological condition, traces left by the landslid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lide deposits were determin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 combined with several years of monitoring the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data in this region.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the Yigong landslide is presented.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andslide initi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strength reduction of rock masses (especially for the weak structural surface), the impact from years of freeze-thaw cycles, the superposition of glacier melting and heavy rainfall on the slope, and a slope that was almost at the limit state before the landslide. Laboratory tests and physical model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ntrainment process of this landslide. Combined with the topographic survey data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the entrainment mechanism during the movement process of the Yigong landslide is presented. The old landslide deposits on the lower slope collided with and were scraped by the high-speed debris avalanche, which resulted in the volume amplification of the landslide. The existence of water plays a key role during the landslide initiation and movement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2.
红层是一种分布广泛,性质特殊的易灾地层组合,其灾变基础科学问题已成为工程地质学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沿课题之一。我国红层分布区工程规模巨大,灾变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工程病害、生态损害3大灾变类型,使得红层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变危害与风险,严重威胁着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传统红层灾变理论和防控技术难以适应复杂条件下人地失调带来的重大挑战,亟待突破。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对基础性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系统梳理,阐明中国红层灾变研究概况,分析红层灾变基础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提出红层灾变基础研究亟待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阐述了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及方案。这些思考寄期于支持破解红层灾变地质基因、成因机理、韧性协调防控等难题,以保障红层地区国家重大战略的高效实施,保障人居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红层灾变研究占领国际前沿高地。  相似文献   

13.
野外调查发现西藏类乌齐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含镍碳酸岩体,呈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岩株出露。岩体与超基性岩之间具明显的港湾状、枝状侵入接触、岩石不具层理、岩石表现出细粒结晶等粒结构、岩体内见超基性岩捕掳体等特征均表明其为火成碳酸岩岩体。在成分上以菱镁矿为主,岩石中MgO的含量为27.16%~31.75%,为镁质碳酸岩。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缓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现象明显,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和弱的Ce负异常;微量元素显示Rb、Th、Nb、Hf元素相对富集,K、U、Ti元素相对亏损。含镍碳酸岩可能是富CO2的深部流体在中下地壳对超基性岩交代的结果,具备寻找硫化镍矿床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15.
西藏塔惹增地区中—上侏罗统仁多组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宏斌  马德胜  吴滔  熊兴国  曾禹人 《地质通报》2015,34(10):1821-1825
在西藏塔惹增地区前人划分的中二叠统下拉组中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中—晚侏罗世的Classopollis,Annulispora,Chasmatosporites等孢粉化石,以及较为丰富的Systematophora cf,Ctenidodinium等沟鞭藻类。表明在该区下拉组中至少有一部分以前没有被识别出的中—上侏罗统。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基本层序、生物化石时代对比,将该套地层归属于仁多组。该地层的厘定,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及探讨中生代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西藏易贡大滑坡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4月9日,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札木弄沟发生了体积超过3×108 m3的特大规模滑坡, 这是该沟100年(1900—2000年)来发生的第2次大规模滑坡.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基础上, 结合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 对札木弄沟100年内2次发生特大规模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表明这2次滑坡是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水文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结果还显示, 札木弄沟已进入下一个物质与能量积累过程, 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作用下, 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7.
高强  闫茂强  魏俊浩  曾成  刘颜  秦波  姜维 《地质学报》2020,94(11):3272-3292
拉萨地体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以及陆陆碰撞等地质过程,伴随以上地质过程大面积出露有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中部拉萨地体南缘的切琼钾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切琼钾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10.28±0.92Ma(MSWD=0.99),形成于晚三叠世。岩体具高SiO2(73.44%~75.76%)、高K2O(4.87%~5.15%)和高Al2O3(12.58%~13.40%)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大于1.0,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轻稀土较富集且具有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Th,不同程度亏损Ba、Nb、Sr、Ti、Zr和Hf等元素。εHf(t)为较低的...  相似文献   

18.
在拉萨地体中南部南木林地区发现了侵入于晚古生代盆地中的闪长岩脉,并对其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表明,闪长岩脉以岩枝或岩株状顺层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58.31±0.39 Ma、60.53±0.96 Ma、61.75±0.44 Ma、65.02±0.31 Ma和68.71±0.92 Ma五组年代学数据,显示其为晚白垩世晚期到古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较低含量的SiO2(49.58%~55.61%),较高含量的Al2O3(16.56%~17.38%)、MgO(3.09%~5.48%)和Mg#值(45~55),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型式呈右倾式,稀土元素总含量低,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具有微弱的Eu异常(δEu=0.85~0.95),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