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据报道,我国对虾病害防治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目前沿海地区的虾病仍在蔓延,损失依然惨重。事实上,我国的虾病防治工作仍是一道难解的高次方程,曾火爆一时的对虾养殖业,仍是一条险象环生的荆棘路。 今年6月上旬,江苏省青口盐场数千亩对虾在一年一度的虾病流行中又遭不幸,可令人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所与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签订的关于对虾养成期间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试验的技术合同要求,1990年我们在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开展了该海洋联合计划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亦是我省虾病防治研究的试点之一,经双方的共同努力,已达到了合同的预期要求,对虾的单产及经济效益都创该场历年的首位。现将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伟权  鲍鹰 《海洋科学》1989,13(4):63-68
一、提高人工越冬亲虾成活率 (一)越冬期虾病防治 虾病问题是当前对虾越冬生产中出现的颇为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引起对虾得病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水环境条件突然变化;(2)营养不良;(3)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感染。目前我国南北方各地已知的越冬期虾病主要有: 1.褐斑病 我国南北方各地养殖生产中  相似文献   

4.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成期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虾病开始流行。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助长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不少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正确认识虾病发生的原因和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世界对虾养殖生产中,迄今已发现的对虾疾病不  相似文献   

6.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7.
对虾红腿病国内最早发现于1981年8月下旬山东潍坊市一养虾场,1988年8月在辽宁庄河、东沟县一带虾场开始流行[2]。此病流行广、发病期短、死亡率比较高,是危害对虾主要病害之一。作者自1990年8月~1992年9月,对大连地区养虾场流行的红腿病进行了调查、采样,并着重作了病原菌的形态及其侵染寄主细胞的病变观察,为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典型对虾红腿病样品采自大连市金州区重家沟、营城区西小磨两个虾场。1,2样品的处理1.2.1病原菌的分离与菌种鉴定,病原菌的分离分别由辽宁…  相似文献   

8.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5):64-65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养殖生产的发展,虾病日趋严重。1993年,由于虾病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给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地理水质环境及致病因子不同,虾病及症状十分复杂。但发病范围广死亡率最高的是“头胸甲白斑,肝胰腺肿大综合症”。其特点是在头胸甲壳上出现白斑,有的体色微红,内部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有的红肿有的白浊。病理检查,从肝胰腺分离出大量弧菌,同时在血淋巴、心肌间质、整个中肠管壁和鳃上也发现大量细菌。有的从肝胰腺、胃壁和中肠细胞中发现病毒或病毒包涵体。这种…  相似文献   

9.
关于对虾的“黑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黑鳃病”的名称,最早是1968年日本石川雄介在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eus)的病虾上发现了镰刀菌,因病虾鳃丝变黑而命名的。以后江草周三等人又以此名称陆续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Johnsoll(1974)和Lightrier(1975)等报告了得克萨斯州的桃红对虾(P.duorarum)、褐对虾(P.aztecus)、加州对虾(P.californiensis)、中美白对虾(P.occidentali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等因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使虾鳃变黑的病例,他们也用“黑鳃病”这个名称。我国近几年来有些养虾地区也说有黑鳃病发生。作者根据三年来对我国的东方对虾(P.orientalis)、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和墨吉对虾(P.merguiensis)等疾病的调查,参考国外的报道对这问题进行综述,并对“黑鳃病”名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光合细菌对防治斑节对虾病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韦受庆 《海洋通报》1997,16(3):92-96
本文报道了光全细菌对预防和治疗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病害的地比试验结果,光合细菌能净化水质,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改善斑节对虾营养,增强虾体抗病力,可有效地预防斑节对虾病害,并对早期轻病以堤衣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12.
重组鱼类生长激素对中国对虾成活率及促生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999933年年后后暴暴发发性性对对虾虾病病毒毒病病的的流流行行 ,,严严重重制制约约着着对对虾虾养养殖殖的的进进一一步步发发展展。。如如何何通通过过促促进进中中国国对对虾虾生生长长 ,,提提高高其其抗抗病病力力已已成成为为目目前前亟亟待待解解决决的的问问题题 ;;其其中中通通过过在在对对虾虾人人工工饵饵料料中中加加入入一一些些生生长长因因子子 ( (如如生生长长激激素素等等 ))或或满满足足对对虾虾的的各各种种营营养养需需求求 ,,提提高高中中国国对对虾虾的的生生长长速速度度与与抗抗病病力力是是解解决决这这…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厚余、研究员施奠族带领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对虾养成期系列预混料配方”,可有效控制对虾弧菌病。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广大养虾单位和虾农急需要能使对虾生长快、防病效果好、投饵系数低、价格适宜的高质量配合饵料。为此,该课题组于1989年受中国饵料工业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对虾养殖发展迅速,已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虾大国,年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养虾业的发展,尤其是高密度养殖的推广,加上管理不善、投饵不当、养殖生态环境不良,病害种类相应增多,而且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影响对虾养殖的稳产和高产,威胁着养虾业发展。因此开展虾病调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措施,已是当务之急。本文报导我省1988~1991年中国对虾养成期的病害情况和预防措施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16.
1993年以来,由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蔓延,全国从南到北对虾大量死亡,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使我国对虾养殖业严重受挫。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研究”作为国家“八五”应急攻关项目立项。该项目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农业部、国家教委等有关单位参加,集中了全国研究虾病的科技力量,历时两年多,已圆满完成,近日在青岛通过国家验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权威,对该项成果以很高评价。主要成果: 1.确认了病原。经研究得知,杆状病毒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原。该杆状病毒粒  相似文献   

17.
今年最大的一次对虾病害袭击了天津市沿海地区,其来势猛、发展快、死亡率高。汉沽区近20000亩精养虾池从1993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病害,相继在全区蔓延,到7月上旬,全区已有2000亩虾死亡。天津市汉沽区德安水产养殖技术开发部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的防治对虾病害的新药——“虾康一号”在汉沽区部分虾池进行了中试获得成功。7月上旬,海沿虾场和盐场养虾场对虾发病,现场检查发现病虾有黑鳃、黄鳃、红腿、红体、空胃、肝胰腺肿大、糜烂、萎缩和不振食等病症。试验者检查了沿海虾场3号(25亩)、5号(12亩)、…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养虾遭了灾,今后养虾怎么办?唐海县领导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养虾新路子,以科学的态度提早做好1994年养虾生产准备工作。 自1985年以来,唐海县利用沿海滩涂积极发展人工对虾养虾,先后开发出入工养虾池近7万亩,并以养虾取得显著成绩闻名全国。1993年,该县对虾养殖业遭受了毁灭性的灾害,经济上受到了很大损失,一些干部、群众出现了畏难情绪。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困难,唐海县委、县政府首先坚定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起了15600多亩人工养殖虾池,前几年,因循守旧,水产养殖业始终没能走出单一养殖对虾的圈子,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近年来,难以控制的虾病增多,受损严重。1993年,该镇遭受全国流行性虾病,对虾生产几乎绝产,1994年又损失1600多万元。二是有虾养虾,无虾池闲。人工养殖对虾一般只需5、6个月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体液免疫实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叶淑芳 《海洋科学》1991,15(6):66-67
“以防为主”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虾病普遍采用的方法,其根本的问题是真正搞清虾体本身的免疫机制,尤其是对虾的体液免疫。在对中国对虾体液免疫研究中,笔者发现给虾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饵(Astra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