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2.
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形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土地沙漠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就如何利用土地整理对使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利用方式和在一定程度上使沙漠化逆转。  相似文献   

3.
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 GIS技术建立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在目前大中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绵阳市城镇土地定级评估 ,介绍了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流程。强调数据规范化、模块完备性与扩充性、功能实用性、操作可视化等设计原则 ,实现了城镇土地定级、基准地价评估、宗地评估和地价指数测算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管理与决策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西临大兴安岭东麓的丘陵台地,北部和东部以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外围的山麓、丘陵台地为界,南部是以松辽分水岭为主的隆起带。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带,位于松嫩盆地之中。该盆地以周边的分水岭为界,包括盆地边缘的山区、低山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台地、平原和低平原,面积为23.13×104km^2。松嫩平原以低丘陵、台地前缘和山前倾斜平原为界,含220m等高线以下的土地面积,为9.27×104km^2。  相似文献   

5.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系统软件的应用和开发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系统功能、数据组织、数据管理、系统扩展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系统中缺乏决策支持功能,严重制约了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此,本文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集成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并对系统的总体架构、开发方式和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的建没范围空前扩大,城市用地的迅速增长,大量农用地正存快速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反映在城市体系上,就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迅速增长。城市的增长,必然带来城市生长动力的强化与更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具有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三方面价值,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相似文献   

7.
济宁市市级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介绍了济宁市市级地籍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系统设计,并着重介绍市级系统中特有的一些功能,可以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地籍资料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最新和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工作流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被誉为信息系统的后勤,它让合适的人或软件在恰当的时间执行正确的工作,使计算机上的业务处理流程自动化。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LPGIS)建设的需求,在WfMC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的基础上,在SQLServer和ArcObjects的支持下,本文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难点,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系统的总体架构并给出实例。  相似文献   

9.
去年入冬以来,河南省发生严重旱情,宜阳县作为粮食主产县,受旱情况也十分严重。全县耕地面积99万亩,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58万亩,由于持续干旱无雨,直接造成38万亩农作物轻旱、10万亩农作物重旱。在大旱之年,国家及省、市投资宜阳县的四个土地整理项目区及宜阳县县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区的冬小麦均未受到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保护土地、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深入沁县乡镇、农村基层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就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沁县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西藏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9.08×104km2,占总面积的24.28%,其中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4.99×104km2,占20.86%。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7×104km2。由1976~2000年间,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增加了20 764.67 km2,共增长7.69%,年增长率为0.32%。同时,土地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315.87%。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旱情监测指数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Ts)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构建Ts和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空间。同时分别获取2002年3月8日,4月2日、4月13日、6月12日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其为旱情指标对黄河三花间(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区域旱情进行了监测;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及表观热惯量对TVDI进行评价,TVDI与热惯量相关系数R2达到0.7,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和高程对TVDI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影响着TVDI值的分布;三花间(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区域250m以上高程和TVDI关系显著。以Ts和EVI构建的TVDI适用于半干旱区的旱情监测。  相似文献   

13.
在矿产开采中废弃物及开采所导致的地质灾害等因素对矿区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评价技术已不能满足矿区环境保护的要求,本文采用GIS技术评价矿区地质环境,结合矿区基础地理数据与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基础类、地质等专题数据,构建基于B/S和C/S的系统的核心矿区空间信息框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遥感石漠化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漠化信息提取是多种信息综合分析、反馈的过程。通过分析当前石漠化分级体系,对比喀斯特地区与石漠化范围、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关系,并结合当前石漠化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认为:目前的石漠化分级体系在划分级别、分级指标、分级区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将尺度划分引入石漠化等级体系是统一石漠化等级划分差异的有力途径;充分利用基于内容的特征识别算法进行喀斯区的圈定可以有效提高石漠化信息提取精度;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通过合理转换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是重要研究思路;传统的建立石漠化解译标志、改进植被指数模型以及建立波谱关系模型等石漠化信息提取方法无法很好融合石漠化综合指征,提出基于遥感的石漠化综合指标度进行石漠化信息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GIS组件技术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之一,基于ESRI公司的ArcGIS系统软件和ArcEngine组件库,针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设计了数据库,在.net平台坏境下构建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并进行了实施。该系统满足了土地部门的应用需求,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稳定、可扩展的信息平台支持。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生态环境数据库结构创新设计与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部干旱区为例 ,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 ,探讨了生态环境数据库的设计原理及方法。实践证明 ,在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数据的选择、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数据的查询与管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本文在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 ,通过建立索引图和索引表的方式创新性地实现了遥感影像、图片、属性数据和文档等数据的空间查询与属性查询 ,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属性查询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土地登记发证业务的特点和作业方式,提出了莱芜市土地登记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则,依托莱芜市三维国土一张图管地平台开发设计了土地登记系统。总体上实现了土地登记办公的整个业务流程,为政府管理部门办理日常业务提供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集成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对我国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集成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建设集成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所需要采用的关键技术、应用模式以及产品化过程,并以柳州市国土信息系统为例对SuperMap LIS数字国土信息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思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夏津县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该县现有的规划和国土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成果,对该县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功能设计进行了介绍,重点探讨了平台建设中应用到的基于大数据的空间数据管理、基于微服务架构和云服务管理支撑、统一门户管理和统一运维管理三项关键技术,解决了空间数据高质量管理和应用、业务应用的多变性、系统应用安全等相关难点。平台经试运行测试,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能满足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业务应用需求,大大推进了全县自然资源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实现了自然资源数据共建共享和政务办公高效集约自主化,为其他地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