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味痛泻要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予加味痛泻要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5-羟色胺(5-H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63.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IBS-SSS、HAMA、HAMD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IBS-QOL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优(P<0.05)。治疗后2组患者5-HT、SP、VIP、IL-6、IL-8、TNF-α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6.67%(2/30),对照组为3.33%(1/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对2组有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4.29%(4/28),低于对照组的42.1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痛泻要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IBS-D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降低脑肠肽及炎性因子水平,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介绍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经验。黄教授认为,本病外因主要与感受外邪及饮食不当有关,内因为脾阳不足。临床上前期辨证为寒湿内生证和湿热蕴结证论治,其中寒湿内生证中,邪偏上焦者予桂枝法加减治之,偏中焦者予理中法或附子理中法加减治之,偏下焦者予四逆法或寒湿风扰法加减治之;湿热蕴结证中,上焦湿热者予藿香法治之,中焦寒热错杂者予半夏泻心汤治之,下焦湿热者予黄连阿胶汤治之,三焦寒热错杂者予乌梅丸治之。后期调理分为脾肾阳虚证和肾阴亏虚证,分别予淫羊藿法加减、甘酸固涩法治之。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五音疗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味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 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8 例。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汤剂口服治疗,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配合五音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总有效率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为92.86%(26/28),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8.57%(22/28)和中药组的75.00%(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中、西药组(P<0.01);五音疗法联合中药组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高于中、西药组(P<0.05),且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均显著低于中、西药组(P<0.05)。结论:五音疗法联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介绍李天望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心有关,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感受外邪而诱发,且临床以情志因素最为重要。故其着重从肝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之法,治以疏肝扶脾为主,兼顾温胃、养心、化瘀,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埋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37 例,对照组38 例。治疗组采用养血柔肝埋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腹痛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急迫感、腹胀、黏液便等)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19%(33/37),对照组为71.05%(2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除外大便次数)、HAMA评分、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养血柔肝埋线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有关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组)与常规西药或中成药(对照组)治疗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信息提取及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研究,共计880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升阳益胃汤加减可提高IBS-D患者的总有效率[OR=3.18,95%CI(2.10,4.82),P<0.00001],降低腹泻积分[SMD=-0.81,95%CI(-1.04,-0.59),P<0.00001],降低腹痛积分[SMD=-0.55,95%CI(-0.82,-0.27),P<0.0001]、[SMD=-1.25,95%CI(-1.52,-0.97),P<0.00001],降低5-HT水平[MD=-81.62,95%CI(-104.59,-58.65),P<0.00001],减少复发率[OR=0.29,95%CI(0.16,0.55),P=0.0001],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IBS-D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较低,但纳入研究的样本数小,总体质量不高,其疗效仍需更高质量、大样本的RCTs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风药质轻辛散,药性升浮,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疏通经络、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调达气血。运用风药燥湿健脾、疏肝解郁、祛邪解表、升举清阳、开通玄府等功效,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可取得良效。风药多辛散,易耗气伤津,临证应根据病情,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味数与用量,且勿滥用,应注意固护正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0.
介绍龙华君教授基于“肝-肾-脑”轴论治中风病的临证诊疗思路。龙教授治疗中风病,不忘脑系病之病机,同时不泥于脑系,亦强调肾水枯涸,肝失濡润,气机升降失因,痰瘀互结,郁而化热,引动肝风,脑目受扰,脑髓逆乱,发为中风,创造性提出“肝-肾-脑”轴失衡是中风的病理关键。临证治疗时揆度虚实,进退有度,补中寓通,不拘一法,达到“补而不滞、补不碍邪、补中能消、补中寓通”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分期用药,随症加减,效如桴鼓。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石温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IBS-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予白石温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脑肠肽[包括血管活性肽(VIP)、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分别采用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状况,并根据中医证候积分评定2组中医证候疗效,统计复发率。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6%(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水平、脑肠肽水平及IBS-QOL、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4周后对2组有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3.08%(6/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75%(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石温脾汤治疗IBS-D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0日发表的艾灸治疗IBS的相关文献,使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分析腧穴频次、分布部位、归经统计,并通过关联规则及组合网络探索临床应用和组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40篇,处方142首,腧穴58个,总使用频次为587次。运用频次较多的腧穴有神阙、天枢、足三里、关元及中脘,其中,任脉的腧穴运用频次最高,募穴及交会穴两种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较高,腧穴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胸腹部及腰背部。关联规则和网络分析发现,艾灸治疗IBS的核心腧穴组合为中脘-天枢。结论:灸法治疗IBS分别从肝脾肾、脑肠互动等多层面发挥作用,共同调节脑-肠轴,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从五脏阴阳形气关系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及治疗。五脏阴阳形气失衡,功能失健,致脾胃虚弱、肝失条达、肾阳亏虚、肺气亏虚、心阳不足而成为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上以温阳化气为基本原则,顺应各脏腑生理特性的不同,采用温脾健运、柔肝健脾、温肾健脾、温肺益气、温心阳、益心神等方法促进脏腑生理机能恢复进而治愈本病,为中医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腹痛、腹胀、腹泻积分,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34/36),对照组为72.22%(2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腹痛、腹胀、腹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脑肠菌轴”角度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NormalG)、模型组(ModelG)、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组(ShuangG)、痛泻要方组(TongG),每组各6只。通过夹尾结合番泻叶灌胃的方法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NormalG以及ModelG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采用16srDNA测序法分析IBS-D大鼠肠道菌群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门水平上,TongG较ModelG增加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种群丰度,有效降低了含较多致病菌的变形菌门丰度;在纲水平上,TongG较ModelG增加了梭状芽胞杆菌纲、拟杆菌纲、杆菌纲的丰度,降低了丙型变形菌纲丰度;在目水平上,TongG较ModelG增加了梭菌目、乳杆菌目、拟杆菌目的丰度,降低了黄色单胞菌目、肠杆菌目丰度;在属水平上,TongG较ModelG增加了巨单胞菌属、劳特氏菌属种群丰度,有效降低了寡养单胞菌属丰度;韦恩图和花瓣图显示,NormalG菌群数量最多,ModelG最少,TongG较ModelG增多且程度大于ShuangG,共有种群数量更趋近于NormalG;稀释曲线和等级聚类曲线结果均显示TongG的肠道菌群丰度及均匀度更趋近NormalG;箱型图展示TongG与NormalG多样性、离散程度、中位数更接近;PCOA分析结果显示TongG相较ShuangG,与NormalG重合度更高。结论:痛泻要方能纠正IBS-D患者存在的菌群失衡,促使肠道菌群结构趋于正常,且改善程度优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  相似文献   

17.
介绍赵征宇教授采用脏腑点穴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该病由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所致,情志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赵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出发,运用脏腑点穴法(点阑门穴、点气海穴、放带脉穴、点左章门、点双侧天枢穴、采用引气归元法)结合针刺治疗IBS,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脐舒散外敷联合TDP照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脐舒散外敷脐部神阙穴,同时给予TDP理疗仪照射神阙穴治疗;对照组40 例采用蒙脱石散、匹维溴铵治疗。观察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92.86%(39/42)、85.71%(36/42),对照组分别为85.00(34/40)、70.00%(28/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舒散外敷联合TDP治疗仪照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证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3例采用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西药曲美布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8%,对照组为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主要症状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肝性脑病(HE)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本文通过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认为“肠-肝轴”与HE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而中医下法对肠-肝轴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并从下法及泻下剂的祛邪通腑、利胆保肝、减轻水肿、抑菌消炎、调节免疫等作用浅谈肠-肝轴治疗HE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