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日本鹿儿岛县阿多火山陷落盆地的地下热水系模式。在地热作用及火山喷气作用的影响下,深循环的海水被加热形成本源热水,本源热水在上升途中发生气一液分离,产生两类性质不同的地下热水.热水出露地表,由于浅层地下水的混入,形成了本区的指宿及开闻温泉群.浅层地下水及表层水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6,(3)
张家口坝下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大气降水经构造深循环热对流及岩浆余热加温形成地下热水,热水在以祁吕山字型构造体系东翼为主的多组构造复合部位赋存形成地热田,形成的地热田具有类型多、分布范围广、资源量丰富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开发远景。  相似文献   

3.
淮南煤田地热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发育及地层组合关系,本文探讨了淮南煤田的地热分布、成因及所属地热资源类型(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由本区地下热水水质、同位素等测试结果,笔者对地下热水的形成水源、在储热层中温度、循环深度及热水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及计算。并结合区内简易及稳态测温孔反映出的地温梯度及热水点抽水钻孔的实际情况,初步评价了淮南煤田的基础地热资源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粤北仁化棉花坑铀矿床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及地热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地下热水的形成环境及补给源特征。棉花坑矿床地下热水为HCO_3~--Ca~(2+)-Na~+型水,其δD_(V-SMOW)值为-44.5‰~-40.7‰,δ~(18)O_(V-SMOW)值为-6.8‰~-6.4‰,分布于本地雨水线附近,为大气降水成因;热储温度为67.8℃,补给源高程为650~1150 m,循环深度为标高-1250~-660 m,d-excess值7.5‰~10.5‰,表明地下热水可更新能力较强,热水径流距离短,水—岩作用较弱;结合粤北花岗岩区地质地貌特征,认为补给源来自矿床东南向的南山一带;地下水深循环是形成矿区地热主因,同时岩体铀矿物放射性蜕变产热可增强地温梯度;地下热水铀含量为40~120μg/L,呈氧化环境,现今地下热水活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矿期古热水活动特征,对铀矿床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热水循环深度指示矿床深部仍具有非常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马边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属于我国地热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和地热水资源调查等成果,对马边地区地热水资源成矿地质条件、地热场和成因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可知:马边地区地热水补、径、藏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地热水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马边向斜轴部是深循环地下热水的可能富集部位,预测马边地区的民建镇是地热水资源有利的勘查区,找矿潜力较大。可通过人工钻井的方式进行开采,有望在井深2 000 m附近嘉陵江组上部的碳酸盐岩中找到高温地热水。分析结论可支撑服务于该地区地热水资源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区地下热水井资料表明,震旦亚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是本区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层,而巨厚的(1200m)上第三系天竺组红色粘土类和第四系泥质沉积物构成了本区地热的良好盖层。太古界以来构造运动以及伴随的岩浆活动而形成的诸多岩体,是本区地下水的热源供体,与之有关的断裂与构造也是本区寻找地下热水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几年对临清地热田地下热水热储特征、化学成分、地热温标、热水演化及起源的勘查研究,笔者认为地下热水的形成受区内深大断裂和基底构造对地热形成的控制,地下热水成分以Na+、Cl-、SO42-为主,矿化度较大为咸水,PH值呈弱碱性。热水中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热水起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成因,并形成于弱还原环境。在其运移过程中,随深循环深度的增大不断从岩石中获取热量逐步加热,在断裂带附近沟通深部热源形成由赋水性强的砂层所构成的深部低温热储系统。  相似文献   

8.
广东三坑地热田位于吴川-四会深大断裂带的东北侧,三坑向斜岩溶盆地内。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NE与NW向断裂构造及其交汇部位的岩溶裂隙发育带中。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及水热对流系统分析,地下热水是在水热对流系统中由深循环高温构造裂隙水与浅循环8常温岩溶水混合而成。三坑地热田热水资源具有水温适中、水量丰富、水质良好、动态稳定等特点。开发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9.
结合石林盆地地热异常及地热钻孔资料,对石林盆地地热田的热储构造条件、地热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该地热田热储层为元古界震旦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热水径流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受九乡石垭口断裂、牛头山古陆控制。钻孔资料显示,地温梯度为(1.5~4.8)℃/100 m,地热类型为深循环层状地热田,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从水文地质条件看,地下热水补给有限,应控制地热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吴江  李思田 《地球科学》1993,18(6):725-734
本文通过现代居里面与高温热水泉的分布,钻孔测温资料以及华面不同时代花岗石带的分布,证明了右江盆地域处于地热异常区,分别根据广布于本区的上二叠统煤层的镜质组反射率,下三叠统中牙形石的色变指数,编绘了趋势性等值线图,并建立了变质古地热场,阐述了这一古地热场与成矿地热场之间的关系,最后作了两项应用:(1)结合成矿温度研究右江盆地域金矿层位的分带性,并提出一种预测思路;(2)推断陷伏岩体的存在及其埋深 ,  相似文献   

11.
云南景洪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保珠 《地质与勘探》2011,47(5):929-934
景洪盆地隶属滇藏地热带之滇西中-高温地热区,区内岩浆岩分布较为广泛,活动性断裂较为发育,拥有形成地热的良好地质条件。研究表明,以澜沧江断裂(F1)为界,盆地内可划分出嘎洒-曼达-曼迈和曼贺蚌-曼养广东西两个地热田。西部地热田的热储层为临沧-勐海花岗岩体,东部热储层为南联山杂岩体。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为地热水提供了丰富的水...  相似文献   

12.
河北汤泉地热田地温场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泉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为山前丘陵地貌,地热资源丰富。本文对汤泉地热田内分布的诸多基岩热水井进行了钻孔测温,利用测温结果对该地热田地温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钻孔温度明显受地下水流的影响,绝大部分测温井表现为对流传热特征,个别表现为传导为主的传热特征;地温异常区域位于汤泉福泉宫和疗养院一带,异常中心呈两极分布,地热异常中心50 m埋深水温为51~54℃,100 m埋深水温可达60~67℃;该地热系统中地热水系地下水在深循环过程中,在正常的大地热流背景下被围岩逐渐加热所致;由花岗岩隔水底板构造形态所形成的隐伏盆地,构成了福泉宫至疗养院一带的蓄水构造;由于断裂构造切割花岗岩体,造成深部的热流沿断裂上升,混合并加热赋存于福泉宫至疗养院一带蓄水构造中的片麻岩裂隙水,形成该地段的地热异常现象;福泉宫地区和疗养院地区片麻岩含水层裂隙发育,使得深部热量能够快速到达浅部地层,并在浅部出现局部异常高温;汤泉地热田片麻岩热储层地热流体属于含岩盐地层溶滤的陆相沉积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小汤山地区第四系深层地下水氟含量普遍超标, 严重制约区域供水。在收集整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资料基础上, 开展第四系高氟地下水与地热水之间关系研究工作。研究表明: 小汤山地区位于复式背斜的核部区域, 该区热储层与第四系地层直接接触并形成水力“天窗”, 受构造应力影响在热储层发育大量张性裂隙, 加之上覆第四系盖层结构松散且厚度较薄, 导致该区成为地热富集带; 在高温高压环境下, 地热水中氟化物含量普遍较高, 地热水上涌同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发生热流-冷流的混合作用, 导致第四系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升高, 形成第四系高氟地下水。  相似文献   

14.
山东平阴目前已有的3眼地热井水中均富含丰富的理疗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理疗价值.利用以往工作取得的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数据,分析了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补给来源、形成年龄及水-岩作用过程,对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与热水循环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均为Cl·SO4-Na·Ca型;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5.
山东德州凹陷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典型地区地下水成因和演化机制的研究不仅对于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为日后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提供重要信息。笔者通过对德州凹陷的地下热水的化学成分、同位素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进而对这一地区的地下热水的成岩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地下热水的形成受区内深大断裂和基底构造对地热形成的控制,地下热水补给是来自大气降水,为入渗变质水,水化学成分以易溶盐溶解作用为主,其气体组分主要起源于大气、地壳和地幔的混合物,反映了地下水长期径流及深循环中各种水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北盆地作为江苏省地热地质条件最优的地区,发育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文章选择存在已探明的中温地热井及干热岩验证孔所在的盆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地热流体携带的地球化学信息,了解深部地热储层基本特征及不同深度地热资源的成生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中优势阳离子为Na+,阴离子呈复合离子型,以Cl-为主,Na+、TDS与C...  相似文献   

17.
西藏察雅分布有两处地下热水,其中娘曲热水流量达23 356 m 3/d,温度达36 ℃,掌握其成因以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对铁路隧道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模式,采用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处地下热水主要阳离子为Ca 2+和Mg 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 255~2 051 mg/L,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HCO3-Ca·Mg型和SO4-Ca·Mg型。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并具有 18O漂移现象,反映了热水与围岩的氧同位素交换效应。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4 146~4 185 m,热储温度为53.1~61.0 ℃,循环深度为1 409~2 020 m。其成因模式为:地下水在东北部高山区接收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沿岩溶裂隙管道径流,经深循环获得大地热流加热,受构造及岩层阻水影响沿断层上升,在上升过程中与份额达0.79~0.91的浅层地下水混合,于沟谷等地势切割处出露成泉。综合水文地质条件与隧道位置分析,隧道穿越的两处岩溶富水条带,东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突涌水威胁较小;西部岩溶富水区对隧道存在构造岩溶水高压突涌水风险,后期应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老子山地热田成因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山地热田是苏北盆地的典型地热田之一,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大地热流测试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3.9 mW/m2,地热水与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在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分析,该地热系统属于中低温对流型。其补给区位于距地热田南部约60 km处的盱眙-张八岭一带的丘陵地区,热储温度为73~120 ℃,循环深度为2 350~4 200 m,循环周期约为7 800 a,热水在区内NNE-SSW向与NW-SE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涌,形成地热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水热型、浅层地热能发展产生的缺点问题日益突出,以取热不取水为原则,中深层U型水平对接换热技术成为新的技术方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延安地区地层岩性、地温梯度特征、热储层特征等特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中深层地热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为良好的热传导型热储,深部地温梯度为3.05℃/100m。当马家沟组深度在3157m时,对应温度达到110.67℃。测井及注水试验结果表明,奥陶系马家沟组为极弱含水层,几乎没有流体,属于良好的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充分确定了该区地热地质条件良好、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为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该区地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区的地热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济源市省庄地热属于异常增温热水型及干热岩型地热区,是中国北方非火山岩浆岩区地热异常的典型地热区,地热水是大气降水通过盘古寺深大断层深循环的结果。地热分布受盘古寺断层、五龙口断层及次级断层的控制,并在断层交汇部位显示温度异常。热源来自于北部山区补给沿断层径流的深循环水。深循环水水温较高,与浅部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冷水相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