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地震资料的应用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地震资料现状及其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的差别;中源地震的破坏现象;震中位置的不确定性;震源深度的不确定性等。提出了在今后防震减灾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探讨地震宏观破坏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闽峰  李圣强  陈颙 《中国地震》2000,16(4):293-306
提出震后根据仪器定位的微观震中和断层构造的关系快速确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并依此使用烈度经验分布模型来进行震害快速评估。这将提高直接用微观震中位置进行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的精度。通过对全国133个主要地震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偏离量进行统计可知。偏离量在35km范围内的占88%,其余基本都在75km范围内。这样就给出了判定宏观震中的重点区域和分析区域。详细分析南北地震带66个震例及其与断层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以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后发现,影响宏观震中偏离的因素除仪器定位本身的误差外,主要还有断层展布方向、活动规模、断层相互交接特征及震级大小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类处理分析,建立了震后室内快速判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的原则和步骤。以该方法为基础,通过建立包含有关因素的全国断层数据库,即可在实际的震害快速评估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量的野外现场考察资料。对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主为破裂带的特征以及庄浪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及其构造背景。并在 古地震破裂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年代学资料。对庄浪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  相似文献   

4.
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的野外现场考察资料,对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的特征以及庄浪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及其构造背景。并在古地震破裂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年代学资料,对庄浪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廖建裕 《华南地震》1990,10(1):63-66
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发现10次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地震。文中列出了各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宏观震中位置、震级及烈度;记述了各次地震的影响及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2日在阿克陶发生了5.9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Ⅶ度。地震形成的雪崩、滚石,压死了大牲畜数百头,并造成Ⅵ度区的部分房屋裂缝。地震发生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北北西构造带上,该构造带的断裂性质多为右旋走滑的全新世活动深断裂。该次地震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之间有一定距离,依据宏观震中位置判定,发震构造为布伦口断裂。  相似文献   

7.
1812年尼勒克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宏观震中是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不同的定义造成位置的差异,大地震的差异比较大,断裂产状也是导致震中位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据历史记载确定的1812年地震的宏观震中,侧重人居环境,震中位置偏西,初步考察受条件限制也存在一定误差。近年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尼勒克谷地东部新发现了该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包括了40 km的形变带,19km的地震断层。根据修正的等震线图,极震区的几何中心在北纬43°45,′东经83°34′。  相似文献   

8.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石河子地震及其余震呈N40°E方向线性展布,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近乎垂直;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15~30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15~25 km。石河子5.4级地震震中位置为44.001395°N,85.872175°E,距离新疆地震局测得的震中位置仅1.2 km,而距离宏观考察的震中位置约49 km。分析重定位结果其震源机制解得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准噶尔南缘断裂,而不是宏观考察的以连哈比尔尕山断裂;节面Ⅰ是主破裂面,而且其走向与重定位地震序列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新疆伽师-岳普湖5.8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岳普湖县的铁热木乡和兵团农三师42团的北面,震中烈度为Ⅶ度。本次地震影响范围位于巴楚-伽师6.8级地震Ⅵ-Ⅶ度影响区域内,累计破坏效应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房屋破坏。通过对大量震害资料和强震记录的分析,根据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场地峰值加速度衰减特征,在尽可能排除累计破坏效应的基础上确定了地震烈度分布,分析了不同烈度区中的建筑物结构破坏特点及其与地震动影响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1303年山西8级大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03年山西汾河中游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是我国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所能确定的第一个8级地震。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地震考古资料,主要讨论本次大震的历史依据;大震前后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大震的震害及其评价;宏观震中的可能位置及其命名等问题。经过分析,本次大震宏观震中的可能位置当在霍州城(今霍县城)附近;鉴于目前的认识尚不统一,可将本次大震称之为1303年山西汾河8级地震。同时指出地震史料和地震考古在历史地震研究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这次8级强震取得新的突破,所急待解决的几个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公元1831年安徽凤台地震宏观震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安徽凤台曾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史料记载情况基本一致,但现有各版地震目录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存在分歧,震中位置竟多达4处.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对该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经综合分析认为,应当对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进行调整,震中位置应改为32.88°N、116.89°E,名称相应变更为"安徽怀远西南地震".同时认为此次地震原来所确定的震级(614)偏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余震法,为震后快速判定宏观震中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对1970年以来近40组破坏性地震的研究,利用余震法可在震后6h根据地震破裂性质推断宏观震中,其准确度、时效性都能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成荣 《内陆地震》2005,19(2):175-180
分析比较了中国新疆昭苏6.1级地震序列资料和哈萨克斯坦科教部地震研究所提供的该次地震目录,通过补充哈萨克斯坦地震台网的地震资料,对2003年12月1日发生的昭苏6.1级地震及其5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宏观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省湟水盆地影响较大的5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重新考证,确定了每次地震的宏观震中、震级大小、发震断层以及地震等震线,从而得出盆地东部一平安至民和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基底介质强度较弱,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5.
郑韵  姜立新  杨天青  刘杰 《中国地震》2015,31(4):698-709
通过研究中国西部1970年以来7次MS≥6.5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余震能量场的空间变化,分析和判定主震破裂的大致范围,从中得出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进而为大地震的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说明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能量场的计算方法及其分布图的绘制以及宏观震中的确定等,并对7次地震震后各个时段的估计震中和实际的宏观震中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利用破坏性大地震震后24h内不同时段由余震能量场分布得到的宏观震中,可有效缩小用微观震中评估烈度产生的偏差;2震后2、4、6、12、24h等5个时段的估计震中能够作为烈度快速判定的修正因子满足震后快速响应的时效性要求,且震后24h的估计震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1948年山东威海地震再调查和参数校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 8年 5月 2 3日山东威海附近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李善邦先生将该地震震级定为 6级 ,震中位置定为北纬 37 7°、东经 1 2 1 9° (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 971 ) ,该位置位于海中。在此以后的各种版本地震目录中 ,都沿用了这一震中位置。自 1 983年以后的各版中国地震目录中 ,又同时给出了微观震中 (顾功叙等 ,1 983;谢毓寿等 ,1 985、1 989;汪素云等 ,1 999)。微观震中为北纬 37 2°、东经 1 2 1 8°,在陆地上 ,位于文登西。宏观和微观震中之间相差 0 5°。同一地震同时给出两个震中位置 ,且相差较大 ,在认识和应用等方面造成了…  相似文献   

17.
1918年南澳地震的震中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8年2月13日广东南澳7 1/4级地震震中位置一直未有定论。当时虽已有地震台记录,但台站稀疏,距震区最近的徐家汇天文台有900多公里远,且当时仪器和记录的精度不高,故以有限的地震台来确定远震震中,其误差必然较大。震中附近又因大片海区而影响了宏观调查。近四十年来,先后有不同的作者分别从微观、宏观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试图给出震中位置。由于他们的工作方法不同,依据的资料不一,他们所确定的震中位置差异很大,最大差距达100公里以上(表1)。  相似文献   

18.
在地震应急初期评估中,宏观震中、影响场方向和极震区的判断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救援工作。本文收集甘肃及周边近几年M——S6.5以上地震的12 h内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信息和居民点等数据,通过分时间段进行余震质心计算、趋势回归、震源机制解分析等,对宏观震中位置、地震影响场方向、极震区范围等要素的修正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要介绍了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特征.叙述了于田 7.4级地震的宏观异常现象,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认为该次地震的宏观异常现象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短临异常特征,在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般较多地集中分布在离震中相对较近地区或高烈度区.  相似文献   

20.
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不仅是概念上的差别,在实际观测结果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宏观震中还可代表震源区和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中心。宏观震中在抗震救灾、震害预测、地震地质和工程地震研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灾害性地震发生后,可由余震分布来快速估定重灾区范围和宏观震中,将有助于提高抗震救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