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根耀的专著“造山带地层学”,2 0 0 0年 6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K)出版。全书共 5章 ,2 1 8页 ,34万字。第一章在简要回顾了地层学的形成发展的基础上 ,以阿尔卑斯 -亚平宁和北美科迪勒拉为例论述了构造地层学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发展 ,进而提出造山带地层学形成的必然性。因研究对象的不同 ,地层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两种理论体系。本章也指出了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地层学一度陷入的误区。第二章论述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在简要讨论了盆地分析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  相似文献   

2.
张守信 《地质科学》2002,37(1):127-128
10年前,我曾提出“开展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研究是建设中国现代区域地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想到这一命题的专著(吴根耀著《造山带地层学》)今天竟然问世了,实在令人兴奋和欣慰。关于造山带地层学的定位著者认为:以板块学说的确立为标志的第二次地学革命把活动论、突变论、全球洋-陆构造等观点带进了地层学,地层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结合使大地构造作用与地层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研究点,开创了构造地层学(tectonostratigraphy).著者把造山带地层学定位于“构造地层学的一部分”.这一定位应当说是客观的,现实的,也是恰当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以极其沉痛的心情通告:本刊编委、著名地质学家、古地理学家、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鸿允先生,于1998年8月24日病逝,享年78岁。刘先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古地理图》的编著者,是我国古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逝世是我国古地理学和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他为本刊撰写的“关于《中国古地理图》的点滴追忆”是他在住院期间完成的。这是他的最后一篇著作。我们十分珍贵刘先生的这篇遗作。  相似文献   

4.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7,42(1):30-3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守信研究员所著“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一书,2006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40页,400千字。张守信先生毕生从事地层学理论和概念的研究。1966年开始构思编写一本地层学方面的专著,1981年4~5月间曾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作过讲座,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理论地层学,也曾多次在有关短训班和讲习班上试讲并征求意见,1989年写成“理论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十余年来,国内外地层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处理地层信息,构成了定量地层学这一分枝学科。1975年英国W·斯瓦尔扎克写出第一本专著《沉积模型和定量地层学》。1976年,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48项开始后,定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很快,到1985年底,已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彭善池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鸿飞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研究员编著的专著《中国的全球层型》于今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金钉子"(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简称GSSP)是划分和对比年代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该书介绍迄今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在中国建立的10枚"金钉子",并展示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近20年来在地层学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专著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奥陶纪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正> 中国奥陶系发育完好,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的事实。国际奥陶系分会为此要求著者等以近年来中国奥陶系研究的新进展为主,对中国奥陶系进行一次总结,本文仅为这一英文专著《中国奥陶系对比》总论的生物地层学部份。为了节约篇幅,各章节中的部分内容、已发表的化石名单和引用的参考文献均已删去,这些内容均可在即将发表的上述英文全文中查对。  相似文献   

8.
张守信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9-134
本文作者曾在尹赞勋教授指导和关怀下工作27年,深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支持信任,在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著文缅怀前辈,以寄托崇敬和感激之情。文章联系中国第四纪研究,通过《地层规范草案及地层规范草案说明书》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的产生,以及工具书的编纂和《中国地层典(七)石炭系》的创编工作,回顾了尹赞勋教授对中国地层学理论和实践所做划时代的卓越贡献,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理论地层学先驱和中国地层学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曾在尹赞勋教授指导和关怀下工作27年,深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支持信任,在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著文缅怀前辈,以寄托崇敬和感激之情。文章联系中国第四纪研究,通过《地层规范草案及地层规范草案说明书》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的产生,以及工具书的编纂和《中国地层典(七)石炭系》的创编工作,回顾了尹赞勋教授对中国地层学理论和实践所做划时代的卓越贡献,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理论地层学先驱和中国地层学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10.
岩相古地理及古地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并有着十分丰硕的成果。各家以不同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不同的编图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编制了中国的岩相古地理图。刘鸿允(1955)以古生物地层学的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学的专著《中国古地理图》,从此,正式揭开了中国古地理学研究的序幕;卢衍豪等(1965)以期为单位,编制了中国寒武纪各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关士聪等(1984),以大地构造学和沉积学的理论为指导,编制了《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专著,建立中国各地质时代的  相似文献   

11.
《古地理学报》2009,11(6):0-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古地理学报》荣誉编委杨遵仪先生,于2009年9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杨遵仪先生1908年10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及地层学,193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参加抗战,任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46年回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员,199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克罗斯奖章,1997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他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现代地质》、《古地理学报》等刊物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曾长期担任《古生物学报》、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主编和《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副主编。他是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杨遵仪先生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他专长腕足类,是我国研究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古生物学家之一,对许多化石门类均有深厚造诣,被誉为“古生物学活字典”。1986年,他与程裕淇、王鸿祯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李四光之后系统地向国外介绍近半个世纪中国地质学研究进展的重要专著,影响深远。他与研究小组共同撰写的《中国三叠系》,是对我国三叠系研究全面系统的总结,这一成果作为《中国地层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杨遵仪先生对界线层型和事件地层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对国际地质学热点古生界—中生界界线进行研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的领导人。他先后组织和领导IGCP203和IGCP272项目,对我国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界线地层、生物特征以及古—中生代之交的海洋生态环境更替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了综合研究。 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剖面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该成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杨遵仪先生是著名的地质教育家。1956年,他主持出版了《古生物学教程》,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1960年,他和同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学专业。1962年,他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80年,他与郝诒纯合作再次主编《古生物学教程》,并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古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专题讲座等多门课程,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学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杨遵仪先生在“文革”期间受冲击被关进“牛棚”,仍坚持参加教学实践,设法了解国外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为文革结束后迅速缩小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创造了条件。他乐意为同辈专家排忧解难,他热心提携后生,还十分注意在思想和作风上做出表率。他把部分积蓄捐赠给中国地质大学设立“杨遵仪奖学金”。他百岁华诞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贺信中说:“四十七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杨遵仪先生的一生是勤奋求索的一生,是甘为人梯的一生,是光辉奉献的一生。杨遵仪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地质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杨遵仪先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深切怀念杨遵仪先生!杨遵仪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山东段纳缨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一书出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星学教授主持,山东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会资助出版的专著“北祁连山东段纳缨尔期地层和生物群”,最近与读者见面。该书从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角度详细研究了我国海陆交互相纳...  相似文献   

13.
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3,23(4):362-365
德日进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北疆博物馆在河套地区进行的古人类学野外调查和发掘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编写.这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古人类学的专著.从中国第一家专门为进行古人类学研究而建立的学术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成立之时起,他便任顾问;他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古人类学的专著<中国原人史要>的两位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不仅在中国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的研究上卓有建树,而且在旧石器考古和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方面都有不小的贡献;他是为中国广义的古人类学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国专家,为之付出了近20年的辛劳.  相似文献   

14.
由国际地科联定量地层学委员会和我国有关单位共同负责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定量地层学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8日在中国湖北江陵召开。与会代表共82人,其中有五位著名的外国专家,他们是应邀到会上作报告的。在开幕式上,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刘光鼎教授致了开幕词。他指出:“这次会议着重介绍以F.M.格拉德斯坦(F.M.Gradstein)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冰川地质学研究是同李四光的名字紧密相连的。1977年以后,现代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中国冰川地质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西部的自然条件易于形成突发性的泥石流。区别冰川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在沉积学上的异同是冰川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有关中国西部冰川扩张的次数和范围等重大问题,有待于冰川地层学和冰川地貌学新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6.
综合地层学在山东省中生代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守军 《山东地质》1998,14(4):31-36
本文利用综合地层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了多门类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地层学和火山地层学、生态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及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等手段,对鲁北区,鲁西南区、鲁中区和鲁东区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事件地层学提高了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精度,其分辨率可达20-50ka,甚至更高。这就导致了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发展,是未来地层学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地层研究结果的巨大潜力可以在年代地层学中引发一场革命。该文简要介绍了高分辨事件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与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层学的分类体系和分支学科—对修订中国地层指南的设想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89,35(3):271-276
地层学的分类体系与名词系统是对地层理论,概念、方法的概括和规范化,是地层工作实践的总结。地层学的分支学科是地层工作中引入新技术,开阔新领域和形成新概念的产物。现已形成的有较稳定研究范围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分支学科有磁性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定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生态地层学、构造地层学以及月球地层学等。地层分类和名词系统应以简明合用为主,要避免分类过繁和名词烦琐。分支学科以研究方法为主,无须都建立分类体系。中国地层指南的修订应博采国际之长,保持传统特色,要阐明各类地层系统之间的主次关系,提出较详的程序方法和较全的参照标准,应广泛征求第一线地层工作者的意见并为其服务,并应充分发挥全国地层委员会和地质矿产区域地质调查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孙云铸教授(1895—1979)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又是中国老一辈的地质教育家。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留校任教,1937—1952年任地质学系主任,对中国地质人才的培养、对北大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地层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及中国地层学可能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鸿祯 《地层学杂志》2006,30(2):97-102
对地层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地层分类、国际地层表的建立、全球地层标准剖面及剖面点进行了讨论。在各种地层分类体系中,年代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是分类中的主体,其他系统都居于补充或从属的地位。国际地层表是地质学的基本文件和地学研究的主要参照,其建立的基础应是地史上关键性地质事件的记录,其方法应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划分的建立标准应是一致的。国际地层委员会制订的GSSP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所定点位不够稳定,点位以外无法对比,在实践上和认知上都有不足。可考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寻觅接近等时的物理界面取代剖面点作为地层界面。在中国地层研究方面,以三次全国地层会议为准,分阶段概括论述了半世纪以来做出的主要成果。对今后中国地层研究的可能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是:应从系统论、整体观和复杂性观点的高度开展多学科的融合,共同解决地层的时空关系和划分对比等复杂问题;应当扩大服务面和扩展研究面,着重开展以古环境和古气候为中心的地层研究,协助解决与经济建设中的资源与环境两大主题有关的地质课题;制订2008年后的中、长期规划,改进GSSP程序,持续完善《国际地层表》这一永恒任务;开展高分辨率、高精度地层学研究,建立融合及协调多种分支学科的综合地层学;扩大地层学对整个地球科学的服务,使中国地层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