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谱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地震参数。在地震预测和工程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谱震级测定还可得到地震辐射的能量,再通过和标量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地震震源处的视应力,而视应力也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谱震级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地震台(KMI)记录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垂直分量上的P波,采用 Duda等人提出的谱震级的测定方法,改进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直接用速度谱值测定地震谱震级的方法。所得谱震级结果与ISC给出的Ms震级对比后,发现相差不大;所得的能量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将来还可对不同地区更小的地震进行谱震级的测定,这无疑对地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1):125-126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0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面波震级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采用北京台196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1.66 lg(△) +3.5(1°<△<130°)求得.AH是两水平分向最大面波位移的矢量合成位移.Ms7是对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Ms7 =lg(Av/T)+1.66 lg(△)+3.3(20°<△<160°)求得.Av是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动位移.mb是短周期体波震级,ML是近震震级.为避免混乱,震级之间一律不换算.为方便读者,还给出美国NEIC定出的面波震级Msz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  相似文献   

3.
目前近震的震级测定大部分是采用里克特定义经改进后的公式:M_L=logA_μ+R(△)。但由于发震机制及各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的介质特性等不同,致使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吸收(衰减系数)也是各有差异的。汕头台网应用上式测定震级,R(△)采用地震观测规范提供的值,各个子台震级往往相差M_L=0.2-0.5,少数甚至相差0.8。长期以来,汕头基  相似文献   

4.
地震仪记录中,由于记录笔机械限幅的影响,很多地震因为出格而不能很快定出震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一些出格地震图例,总结出了太原台的震级限幅公式.一、基本思路近震体波震级公式为:M_L=logAμ十 R(△)式中Aμ是两水平向地动位移的算术平均值即Aμ=(y_N/V_N+Y_E/V_E)/2R(△)为零级地震的起算函数.由公式看出,震级M_L与最大振幅有关,一般来说,振幅的极大值就代表了地震的大部分能量.在放大倍率相同的情况下记录地震的振幅愈大,震级也愈大.同样,如果记录的最大振幅限幅的时间愈长,震级也就相对的加大,据此,可由地震的限幅长度推算震级.至于R(△),因我们取一定范围的限幅地震,且在限幅时间内包含了它的部分意义,故可不做主要考虑而直接由限幅长度L求得震级.  相似文献   

5.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4):578-579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0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 面波震级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采用北京台196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1.66lg(△)+3.5(1°<△<130°)求得.AH是两水平分向最大面波位移的矢量合成位移.Ms7是对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M7=lg(Av/T)+1.66lg(△)+3.3(20°<△<160°)求得.Av是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动位移.mb是短周期体波震级,ML是近震震级.为避免混乱,震级之间一律不换算.为方便读者,还给出美国NEIC定出的面波震级Msz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传统模拟记录采用地动位移测定的震级与数字化记录采用地动速度测定的震级,通过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两存在差异,找出数字化记录测定震级的影响因素,利用大量观测资料的对比,计算出台基的改正值(S)。  相似文献   

7.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履灿  庞明虎 《地震学报》1981,3(3):312-320
本文叙述了我国现行的北京地震台面波震级 Ms 公式的由来, 所使用的公式为Ms=log(A/T)max+(△)系以古登堡-里克特(Gutenberg-Richter)对帕萨迪纳(Pasadena)地震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为标准, 由国际上与该标准一致的六个著名地震台的面波平均震级制定出北京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当震中距离△=8-130得到公式(△)=(1.660.09)log△+(3.500.14)对于△=130-180之间的公式, 我们结合中国地震观测的实际情况将吸收系数项作了改进, 求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为(△)=6.775+1/2[(2.147e-0.04465△+1.325)(△-90)10-2logsin△+1/3(log△-1.954)]为了提高面波定震级的精确度, 将北京地震台的面波震级标准推广到全国十二个基准台, 利用360个地震的数据算出了各台的台基校正值, 提高了测定面波震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上海遥测地震台网虹桥、南汇台深井地震速度记录资料讨论地震尾波衰减与震级关系.采用统计方法求得了用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 L 测定震级M_v 的公式M_v 虹桥=-0.981+1.677×log(L)+0.600×log(△)±0.22M_v 南汇=-1.461+1.979×log(L)+0.506×log(△)±0.22结果表明,地震速度记录的持续时间 L 的对数加上震中距(△,单位:km)的对数与震级在近震范围内(△<5°)呈线性关系,说明用地震速度记录同样可以测定地震震级,这有助于提高深井速度记录资料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三峡重庆库区数字遥测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重庆库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27个子台组成,全部采用速度记录方式。我们根据测试记录的数据,用速度震级公式ML=lg(AV/2πf) R(△),对各子台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不同震级地震的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测定巫山至奉节段的ML≥1.2地震活动,同时能够测定一般地区的ML=1.8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选取桂、粤、湘,赣、闽五省及其附近地区16个地震31个台站的DD—1短周期地震仪记录资料。用综合回归分析法测定了Lg波传播速度为3.54Kmls,约1秒Lg波埃里相滞弹性衰减系数为r=0.0022±0.0001Km~(-1),并导出五省地区的Lg震级公式: m_(Lg)=LgA_(mxh)+q_s(△)+D_(mh) q_s(△)=5/6Lg△+0.00096△+1.88 计算了该区域内16个地震的各震级值,以及31个台站的台校值。单台震级标准差为0.13~0.15震级单位,台网震级标准差为0.02~0.03震级单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对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和地震矩的依赖关系,导出了直接计算矩震级的公式.用北京怀来小台网(速度记录)、唐山强震观测台网(加速度记录)和北京地区台网(速度记录)的地震记录资料,检验了这些公式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利用加速度或速度记录测定的矩震级与常规方法(根据位移谱高度)测定的矩震级十分接近.证明了这些公式的正确性,从而拓宽了用于测定震级的资料类型,即不仅限于位移记录,速度和加速度记录都可用于测定震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烟台、莱阳、五莲等6个地震台1980—1988年间短周期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统计了1158个地震的水平向地动位移A_(μH)和垂直向地动位移Aμz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平向地动位移普遍大于垂直向地动位移,统计关系式为A_(μH)=1.237—1.838A_(μZ)。利用这些地震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地动位移分别计算了水平向震级M_(LH)和垂直向震级M_(LZ),而后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为水平向震级比垂直向震级平均偏高0.152级。另外分析讨论了M_(LH)与M_(LZ)的偏差与震中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世民 《内陆地震》1993,7(3):245-249
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周至地震台DD-1型地震仪1986~1990年之间的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用地震尾波的记录持续时间(T=F-P)计算周至台近震震级的公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该台的计算震级与陕西台网的测定震级偏差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以前无法计算震级的出格地震有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近震速度震级公式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检测表明,用最大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的1/2π倍,即TVmax/2π来替最大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不合适的,其所定震级普遍比模拟位称震级偏小,而且两种震级之间也没有一种较简单的关系。用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最大值的1/2π倍,即(TV/2π)max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级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不便,对速度型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积分恢复地面移后所测震级位移震级相对比,实测结果表明,两种震级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和监控范围估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安徽省“十五”数字地震台网由21个子台组成。我们根据测试记录的数据,将地动速度转换为地动位移,根据短周期地震仪近震震级公式ML=lgAμ+R(△)+C,对各台站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控制安徽省中部ML≥2.0地震和全省ML≥2.5地震。  相似文献   

16.
里克特——古登堡的地震震级标度是用特定震相指定频率或频段(地震仪)上的地动位移或速度最大值来表征地震大小的。后者能否反映地震强弱,这样的地震强度定量是否合理?它究竟有什么确切的物理含义?深入研究地震强度和地震震级的物理含义对于揭示目前震级测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震级与地震仪类型关系、产生震级饱和的原因以及认识与地震  相似文献   

17.
(一)测定近震震级 M_L 的结果陕西省区域台网由19台站组成。其中除2个装备维式光记录仪器、一个装备65型熏烟记录外,其它台均装备 DD-1墨水记录仪器。前两类仪器放大倍率为2万至4万倍。后一类放大倍率为10万倍级,个别可达十几万至20万倍。这些台站对本省地震活动性强的中部和南部形成包围态势。而在中部更为密集,平均台站距离仅为100公里左右。这些台的台基均为基岩,未精确地做过台基校正值。测定近震震级 M_L,是采用公式M_L=logA_μ+R_1(△)(1)式中 A_μ为记录的两水平最大地动位移算术平均值。当△<300公里时,它一般是震相;当△>300公里时,一般是或lg_1,lg_2震相。总之是量取图纸上最大振幅,不管它是什么震相(量取 P 波的情况极为少见到)。  相似文献   

18.
地震震级是利用观测仪器记录地面质点运动参数来确定地震强弱的一种标度。震级标度除了随观测的地动参数(如位移、速度)而导外,还始终与地震波震相、频率及观测仪器联系在一起。即使对于特定的震相(例如体波),震级仍然依赖于使用的地震波频率与地震仪。由于长期以来,有人企图把测定震级的物理基础建立在把“震级”理解为地震波能量的  相似文献   

19.
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属震级分委会的震级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S.J.Duda)教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在北京介绍了“谱震级”(spectral magnitude)的新方法,兹根据其报告及有关文献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0.
基于高频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地震学地震震级公式和目前连续GPS研究震级标度的成果,使用国内外M_W5.9~9.1的17个地震事件的高频GPS测站的峰值地动位移数据,构建了新的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关系。依据新建立的关系和实际数据分析认为,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适用于M_W5.6以上大地震的震级计算,并得到不同震级的地震使用该标度关系的震源距适用范围,提出使用场地校正项和震源辐射与传播路径校正项修正基于GPS峰值地动位移的震级标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