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长佑  杨长福 《地震学报》1996,18(3):326-332
论述了某些条件下地球介质呈现出的电导率各向异性行为及层状对称各向异性介质大地电磁资料的反演方法;实测大地电磁(MT)资料的各向异性模型反演解释有助于识别地震深部电导率各向异性变化前兆,并对研究地壳深部应力状态和形变带提供了若干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耦合应力释放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杰  Jones  DV 《地震学报》1998,20(3):232-239
在Vere-Jones提出的应力释放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耦合应力释放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华北地区的历史地震目录中.采用AIC判别准则,将该模型所得结果与原有的应力释放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耦合应力释放模型优于以前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庄建仓  马丽 《地震学报》1998,20(1):48-59
应力释放模型是在弹性回跳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随机点过程模型,可用来分析、模拟、预测某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应力释放模型的数学模型理论和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应用应力释放模型对我国华北、西南和台湾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应力释放模型对这些资料的拟合明显优于常用的泊松模型.同时,这些地区不同的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特征反映了各个区域地震活动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4.
Mirza.  N  高孟潭 《地震学报》1997,19(6):574-585
地震活动性分析把记录的地震事件作为基础数据.我们提供了一个伊朗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用于伊朗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由于最大可信地震的复发时间不能直接从mb估算,对不同地震构造区,我们建立了经验关系,将mb转换为MS,它是我们需要的震级标度.地震目录完整性研究表明,许多中、小地震被遗漏,特别是在历史上和仪器记录早期.   相似文献   

5.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7,19(5):471-479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lg(r.v)=d2+(1/3)ML+(2/3)lg;lg=-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 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 Nm,破裂半径a=200~600 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0.1~10 MPa,平均为3.7 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6.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贤 《地震学报》1996,18(2):187-193
利用有限元模型模拟一条走滑断层上强震重复发生的过程.在模型中引入断层阀机制以考虑流体孔隙压力变化的作用.用5个参数来表征断层的流变、孔隙压变化及破裂准则等基本特性.通过系统地改变这些参数对大量模型进行计算,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活跃期现象与模型参数和加载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常速率边界位移载荷作用下,处于中等应力和孔隙压状态下的模型表现出有规律的平静——活跃现象,其周期长度为地震原地复发周期的1/3~1.当模型处于高应力或高孔隙压状态时,平静——活跃现象变得无规律或不明显.在周期性变化的边界力作用下,当力变化幅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模型地震活动性表现出与外力变化周期相同的平静——活跃现象.   相似文献   

7.
云南禄劝地震余震分裂S波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基 《地震学报》1996,18(2):224-230
从1985年云南禄劝MS6.1地震后桂泉台三分向数字记录中分析出了S波分裂.100余个余震的S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分为局部应力时段和区域应力时段.在局部应力时段,似乎是两个交叉约50~60的直立平行裂隙系对S波传播施加影响,局部应力略强于区域应力.随着余震活动逐渐趋于平静,局部应力减弱或消失,恢复到区域应力状态.分裂快速S波偏振方向及其时段变化,与震源机制独立测出的震源主压应力轴方位变化完全相同,说明S波分裂是应力场所控制的EDA裂隙各向异性的效应.分裂慢速S波的延迟时间,除了在两个时段的差异外,还发现在两个时段内强余震前后变化的例子,震前在数小时之内上升,震后在数日之间下降.   相似文献   

8.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孕育时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时标  姚振兴 《地震学报》1997,19(6):600-607
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鲜水河断裂带孕震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孕育时空相关性确实是显著存在的;某段断层地震震级越大,对相邻断层的相关性影响越强;受挤压应力的走滑断裂带上各段断层的确具有串联受力关系,某一段断层的地震,客观上缩短了相邻断层的地震孕育时间,因此对相邻断层的地震具有促震作用;平静期、活跃期交替出现是鲜水河断裂带孕震的必然规律;对鲜水河断裂带,滑动可预报模型与事实出入很大,而经修改了的时间可预报模型却与事实基本相符.本文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以历史地震记录资料为基础,对有关地震预报模式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验证,这种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均对地震预报模式的建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d/dt)-q/,其中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为介电常数,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M0[/(-)](e-t/z-e-t/).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满足=D/D=(/0)(a/).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及J=F/得到.若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 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10.
地磁脉动预报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成  韩克礼 《地震学报》1995,17(2):253-258
阐述了利用数字化地磁脉动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及其结果.根据感应磁效应理论,地磁脉动比起常规的地磁观测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震前地下介质电导率的异常变化,尤其是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震前地磁脉动传递函数,有明显的短临异常,且有典型的异常形态,并取得较好的预报震例.地磁脉动预报地震是很有前途的地震预报新方法,它将会使以磁报震的研究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王泽皋  乔子云 《地震学报》1998,20(5):552-554
1资料1979年以前采用顾功叙教授主编的两本《中国地震目录》;1980年采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四级以上地震目录》;1981~1988年采用冯浩同志发表在《地震》(1981~1988年各期)上的资料;1989年以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发展了一种利用波形资料反演地震矩张量的全局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初始解的选择,也不受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具体形式限制.当以记录图与理论地震图的误差函数作为目标函数时,用该方法得到的是震源最佳模型;当分别以矩张量分量某种组合的最小或最大为目标,约束误差函数在允许的界限内,能够得到震源的极端模型.由于许多震源性质可以用矩张量分量的组合表示,因此极端模型能够估计出最佳模型的不确定性范围.我们利用一真实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结果,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检验地震触发是否存在更低的阈值.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理解地震机制及灾害分析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通过叠加每个 M≥4.5地震前所有前面的 M≥4.5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求出这种变化的时间函数,从而计算加在1969~1998年间加利福尼亚中部的63个 M≥4.5地震上的累积静态应力变化。我们发现,应力变化量级>10 kPa(>0.1 bar)时,地震破裂时85%的累加应力变化为正,应力变化<10 kPa(<0.1 bar)及<1 kPa 时,70%为正。将这些结果与地震时间或震源机制随机的合成地震目录作比较,说明这种触发的程度几乎不可能在随机目录中找到.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在加利福尼亚中部至今未发现地震触发的应力下限.我们的结果表明,抑制破裂应力变化的时间分布与时间延迟随应力变化增大而加长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1976~2000年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采用地震对概念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球角度来看,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效应确实存在,但只是一种很弱的效应.将地震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分别对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非走滑断层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效应,而走滑断层地震触发效应则不明显.按地震对中后续事件的延迟时间分为延迟时间t1天、t<1天、t10天、t<10天和1天 t10天5个时间段的地震对,分别对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进行研究,发现静态应力触发效应在地震之后的短时间内不随延迟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全球不同区域的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情况的研究表明,消减带地震对的触发效应较为明显.为了研究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对中国及邻区的地震进行了检验,发现就中国及邻区的地震类型而言(以走滑断层为主),不容易观测到地震静态应力触发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用广义射线理论线性反演一般地震点源的地震矩张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瑞丰  党京平 《地震学报》1997,19(2):202-207
用广义射线理论线性反演一般地震点源的地震矩张量刘瑞丰党京平方韶东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题词线性反演地震矩张量点源震源物理的研究工作是当代地震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由于地震矩张量在一级近似下完整地描述了地震震源的等效力...  相似文献   

16.
王海军 《地震学报》1998,20(2):118-127
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地震矩张量解的反演问题.采用数字化台网P波波形资料及台湾台网P波初动方向资料,研究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其邻近地区(北纬21~26,东经115~120)ML5.8共5个地震的矩张量解及震源参数.在5个地震中,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结果表明:这次7.3级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接近NW走向的正断层.断层面的走向与大震前地震的条带分布走向及余震分布显示的破裂图象较相像.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近NE走向;压应力轴几乎垂直,近NWW走向.似乎表明,这次地震是受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挤压的力源控制.但从P轴接近竖直而T轴接近水平看,这是一次强烈拉张性的正断层.其它4个强震震源机制解与7.3级大震相互差别较大.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复杂性表明了海峡地震序列发展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发震断层运动学特征与大震重复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洁  巫映祥 《地震学报》1997,19(6):566-573
根据断层深部不均匀滑动反演方法,利用6期大地形变资料,反演计算了唐山地震断层在震前、震时、震后共5个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况.其结果体现了地震断层由震前加速运动、震时突发错动到震后松弛、调整,趋于稳定的运动过程.进而利用地震断层的滑动与应变能的关系,估算了唐山地震的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18.
唐山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桐恩  王铁城 《地震学报》1995,17(4):505-510
依据唐山大震地电总结组汇编的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观测资料(地电阻率),定义了一个无量纲的量S来表征地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计算了孕震过程的S值,分析研究了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在孕育、发展和发生整个过程中存在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其形态变化特征较为典型.S作为一新的地震前兆因子,与其它无量纲前兆因子结合使用,对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研究具有应用价值.文中对孕震过程中S的变化特征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处断层形变呈,,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变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态走向震后的准均匀态的演化过程,较强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动态演化密切相关.还简要总结了作者对这次地震中短期预报试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李旭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6,18(3):279-286
以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计算Green函数,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MS=6.9地震及5月7日发生的一次MS=5.0余震的长周期体波资料进行了矩张量反演.反演结果表明,MS=5.0余震是一次比较简单的事件,而主震的破裂过程则较为复杂,它至少是由时间相隔约35 s的两次事件构成.两次事件的震源机制与余震的一致,都是以逆冲为主的左旋-逆断层滑动,表明共和地震是共和盆地南部边缘的一条NWW向隐伏断层在接近水平的NE向压应力作用下自NW朝SE方向由较浅部往深部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