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英岩的多成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英岩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其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认识。笔者于1987年会同云南地科所吕伯亚等同志,在滇南边陲阿莫山发现了具典型岩浆作用标志的电英岩。通过室内外工作研究,就电英岩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2.
藏东西藏岩的电气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岩是以发现地命名的一类新火成岩,相当于电英质火山岩。作为西藏岩最重要 造岩矿物之一的电气石,以其独特的产状、结构和构造等,显著有别于深成岩、交代岩和富电气石岩的电气石。所研究电气石产出的宏观、微观地质特征并借鉴富硼添加剂花岗岩体系 的岩石学实验资料表明,赋存在西藏岩内的电气石,大多数是由一类富硼和水的酸性岩浆- 热液过渡流体(但其总性质偏岩浆,即佤山岩浆),因近地表和内压大于外压,引发在一个较大而有限空间内隐爆、爆破,骤然冷凝结晶,并同石英及其晶屑一起胶结爆破角砾;佤山岩浆溢出期间,电气石与石英可各自聚集结晶并形成韵律状“层纹”。  相似文献   

3.
桂北宝坛锡多金属成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其中与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有关的平英岩体由早晚两期侵入岩组成,且晚期侵入岩中常含有较多的电英岩包体。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平英岩体晚期侵入岩主要岩性是(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碱长花岗岩;晚期侵入岩的形成年龄为(769.2±2.5)Ma,而电英岩包体的形成年龄为(795.1±3.1)Ma;平英岩体总体以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包括Rb、Th和U等)、贫高场强元素(HFSE,包括Nb和Ti等)为特征,其早期侵入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具有明显的Th-U元素"U"型峰值以及Ti元素"V"型谷值,晚期侵入岩属于钾玄岩系列岩石,具有U元素"V"型尖峰值以及La-Nd和Eu-Ti元素"U"型谷值,二者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岩浆源区性质的研究结果,早期侵入岩属于造山后花岗岩类,可能是源自泥质岩类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产物;而晚期侵入岩属于非造山花岗岩类,可能是源自泥质岩和砂屑岩类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幔源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形成的产物。结合电英岩包体和寨滚锡多金属矿床中岩浆热液成矿阶段形成的电英岩脉在成因上存在亲缘关系,且其形成年龄与田棚岩体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的特征,推测电英岩包体应为晚期侵入岩侵位过程中捕获早期侵入岩(田棚岩体)侵位过程中形成的岩浆热液型电英岩脉而形成的包体,其形成年龄可能代表了本区电英岩成矿阶段的成矿年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桂北地区两类电英岩及其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英岩的广泛发育是桂北锡多金属成矿区有別于其它同类成矿区(带)的一大特征。区内有两种类型的电英岩。第一类是产于早元古代四堡群下部的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电英岩,此类岩石的层纹状构造和胶体脱胶构造比较发育。其矿物组合十分简单,电气石富含镁原子,FeO/(FeO MgO MnO)比值为0.191—0.653。第二类电英岩呈脉状,严格受断裂控制,分布于晚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的外接触带。此类岩石矿物组成比较复杂,电气石通常呈放射状构造和环带状构造,其FeO/(FeO MgO MnO)比值为0.659—0.849。本文提出了层状电英岩于早元古代的大陆边缘拗陷环境中由喷气作用所形成,而脉状电英岩生成于板块聚合环境,与晚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有着成因联系的认识。由于研究区内电英岩本身就是矿体或矿化岩石,因而电英岩的成因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也代表了锡多金属矿床的演化生成轨迹。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构造带东段含矿角砾岩主要有全筒矿化型和复合矿化型两种,前者与浅成岩有一定距离,后者在空间上与浅成岩伴生.两种类型含矿角砾岩的角砾、胶结物成分存在差异,但产出状态、岩石化学、同位素等分析均表明,岩浆隐蔽爆破作用是受浅部流体的生成方式、区域构造应力和岩浆热动力的联合作用控制的,这一规律为该带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绿泥石薄膜→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高岭石)→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三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二期高岭石)→第四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后期,第二、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中后期,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标志大规模油气充注时期的结束。烃类流体活动对研究区的自生高岭石、含铁碳酸盐矿物(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等3类自生矿物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砂岩储层中,第二、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港湾状溶蚀现象、高岭石大量发育、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黄铁矿的共生组合等成岩现象可作为微观上识别烃类流体活动的标志。含油性较好的层段,烃类流体活动可导致碳酸盐胶结物产生大规模的溶蚀作用,并促使长石溶蚀产生大量高岭石,砂泥岩界面处可见黄铁矿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共生;而含油性差及不含油的层段,由于缺少烃类流体提供的大量有机酸,高岭石发育较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7.
砂岩中石英胶结物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次生加大石英胶结物是砂岩中最的胶结物之一。石英胶结物的时空分布表现在越年轻的地层石英胶结物的含量越少,随埋深增加石英胶结物的含量增加,而且盆地类型也是控制石英胶结物含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石英胶结物的硅质来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区域上可能以某一种或某几种来源为主。影响石英胶结物沉淀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流体的pH值等;而关于孔隙流动与硅质搬运和沉淀有三促假说,即:浅部地下水循环说、压实驱动流体高度集中说  相似文献   

8.
岔路口矿床是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的巨型斑岩钼矿床(Mo金属量246万t,工业品位0.087%),其形成与晚侏罗世晚期侵入的细晶斑岩和花岗斑岩关系最为密切。岔路口矿床中发育多种类型的角砾岩,包括岩浆角砾岩和热液角砾岩。通过对这些角砾岩详细的填图和鉴定,并根据其角砾类型、基质、胶结物和结构差异,又将热液角砾岩分为A相、B1相、B2相和E相4个亚相。其中,A相角砾岩形成最早,是细晶斑岩流体释放的产物,以无矿石英胶结物为特征。随后,花岗斑岩侵位形成了以长英质岩浆(含石英、长石斑晶)为胶结物的岩浆角砾岩,花岗斑岩流体的释放造成的超压作用和流体演化,形成了胶结物组合分别为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绢云母+伊利石+黄铁矿+萤石和绿泥石+碳酸盐+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萤石的B1相、B2相和E相角砾岩。在角砾岩形成过程中,流体化作用造成的角砾混合和磨损是B1相和B2相角砾岩中复杂成分角砾和大量岩粉基质产生的原因。富基质的角砾岩虽然由于渗透性的降低,造成自身钼品位较低,但它代表了流体聚集的位置;在角砾岩形成过程中,它是高渗透性带,可以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在成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略深的岩体侵位深度、单次较小释放量流体的多次注入、富氟的岩浆-热液系统及围岩先存薄弱构造是岔路口斑岩钼矿床内角砾岩主要呈脉状产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程志国  张招崇  张东阳  黄河 《地质学报》2013,87(8):1104-1123
本文对新疆巴楚爆破角砾岩筒的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爆破角砾岩主要由胶结物和超镁铁质包体构成,胶结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单斜辉石、橄榄石、角闪石和金云母,它们既有金伯利质岩浆本身结晶出来的矿物斑晶,也有与超镁铁质包体同源的捕掳晶.胶结物中晚期结晶的矿物比早期结晶的矿物更加富镁,矿物环带表现为反环带,指示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研究发现爆破角砾岩中超镁铁质包体与周围的层状岩体在矿物学上存在诸多不同,暗示包体可能不是来自于后者.对比发现,巴楚金伯利岩与中国东部华北地台含矿金伯利岩在克拉通固结年龄、岩石圈厚度、岩石出露位置及岩浆来源深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同,这些对巴楚金伯利岩成矿构成了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辽东硼矿床中电气石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辽东硼矿床产于早元古代的一套变质岩内,硼矿体赋存于镁质大理岩中。电气石就产在含电气石变(浅)粒岩、电英岩及硼矿体中。电气石的矿物学研究表明:电气石中有Mg-Fe和Na-Ca两个系列;电气石以富镁和钙为特征,FeO/(FeO+MgO)和Na2O/(Na2O+CaO)比值均小于0.5。不同岩石中的电气石,其矿物学特征明显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形成环境的不同,这对成岩成矿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经成因分析,电气石是由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新疆火山岩分区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火山活动强烈 ,火山岩类型多 ,出露广泛。依据火山岩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 ,新疆火山岩分布区域可以划分两个较大级别的火山岩分区单元 :第一级为火山岩区 ,第二级为火山岩带。全区共划分出 6个火山岩区和 30个火山岩带。火山岩分区的划分对火山岩、地质构造和矿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康宁 《甘肃地质》2017,26(4):10-17
西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是许多地质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三叠纪以来西秦岭发生了复杂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这一时期发育的火山岩,便是这一地质事件的重要记录。本文选取西秦岭甘青交界处台乌龙一带华日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运用"火山旋回—火山构造—火山地层—岩性岩相"的火山岩区填图方法,在华日组火山岩中识别出喷溢相、爆发相、侵出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通道相和次火山岩相等6个岩相;台乌龙层状火山机构、色日欠破火山机构等11个火山机构;两个组合样式(台乌龙—年支北串珠式组合、下毛娘北—色日欠镶嵌式组合);划分出1个火山喷发旋回,3个亚旋回。较合理地建立起地层层序、岩相相序和演化模式。华日组火山岩的出现标志着西秦岭地区在晚三叠世已进入陆相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富公勤  石林 《矿物岩石》1996,16(1):1-16
陈家坝变质火山体系位于太古代扬子陆壳西北边部康略勉初始裂谷,是在裂谷纪大陆拉张后期所生成的一个浅海海底中-酸性火山体系,它包括同源成串的裂隙式火山机构、火山塌陷构造和塌陷被动侵位的岩塞。火山机构的五次喷发堵塞阶段与刘家沟组凝灰岩系的五个喷发沉积阶段,岩段之间有着明显的成因对应关系,原岩属于陆壳来源型的富镁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在较厚的近火山灰锥锥坡海底洼地相的角斑质火山尘凝灰岩层中,夹有含金  相似文献   

14.
火山灾害与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火山分布,平均每年约有50次喷发。火山喷发在给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灾害。火山灾害取决于火山喷发的类型、性质、规模和所处的地点等因素。火山喷发动力作用引起冲击波、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火山喷出的气体、灰烬、碎屑流和熔岩流等也会造成很大灾害。由于火山造成的灾害严重又来得突然,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监测以掌握火山活动的脉搏。火山监测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础地质调查,二是火山活动指标的监视和测量。在中国,具有潜在危险的火山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五大连池、台湾、雷琼、腾冲以及西昆仑阿什库勒等地,其中潜在危险最大的是长白山火山。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及其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辽火山岩带、赣杭火山岩带及南岭火山岩带,它们不仅是横亘于中国东部的3条重要的近东西向中生代火山岩带,而且也是我国3条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带。对比研究表明,虽然它们各具特色,就脉型富大铀矿床成矿作用而言,它们又具有较多的共性;重要成矿区的火山喷发皆奠基在古老的结晶基底上;古裂谷(或裂陷)既控制了火山岩带的发育,又是有利的成矿构造背景;铀矿赋存对火山岩的岩性没有明显的选择性;铀成矿的深部控制作用明显;联通的构造网络系统是形成富大铀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分析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陈建文  李长山 《地学前缘》2000,7(4):371-379
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极为发育。文章通过对火山岩的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岩芯测试及测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将营城组火山岩盆地分为 3大相区 ,即火山喷发区、过渡区和沉积区。火山喷发区岩性由各种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砂砾岩组成 ;过渡区岩性以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互层为特征 ,夹少量火山熔岩 ;沉积区岩性包括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火山喷发区内可识别出 8种类型的火山岩相 (空落相、溢流相、基底涌流相、火山碎屑流相、火山泥石流相、火山沉积相、次火山相、隐爆角砾岩相 )和 3种类型的火山机构 (层火山、微型盾火山和渣锥火山 )。不同类型的火山机构具有不同火山作用、岩相分布特征和含油气性。因此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分析对火山作用研究和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赣东南一带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该区已在锡铜多金属矿找矿方面获得重大进展,但是,对于寻乌县内的菖蒲火山盆地,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对菖蒲火册盆地内杨公帽火山 岩穹的岩石类型、岩相分布及其形成与演化进行了论述,以期引起地学工作者对该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火山东部地区大多座落在新华夏系与其它构造系的交截复合部位,西部地区主要依附在康滇歹字型构造近侧。早期以宁静式溢出为主,后期形成中心式喷发,但不够猛烈,因此形体矮小。除台湾及青藏高原的火山大多由安山岩构成外,其余则以玄武岩为主。文中重点介绍了我国各地历史时期的火山喷发情况,从近代火山地震的活动情况判断,部分火山属休眠状态。虽然我国活火山数量不多,灾害不烈,但仍有监视和开发利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红柳峡火山颈是甘肃西部中生代以来唯一且保存完好的陆相火山口,颈内主要由玄武粗安岩充填,其w(SiO2)=51.79%~52.57%,w(Al2O3)=15.22%~16.38%,w(Na2O+K2O)=6.0%~7.00%,w(Na2O)>w(K2O),w(MgO)=5.02%~6.44%,Mg#=57~65,显示高铝、富镁及富钠贫钾之特征。区内火山岩形成于陆内伸展构造背景,源于过渡型地幔,Zr=254.2×10-6~290.2×10-6、Hf=5.595×10-6~6.313×10-6,Nb=30.85×10-6~34.52×10-6,Zr/Y=9.85~10.15,Hf/Th=0.98~1.04,Hf/Ta=3.05~3.20。Zr/Nb=8.24~8.63,接近于地壳平均值,表明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地壳混染作用。火山岩ΣREE含量高(294.49×10-6~334.04×10-6),并表现出轻稀土明显富集且轻稀土元素之间具明显的分馏作用,LREE/HREE=13.78~14.81,(La/Yb)N为18.99~21.56,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相对较弱,表现为重稀土分布曲线较为平坦,(Gd/Yb)N为2.58~2.73,无明显的Eu异常(δEu=0.93~0.99)和Ce异常(δCe=0.97~1.00),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并未发生分离结晶作用以及上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可明显区分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及古近纪三期火山岩,表明火山颈形成时间为古近纪。红柳峡火山岩形成时代、构造属性及动力学背景的确定对于研究阿尔金断裂、北祁连北缘断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火山海岸与环境反馈——以海岛火山海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张永战 《第四纪研究》1997,17(4):333-343
海南岛火山海岸以沿小火山口形成的海蚀地貌和全新世火山爆发使局部海湾抬升为海岸阶地、河口堵流并形成深切海湾以及促进了珊瑚礁发育为特征。火山活动改变了海岸带的地势、坡度、动力条件、沉积特征以及海岸演变趋势,火山海岸发育受到构造内动力、波浪、潮流、风化作用等外动力以及生物作用的多重影响。火山岩岩性和时代反映出北部湾湾底的现代拉张构造活动。夏威夷火山海岸的环境效应以造陆和板块移动形成岛链、近期熔岩流喷溢改变地貌和大气质量等为特征。现代日本鹿儿岛火山碎屑喷发物掩埋道路和建筑物并促发泥石流灾害,改变着火山海岸作用过程。对比研究火山海岸及其环境效应,及时预报并进而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