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分离自北冰洋73°N以北海域沉积物中的一株放线菌R527F进行分子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该株菌为链霉菌属,暂定名为Streptomyces sp.R527F。其含有聚酮类Ⅰ型(PKSⅠ)和非核糖体含硫多肽类(nonribosomalpeptidesynthetase,NRPS)化合物的合成基因。对其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生的抗菌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达到18.2mm。适合其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种子液接种量为4%,培养基初始pH为8.0,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6d,摇床转速为180r?min-1,装液量为40%,为该菌株抗菌物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发酵条件参数基础。  相似文献   

2.
苑孟  俞勇  李会荣  董宁  张晓华 《极地研究》2014,26(3):292-299
从北冰洋楚科奇海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Y18,其良好生长需要海水。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基因及抗菌活性筛选发现,它含有聚酮类Ⅱ型(PKSⅡ)和非核糖体含硫多肽类(non ribosome-bound sulfur-containing peptides,NRPS)化合物合成酶基因,并且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对Y18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适合的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蛋白胨2 g,酪素水解物2 g,酵母膏2 g,葡萄糖1 g,海水1 L),种子液接种量4%,发酵温度28℃,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时间6天,1 000 mL三角瓶装液量20%。并对Y18发酵液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发酵液对酸碱、热的稳定性都较强,4℃下贮藏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保留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对一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南极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S-1-16进行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通过对基础发酵培养基、发酵温度及培养基配制用水的筛选,以次级代谢产物量为主要指标,同时参考生物量及细胞毒活性指标来进行初步优化,获得一个较优的摇瓶发酵条件:酵母提取粉0.3%,蛋白胨0.5%,麦芽糖0.3%,葡萄糖1%,蔗糖5%,自来水,初始p H=7.0,接种量15%,18℃,180 r·min-1发酵15 d。采用初步优化后的条件进行发酵,与初始发酵条件相比,其次级代谢产物量提高到568.75%,对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至265%,并且对He La肿瘤细胞和SGC-7901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从0提高到48.19%和69.18%,效果显著,为获得菌株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南极苔藓样品中分离到一株木霉菌株NTYM-0112,利用传统分类学与ITS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抑植物病原菌活性、范围及对植物抗盐、抗寒的诱导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对稻瘟霉菌(Pyricularia oryzae...  相似文献   

5.
黑戈壁区域具有干旱、强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鲜有人类踪迹,相关生物学研究报道较少,其中微生物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针对黑戈壁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对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土壤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分离。结果表明:河西走廊黑戈壁生态系统中每克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CFU)为2.3×104~1.49×106,不同生境土壤的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差异,可培养细菌主要富集于石下生境,黑戈壁中砾石下为微生物提供了相对较适宜的生境;土壤总碳是影响黑戈壁土壤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结合16 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共鉴定可培养细菌118株菌株,菌株主要归类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异常球菌-栖热门(Deinococcus-Thermus)4个类群,其中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是优势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优势属,10株细菌菌株为潜在新种。从分离菌株中筛选出了多株抗辐射活性较高的菌株,其中7株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耐辐射奇球菌(Deinocccus radiodurans),为进一步筛选研究细菌抗辐射机制及抗辐射活性物质提供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了反硝化聚磷微生物对湿地受氮、磷污染水体的净化功能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基于从大庆龙凤湿地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并鉴定到的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将其命名为DQ1.结果表明,菌株DQ1在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以柠檬酸为唯一碳源,在30℃的条件下静止培养30h,能将培养液中91.64%的总氮去除,去除速率达到11.33 mg/(L·h);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h,上清液总磷质量浓度上升27 mg/L,菌株DQ1表现出明显的有氧反硝化聚磷的特性;静止培养28h,聚磷量则可达到94.72 mg/L,磷去除率为99.6%.在高碳磷比和低碳磷比的污染体系中,菌株DQ1都对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DQ1固定化技术在湿地水体修复方面有很强的应用潜力,经过6h,水体中的氮和磷都能被有效去除,氨氮质量浓度由5.38 mg/L降至检测限以下,而硝态氮去除率可达98.48%,磷去除率达到97.46%.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影响南极生境真菌Gliocladium catenulatum T31生长和杀虫活性的初始pH值、发酵时间、培养温度等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并以小菜蛾为试虫,以校正死亡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微型平板法对真菌T31的杀虫活性进行测试,发酵液杀虫活性最高为60.42%。发酵物乙酸乙酯提取后,丙酮溶解0.33mg/mL浓度下,发酵液提取物杀虫活性最高为82.05%,菌体提取物杀虫活性为76.92%。盆栽试验证明该菌株发酵液对小菜蛾第7d的虫口减退率为54.2%。  相似文献   

8.
曾倩  王毓舒  孙鲲  俞勇  陈波 《极地研究》2011,23(2):108-114
从北极海冰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β-半乳糖苷酶的菌株BSi20414,经初步鉴定,该菌株归属于海单胞属(Marinomonas),命名为Marinomonas sp.BS120414.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实验表明,最适产酶条件为:30℃,180 rpm摇瓶培养96 h,培养基中加1.5%(w/v)乳糖,初始pH 7.0,接种...  相似文献   

9.
一株北极海洋细菌及其蛋白酶的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极海洋环境中筛选分离出一株产胞外碱性蛋白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Ar/ W/ b/ 75°2 5′ N/ 1。该菌能在 7~ 30℃范围内生长 ,并且在 30℃条件下生长良好 ,但不能在 40℃条件下生长。该菌在 0 .5%~ 1 0 % Na Cl的盐浓度范围内能良好生长 ,表现出一定的嗜盐性。葡萄糖、蔗糖及可溶性淀粉等碳源物质可被该菌株利用以供生长之需 ,其中以葡萄糖最佳。氮源物质中 ,蛋白胨是最有利于菌株生长、产酶的有机氮源 ,而 NH4 NO3则是效果最好的无机氮源。对该菌蛋白酶的酶学特性研究表明 :所产胞外蛋白酶占其蛋白酶总量的 75.7%左右 ;蛋白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0℃ ,酶活力在温度不高于 40℃条件下保持稳定 ;该菌蛋白酶具有较宽的 p H活性范围 ,在 p H7~ 1 1均表现出较高酶活力 ,其最适 p H在 8左右  相似文献   

10.
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分离自北冰洋海水样品,前期实验表明其能产生大量黄色素,但是该菌生物量很低。本实验通过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发酵液起始pH值、菌种接种量等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该菌株的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提取剂种类及pH、提取时间、料液比等的研究,优化了色素的提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L陈海水中,添加5g酵母粉,5g葡萄糖,3g乳糖,7g牛肉膏;起始pH7,培养温度25℃,菌种接种量1.0%,160r/min摇床培养7d时,生物量从6.1mg/mL上升到23.08mg/mL,提高了278.4%。以上述培养条件下得到的干菌体为材料,采用pH7的无水乙醇,当料液比1:30,浸提温度75℃,浸提1h重复提取2次时,色素含量为1160.625μg/g干菌体。对色素的分析表明,该色素为类胡萝卜素,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极地微生物红球菌(Rhodococcus sp.)B7740产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红酵母是海洋酵母中的常见种类,在水产养殖中常作为微生态制剂。本实验以第22次南极考察从海冰中分离的红酵母AN5为研究对象,对酵母菌的发酵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红酵母培养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的糖蜜和0.5%的酵母粉,最适装液量为50 m L/250 mL,摇瓶转速为140 r·min~(–1),培养基初始pH=3.0,20℃下可获得最佳培养,此时酵母发酵密度可达5.81×10~7 cells·mL~(–1)。发酵后测得酵母中水分含量为69.15%,干酵母蛋白质含量为42.00%,多糖含量为32.08%,脂肪含量为0.39%。在幼参养殖过程中以0.3 g(湿重)·m~(–3)水体的用量投喂极地红酵母,养殖2个月后,与对照相比,幼参体内水分和脂肪含量基本没有变化,而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明显升高。因此,极地红酵母可大量发酵生产,作为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海参的养殖中。  相似文献   

12.
极地微生物代谢产生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肽类、萜类等多种骨架类型的化学成分。为从北极放线菌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等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手段,结合LC-MS、1H-和13C-NMR等波谱学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结构解析,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604F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抗霉素A1b(1)、抗霉素A4a(2)、抗霉素A2a(3)、抗霉素A3a(4)、抗霉素A1a(5)以及伏尔加霉素(6)和8-脱氧伏尔加霉素(7)这7个化合物。化合物1—7是首次从北极海洋沉积物来源的微生物中发现,而且是首次从同一菌株中发现抗霉素A和伏尔加霉素这两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不同激素对沙冬青组织培养生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志荣  安力 《中国沙漠》1997,17(2):209-211
以沙冬青无菌苗茎段为材料,采用MS基本培养基,对6-BA、KT、IBA、GA进行不同浓度和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6-BA(1.0mg/L)对芽的分化有利,但不利于芽的伸长生长;KT(0.1mg/L)配合IBA(0.1mg/L)既有利于芽的分化,又可增加芽的伸长生长;GA(1.0mg/L)对芽的伸长生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光周期对沙枣尺蠖病菌(Dh菌株)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光周期对沙枣尺蠖病菌(Emericella quadriclineata)Dh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液培菌丝生物量和平板培养产孢有明显的影响,长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物量明显高于短光照和全黑暗;培养4 d菌丝生物量最大,其中以18 h光照与6 h黑暗交替菌丝生物量最大。光照对Dh菌株平板产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连续光照与各温度组合的累积产孢量显著高于连续黑暗下各温度组合,以全光照25℃培养7 d产孢量最高,第3天至第5天时增长率达到顶点;30℃和35℃下无论是光照还是黑暗条件均不适合产孢,其产孢速率呈持续下降状态。紫外光对Dh菌株生长的影响程度与照射时间有关,在供试范围内,照射时间越长菌落生长越慢。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色谱技术,对极地真菌Articulospora sp.Z1-1和Penicilliumsp.S-1-10的发酵液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分析并与相关文献比对,确定化合物结构为3,7-二羟基-9-甲氧基-1-甲基-苯并[c]色烯-6-酮(1),1,4-二羟基甲苯(2),间羟基苄醇(3),对羟基苯乙醇(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1,7-二羟基-3-羟甲基-8-甲氧基-二苯并[b,e]氧杂卓-13,14-二酮(6),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7),4-十三烷基-苯甲醛(8)和(Z)-7-十四烯酸(9)。其中,化合物1—6首次从Articulospora sp.属真菌中获得,化合物8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和4被证明具有抑制稻瘟霉的作用,化合物2有较好的抗菌和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