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7年12月~2010年4月应用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3例周壁破损的OVCF共15个椎体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本组获随访3~6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后凸Cobb角改善显著.未出现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结论 对于周壁破损的OVCF,编织囊袋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有效避免了骨水泥渗漏、显著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自体骨及异体骨进行腰椎间融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268例分为自体骨组和异体骨组,回访术后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最终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别.自体骨组在椎间隙高度丢失率、平均融合速度与异体骨组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自体骨组明显低于异体骨组(P<0.05).结论 自体骨与异体骨在腰椎融合术中疗效相近,但自体骨组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枕颈部疾患外科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手术治疗失败的枕颈部疾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6例获随访12~24个月,术后10例症状明显缓解,4例减轻,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枕颈部疾患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选择至关重要;植骨床的处理、足量的植骨及必要的制动是确保植骨融合、防止内固定失败的关键;合理选择内固定物、充分减压、术中精细操作是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7例多节段CSM分别采用前路手术(前路组)和后路手术(后路组)治疗.结果 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前、后路组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分别为85.7%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间术后疗效(JOA评分、前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入路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CSM采用前路手术的疗效优于后路,可更大程度的恢复脊髓的受压,而对于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后纵韧带钙化、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5.
遥感和GIS技术的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适宜水禽栖息的生境面积不断缩小,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通过野外采点调查建立可靠的栖息地适宜点群.基于遥感和GIS空间技术获取20个评价因子,并结合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构造出基于像元水平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经过筛选后保留对适宜性影响力较大、拟合优度高的10个评价因子,分别从社会人文、植被长势和地形地貌三大方面分析.再应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将适宜性点群分级,得到建三江区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级图,有效分析适宜性5个等级的空间尺度,其中最适宜栖息,中适宜栖息,基本适宜栖息,不适宜栖息和不可用地分别占总用地的24.73%,17.69%,29.8%,17.62%和10.16%,前三类占总的72.22%.说明建三江区的适宜水禽栖息的用地较多,主要分布在流域、低河漫滩等人为干扰少的湿地沼泽平原,此研究对水禽生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姿态确定的模型具有严重的非线性性.而采样卡尔曼滤波(UKF )通过采用一组确定性采样得到的Sigma点比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能够更准确地近似初始分布,使滤波在不准确的初始条件下更快地收敛.利用修正罗德里格参数(MRPs)表示姿态,用动力学方程进行角速率的传播,利用UKF的改进算法迭代采样卡尔曼滤波(IUKF)对航天器的姿态进行估计.在分析IUKF 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IUKF算法作了改进,通过仿真算例将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IUKF及改进IUKF算法姿态参数的滤波精度比UKF更高,同时改进IUKF算法比IUKF的滤波能更快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研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对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延河流域为例,基于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借助RS、GIS和ENVI软件平台技术,获取了1980-2015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并进行了土地利用转移分析;在此基础上解译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0年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整体变化较小,耕地、林地、草地3类土地利用面积相互转化频繁但整体面积趋于稳定,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1.25倍;2000-2015年流域内耕地、林地和草地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8%,林地面积增加了40%,草地面积增加了15%,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两倍,但比例很小,未利用地和水体变化幅度不明显;2000年前后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存在明显不同,2000年之前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延安市区,2000年之后整个流域地区均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2000-2015年国家"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政策、产业经济生产总值不断上升、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城镇化发展迅速等均对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