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2.
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主震Ms≥6.0级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识别,主要对第一个强震后2天内地震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3次大震(Ms≥7.0)后1天和2天震型在关联识别正确率均为0.77(表1)36次强震(6.0≤Ms〈7.0)的均为0.83(表2,表3)。由此表明,灰关联分析方法是早期识别地震序列类型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1次中强以上地震(M0≥4.7)发生后前6天地震序列的资料,对未来半年内是否可能发生相当(M=M0±0.3)或更大的地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36个初选问题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3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的FCM算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M0-0.3级的地震发生;Ⅱ类为M0级中强震后6个月内无相当或更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48次M0≥4.7级中强震序列资料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对近期发生的8次强震序列进行了外推检验。  相似文献   

4.
保.  СИ 《内陆地震》1995,9(4):402-412
1992年8月19日在北天山苏萨梅尔山脉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最强的地震事件,其震级为M=7.3。虽然有着很大的震中距(Δ〉300km),但是当这个大地震在孕育和发生阶段,在阿拉木图地震实验场的那些观测站上仍然在地下水中显示了气体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一系列变化。在地震前2 ̄2.5个月,在距震中350 ̄450km的秋施喀拉(Чушкала)台、塔乌-土尔叠(Tay-TypreHb)台以及喀尔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包头6.4级地震前较大范围前兆资料的研究,认为一个强烈地震在发生之前,围绕震中区不同区域内,将出现具有不同特点的前兆场异常群。其近场(Δ≤100km)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长时间尺度的趋势性异常;中场(100km〈Δ≤200km)的主要特征是趋势和突发性异常并重;而远场(Δ〉200km)则一般无趋势性异常,只有急剧变化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6.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1985年至1992年发生在ψN39°00‘ ̄ψN41°00’,λE112°00‘ ̄λE114°30’范围内的127次ML≥2.0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0年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低值-恢复-恢复-高值过程。场区测表现也  相似文献   

7.
厦门市地震遥测台网监测能力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厦门台网实测资料的分析,检验了台网的监测能力。认为距中心100 ̄150km发生的大于ML2.5地震和距中心450km内(包括台湾东带)发生的大于ML3.5地震处于该台网有产监测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986年至1991年期间沈阳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1453次地震的持续时间资料(2.0≤M_L≤6.1级、5km<△<1000km),求得了辽宁省及其邻近地区多台多幅度持时震级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这种震级误差小,应用范围为M_L≤6.0级,解决了限幅地震无法计算震级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震前自然电场的前兆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震前自然电场的前兆及礤可能机理。主要结论:(1)5.4 ̄6.2级地震在150 ̄200km,7.0 ̄7.9级地震在250km范围内自然电场出现前兆;(2)过滤电场、电化学电场、土体受压变密和机电转换可能是自然电场的前兆机理。  相似文献   

10.
张北地震近场观测资料的初步解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金虎  赖晓玲 《中国地震》1999,15(2):151-158
本文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强震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处理。测定了205个ML≥0.5的地震的震源位置,发现其余震多集中在一个长10余公里,宽5 ̄8km的北东向条带内;计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测引起主震的断裂带为北东向断裂;另外,对P波记录作了频谱分析,得到其拐角频率为10Hz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的分区特征和震源环境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华林  周翠英 《地震》1997,17(1):34-42
在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17次MS≥8、53次6≤MS≤7.9和44次5≤MS〈6地震的序列类型分类的基础上,利用作者提出的考虑地震序列类型本身存在比例差异的地震序列类型概率百分比方法,划定了15个地震序列类型活动区,并讨论了不同地震序列类型地震的震源环境。  相似文献   

12.
江宁地电新台于1996年开始在新台址处正式观测。经4年的观测资料积累,已具备条件对新台的监测预报效能进行评价。评价表明,江宁地电新台观测资料可靠,观测精度较高。因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Ms6.1地震(△396km)和1997年7月28日南海Ms5.1地震(△360km)前,地电阻率值显示了较好的前兆异常。对台址测区附近(△〈10km)发生的ML2.1地震,江宁地电新台地率也观测到异常变化。由此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北伟31°50′,东经123°06′)发生了Ms6.1地震,本文分析了距震中290km的江苏省大丰市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仪在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异常记录情况,提出了一些认识,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易志刚  李祥村 《地震》1997,17(2):175-183
根据地震资料,对东南沿海地震区地震活动特下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从地震活动轮回分析,东南沿海地震区从1959年开始的第五个轮回中的地震活动时段,估计将延续到2031年前后结束,而后转入本轮回的平静时段;(2)2000年以前,研究区有可能发生1次Ms≥6.0地震,到2005到则最多发生2次;(3)东南沿海地震区下一次发生Ms≥6.0地震的地区可能在河源-邵武地震带上,尤其可  相似文献   

15.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细结构──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   总被引:37,自引:13,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估计我国未来的地震趋势。为提高预测精度和反映“最新信息”,在组成原始数列时,对于M≥7.5级地震,由平静幕、活跃幕采用不同震级阈值联合组成;对于其它级别地震则尽可能采用当前活动期以来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1997 ̄2000年期间我国大陆及邻区有发生M≥7.5级地震的可能,大陆西部可能发生7.0至7.5级以上地震;东部可能发生5.5至6.0级以上地震。同时,估计本活  相似文献   

17.
1996年6~7月华北地区M_L≥3.0地震动态根据提供的资料,在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范围内,1996年6月份共发生ML≥3.0地震7次(见附表),无ML4以上地震发生。7月份共发生ML≥3.0地震6次(见附?..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底在延庆-怀来地区实施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目的是通过对该区地壳细结构的研究来探讨延庆-怀来盆地形成演化的机制和过程,以及与该区地震活动图像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上部地壳总体上呈“透明”性质,厚25-26km;下部地壳具有强烈的反射性质,厚约14-15km.壳幔过渡带是由双程走时约2s和厚约5-6km的水平反射叠层所组成,莫霍界面具有深度深(约39-40km)和平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种计算中小地震地震矩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A.Bolt博士得到一个关系式出发,采用一种新的量值转换方法,能够较方便地求得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并且利用江苏地区的DD-1地震仪的模拟记录资料,得到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ML≤4.0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M0(单位为10^07N·m)与震级ML的统计关系式:logM0=(1.76±0.11)ML+(15.59±0.28)。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第四季度,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次,其中11月29日塞兰海地震为7.7级,地震频度低而强度高。1996 ̄1998年,全球地震活动呈逐年下降趋势。1998年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包括深震)78次,其中有2次7.7级以上大地震。本年度6级以上浅源地震频数继续减少,全年只有64次。1996 ̄、998年,Ⅰ带和Ⅱ带地震活动逐年减弱;亚欧带有起伏,1997年最高,1998年回落。中国大陆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