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锦屏水电站工程区活动断层的遥感分析与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卫星遥感高分辨率ETM彩色合成影像和SPOT-4全色黑白影像,对四川省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工程场地及其外围地区进行地质构造的解译调查,其中重点对厂址区附近的锦屏山断层、青纳-民胜乡断层、沃底-干海子断层等断裂构造进行详细判读,并结合野外现场勘查和断层测年结果进行分析,初步认为,锦屏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活动断层的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没有发现全新世活动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富仁  刘光勋 《地震地质》1994,16(4):329-338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堑系现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安美建  李方全 《地震学报》1998,20(5):461-465
利用综合震源机制解和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对山西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该地区与其东部的华北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的应力状态.其次,通过拟合观测资料,对影响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力作用等进行了反演研究.反演计算结果显示,边界力作用是影响山西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因素,区域内部的材料及其性质是影响构造应力场分布的次要因素.山西地区构造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与断陷盆地展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用断层形变资料探讨滇西实验场区现今构造活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兴华  李珊 《地震研究》1994,17(4):362-369
本文以1982-1991年滇西实验场及外围地区跨断层短基线(水平)、短水准(垂直)的监测资料为窗口,讨论了场区现今构造活动是以水平位错为主,同时滇西北东构造带以北地区应力场方向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变化(近南北向),认为一趋势变化可能是未来地震形势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查阅了前人关于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这一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伴随着沂沭断裂带活动习性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古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轴方向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构造应力值在区域内为100 MPa左右;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为NEE向,构造应力值随深度增加,近地表在3 MPa 左右,深部可达几十至100 MPa数量级。但无论主应力轴方向或者构造应力值大小,在局部区域均有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刘莎  吴朋 《地震学报》2018,40(1):58-66
通过分析四川锦屏水电站地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库区的地震活动性和木里台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研究了水电站3次大规模蓄水对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应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经3次蓄水,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呈持续增强趋势,最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第二次蓄水之后,地震活动增强最为明显;木里台的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在锦屏水电站3次蓄水前后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锦屏水电站在蓄水之前,木里台快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为北东向,与锦屏山—小金河断裂走向一致;第一次蓄水之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则变得较为分散,无明显的优势取向;第二次蓄水之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偏转为南东向;第三次蓄水之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表现为一致的南东向;慢剪切波延迟时间在第二次蓄水前后明显变短. 这些显著的变化说明了锦屏水电站第二次蓄水之后原地小范围内的地壳应力方向迅速改变,地壳应力也随着地震活动的增强而释放.   相似文献   

7.
统计了渔洞水库的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前后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图像、强度和频次都没有明显变化;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化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对兰州地区兴隆山北缘断裂、白杨树沟断裂和西湾-雷庄断裂等的活动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断裂擦痕斜角资料,结合区域其他构造应力场资料,应用构造应力解析方法计算了兰州的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①兰州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总体在NE到近EW向的范围内;②现今构造应力场继承了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③深部和表层构造应力场基本一致;④区域构造运动是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导的。  相似文献   

9.
伽师及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效锋 《地震学报》2006,28(4):347-356
对伽师及周围地区内震源机制解、钻孔崩落、断层滑动资料等地应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总体方向特征. 3类地应力数据给出的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差异不大,表明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在水平向上总体呈南北向挤压. 利用137个地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对伽师及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反演分析. 反演计算结果表明, 伽师周围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sigma;1为北北西-南南东向,方位角为162deg;. 在1997——2003年的伽师巴楚地震前, 伽师震源区最大主应力sigma;1和最小主应力sigma;3的方向,相对于周围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了顺时针偏转, 最大主应力sigma;1变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方位角为25deg;. 在这一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 发生了包括1997年伽师强震群在内的一系列地震. 其后,伽师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可能又一次发生了调整,控制2003年伽师巴楚地震的构造应力场与周围地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广西及其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细光  史水平  黄洋  梁结 《地震研究》2007,30(3):235-240
在分析研究前人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形变、地幔对流等方面对广西及其邻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了验证。认为:广西及其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桂西北和桂北为NW向,在桂东和沿海一带为EW向,这两种应力在桂中附近汇合形成过渡构造;受海南地幔热柱的影响,北部湾和雷琼地区向南拉张,形成SN向主张应力。  相似文献   

11.
在四川地区新的危险区划图的编制工作中,我们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近10年来新增补的大量资料,通过对四川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的再研究,对四川地区可能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及其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1.四川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四川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轴的空间分布,同时给出了应力场分区情况。从图1和图2可以  相似文献   

12.
蒲晓虹  乔建平 《内陆地震》1992,6(2):138-142
通过对四川地区近百次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应力场对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强震的发震机制与区域断裂类型及其活动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华北地区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 利用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 对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应力场主要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和青藏高原挤压作用的控制. 太平洋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对这一地区, 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更大. 同时, 上涌地幔沿盆地边缘法线方向的引张, 对这一地区的应力场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峡及邻区现代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演并分析了渤海海峡及其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分区差异及地震破裂性质。认为构造应力场在某些局部与大区域之间有一定差异,而主张应力轴方位参数一致性稍好些,约在330°~360°之间,取向为北北西;构造应力场存在分区差异,尤以南北纵向差异明显;由于研究区内包含了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性质各异的多个构造单元,地震破裂方向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大连及其邻区存在金州、庄河、大洋河等多条区域活动构造带,历史上中强地震较活跃,并有破坏怀地震发生。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场待方面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与华北统一应力场的一致性,并据此指出了本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及应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获得滇西南地区20个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并通过与由震源机制解资料求解该地区平均应力场结果的对比,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镇源——营盘山断裂以西至龙陵断裂带以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应力结构以走滑型为主;龙陵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局部地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或北北西,应力结构为走滑型.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30多年来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划分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主要研究认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对于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不同学者给出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但对其中一些次级块体的划分和边界断裂存在不同的认识。学者们对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整体特征的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应力场的具体划分存在不同看法。川滇地区活动块体的划分格局基本确定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开展这两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川滇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冲绳板块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西太平洋边缘活动带上,构造应力场图像及其动力学机制表现得相当复杂.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以WSM2008观测应力场数据的应力取向和应力型两方面指标作为主要约束,对冲绳板块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对模型涉及的各种作用力作出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冲绳板块岩石层的状态,以及该地区的板块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得到了以下一些初步认识:①软流层静压推力控制着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基本形态;②冲绳海槽的演化过程,例如该地区的岩石层减薄与其下地幔流的上升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板内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③琉球俯冲带边界力的作用是分段的,不同区段作用力对板内应力场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每个地震按照双力偶模型所得到的震源应力场,有的反映构造应力场,有的反映转换应力场。凡是在已存在的活动断裂上由粘滑发震的震源机制解而得出的P、B和T轴与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中等、最小的压力主轴是对应的,只是略有偏离。分析了岩块相对滑动产生的转换应力场,证明由转换应力场所产生的脆性剪切破裂而发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出的P、B、T轴则与构造应力场三个主轴方向可以完全不符。通过对具体震例分析表明,当考虑了转换应力场之后可对几个地震区的应力场得到统一的解释。因此,在一个地区根据震源机制解来恢复构造应力场时必须先判明:是构造应力的直接作用下的粘滑或剪切破裂,还是转换应力场所形成的、共轭剪切破裂,前者可直接恢复构造应力场,后者则应经过转换寸能恢复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20.
董治平 《地震工程学报》1992,14(S1):117-123
本文从断层的形成机制着手,讨论了活断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应用密集度方法,讨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活断层分布方向,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40°E。将该结果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大地形变场比较认为,新第三纪以来,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