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哈密翼龙化石的发现对探讨翼龙习性、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保存环境的变化,化石骨骼产生了明显的开裂剥落等风化现象,严重威胁化石保存.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等多种方法对骨骼化石进行测试,以探讨其风化机理.分析表明,翼龙中空骨骼内的填充物主要是方解石,夹杂少量石英和长石等碎屑颗粒.骨骼化石的主要成分是羟基...  相似文献   

2.
橄榄石高温高压含水效应与光学性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温高压下橄榄石(多晶)含水效应实验表明,水不但可进入矿物孔隙,且能进入其晶格中。从而与原(干)样相比,橄榄石显示了特有的光学性质和红外吸收谱带,矿物比重也下降约0.02。这些变化可能是上地幔低速层成因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3.
负坡段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意义及预测效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实验结果,用应变能研究岩石在极值应力后主破裂前(负坡段)加卸载响应比可能出现奇异点或负值的变化特征,并且说明其普遍性.以应变(能)及P波走时为响应,分别得出加卸载响应比的倒数在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变化形态.结果表明:在逼近主破裂时,加卸载响应比的倒数急剧下降后出现极小值(甚至为负值).此特征可以看作临近主破裂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正这里拥有世界上最早的初鸟类——中华神州鸟,它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这里发现的翼龙胚胎是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蛋与胚胎化石,它的出现,证明了翼龙是卵生的事实;这里发现的"杨氏锦州龙"是辽宁目前最大的化石,也是我国乃至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禽龙类化石;这里还有一个"木化石王",直径1.5米,露出长度10米,年轮清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为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的所有讨论都涉及到(也许并不奇怪)地震的性质、发震时间、发震地点、成核机制、震源物理、可能的前兆等。我认为这是死胡同。地震是变化多端的,不可能求平均。也许唯一能依据的地震特征是其所释放的巨大应力。由于岩石是软弱的,故这种应力必然要在大体积的岩...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概念,利用新夏垫断裂上探槽研究的古地震资料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历史资料,通过原地地震复发原则来评价指定断裂(段)在某一时段内的地震危险性,探讨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潜在震级。由此说明现今应变能确定所面临的困难,而应用局部化应变(变形)与岩石-断裂系统局部失稳临界条件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由变形带的宽度减小率来预估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7.
王建燕 《地球》2011,(10):101-102
9月23日,是每一个地球人担惊受怕的一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9月19日在其网站上公布:已经报废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在失控状态下可能于9月23日坠落地球(误差为加减一天),上演“卫星撞地球”。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中国东部陆缘地带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部分结果,本文的基本认识:(1)穿过松辽盆地的1孙吴-双辽断裂可能是东倾伯低角度壳内断裂;(2)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可能属于“混合型裂谷盆地”;(3)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处在多期次张性应力场环境中,使在其西部附近产生张性正断层系;(4)欧亚大陆东部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总体处于右旋走滑拉张环境,其动力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运动;(5)研究区莫霍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化;(6)复合尺度研究方法是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倪云燕 《中国科学D辑》2009,(12):1759-1769
海洋浮游有孔虫硼同位素能够反映海水酸碱度值的变化,重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历史.对比分析了末次冰期最盛期(LGM)和全新世(Holocene)赤道太平洋、赤道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地区3个钻孔的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和Globigerinoides ruber有孔虫样品中的硼同位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变化,发现G.ruber更加适合进行钻孔下部硼同位素的分析,而G.sacculifer可能容易受到溶解作用的影响导致其冰期硼同位素可能偏低.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浮游有孔虫中的Mg/Ca,B/Ca,U/Ca和Li/Ca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水温度和[CO3^2的变化,但都受到不同种属以及其他次要因素的影响,在将其应用到钻孔下部样品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校正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等离子体二流体方程出发,推导了适于描述赤道扩展F(ESF)层小尺度湍流的二维静电模型方程.对模型方程进行了线性分析,并且导出了描述波波相互作用的三波非线性耦合方程,以此为基础详细讨论了若干情况下的非线性稳定性和能谱簇射过程.结果表明,赤道F层不仅可以存在正能波,而且可能存在负能波;正能波和负能波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爆炸型不稳定性;各种可能的三个波(如三个正能波,二个正能波和一个负能波,等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非线性不稳定性,导致不同形式的能量簇射,例如能量可以向大波数方向簇射,也可相反,还可能同时向大和小波数方向簇射等。  相似文献   

11.
<正>1研究背景地震孕育与板块应力积累有关,应力积累的加载作用在活动断裂上产生的释放是导致地震发生的原因(张培震等,2008)。马瑾等(2007)、刘培洵等(2007)、陈顺云(2009)通过岩石实验与热场理论研究证明:热场异常可能是应力的能量累积造成的。如果能在中、强震前获取发震断裂附近区域由于应力积累产生的热红外辐射异常变化,将对地震热红外前兆机理研究及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磁阵列剖面-大地电磁联合测量及其资料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前辉  陈木森 《地震地质》1998,20(3):59-254
电磁阵列剖面(EMAP)与大地电磁(MT)联合测量是在作EMAP测量的同时获得一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测量结果。其优点是:(1)测量剖面不仅获得EMAP资料,而且还获取完整的MT资料,增加了测量的信息量;(2)弥补了单纯EMAP测量时深部信息可能不足的缺陷;(3)提供了EMAP与MT综合研究的最佳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东帕米尔公格尔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貌与冰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格尔山是帕米高原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第四纪冰期中冰川有较大规模的扩张,留下了形态较完整的冰川沉积.根据冰碛物的分布与风化程度、冰碛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表面黄土或土壤发育状况等,应用ESR测年技术,对该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沉积进行了定年,其年龄分别为(13.1±0.8)~(27.0±2.2),(36.4±3.3)~(48.7±5.7),(65.6±6.8)~(86.6±8.9)与(105.6±9.4)~(178.3±17.8)ka.应用地貌地层学原理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确认公格尔山地区至少经历了6次规模较大的冰进,可分别对应于小冰期、新冰期、MIS2、MIS3中期、MIS4和MIS6.本区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在末次冰期早冰阶(MIS4)而不是末次冰期晚冰阶(MIS2),且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中期的冰进幅度比MIS2时大.西坡由于特殊地形与急剧气候变化的影响,山麓地带广泛分布的冰碛丘陵可能是多次冰进沉积的产物,而最近一次广泛冰川覆盖山麓地带形成冰碛丘陵的时代对应于MIS3中期.此外,西坡3500m以下风化较深的冰碛可能代表一次更老的冰川作用,与毗邻的慕士塔格山地区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进行对照,其时代可能代老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在北坡,老于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碛地形因后期的侵蚀破坏而未能得以很好的保存,仅在盖孜检查站西南更高的陡峻位置保存有相应的疑似冰碛残留.  相似文献   

14.
从地质构造探讨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和地质构造关系上,作者对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1)地震发生的动力;(2)断层和地震的关系;(3)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4)稳定区与活动区;(5)平静期与活动期;(6)垂直地形变与水平地形变.作者认为地壳的水平移动可能是发震的主要动力,因此认为在常发震区经常进行大地测量,观察各地的水平地形变,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断层地震周期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断层面上引入速率-状态相依摩擦本构关系、考虑铲形逆冲断层几何结构特征、断层下盘和上盘中下地壳及上地幔为黏弹性介质、上盘上地壳为弹塑性介质,本文用二维有限元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上大震准周期复发行为、分析了断层上地震孕育位置、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应力/应变场演化特征.不同于近垂直走滑断层上的地震周期行为,大陆铲形逆冲断层上的构造应力的积累和释放过程更复杂、有其独特性.我们得到如下认识:(1)铲形逆冲断层上的地震复发是准周期行为.(2)龙门山断层最大库仑应力位于断层17~20 km深处,应力长期积累和同震释放都在此深度最大,说明地震会在此处孕育、发动.(3)在断层破裂的深部和浅部,同震滑动大小和构造应力释放大小并非同步,而是差异悬殊.(4)地震仅部分释放区域积累的应变能,断层上盘上地壳顶部和底部的褶皱、破裂等永久变形形式也是释放应变能的重要形式.(5)应变能密度增量的演化图像分为:震间、同震、震后期,清晰反应了龙门山断层附近的地震动力学过程.(6)地震发生除释放能量外,同时也对近断层的中地壳和断层底部有很大的应变能加载;这些加载,在震后期可能通过震后滑移、余震或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驰豫形变用几十年时间释放.以上对大陆内铲形逆冲断层上变形特征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其地震周期行为中评估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信号的瞬时参数与正交小波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可表成u(t)=a(t)cosθ(t)的信号,称a(t)为其瞬时振幅,θ(t)为瞬时位相,为瞬时频率.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瞬时振幅、位相、频率等瞬时参数的提取有重要意义.但已知的一些瞬时参数计算方法均各有其局限性.本文构造了一种频谱支集紧且有解析表达式的小波,利用它得到一种计算信号瞬时参数的能抗噪声干扰的快速、局部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实用而有效的,可望能满足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诱发前震图象与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根模  王树义 《内陆地震》1996,10(4):289-295
地震引起的应力场扰动随距离不断衰减,远程触发很难发生,只有极不稳定状态的断层才有这种可能。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预报下次地震的位置,为实施减灾措施和捕捉短临前兆提供机会。所以,紧随大地震之后发生的“诱发前震”就具有了特殊的前兆意义。统计表明,大地震(A事件)可能触发远处临界失稳断层发生前兆地震(F事件),在F事件附近发生下次大震(B事件)的概率比自然概率高十几倍到几十倍。这一结论被从中国大陆、全球主要板块边界及日本列岛发现的众多AFB图象所证实。对其发生的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文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高平  刘若新 《地震地质》1994,16(1):83-88
在高温高压下绿泥石片岩和斜长角闪岩中含水矿物的脱水作用可以引起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在半封闭条件下,含水矿物的脱水温度有随压力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脱水作用可能是华北地区壳内低速高导层(体)的形成原因之一。这一低速高导层(体)同时也是低强度的软弱层(体),有利于地震在其上覆脆性岩层中的孕育与发生  相似文献   

19.
球层中高阶自由热对流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涛  冯锐 《地震学报》2005,27(1):11-24
研究了下边界为应力自由边界, 上边界为刚性边界, 纯粹从底部加热的充满了无穷大普朗特数的Boussinesq流体的同心球层中的非线性自由热对流. 借鉴将极型场和扰动温度场展成勒让德多项式(以下称零级数模型, 即此时m=0)的方法, 将它们展成6阶6级(即l=6; m=0, 1, 2, hellip;, l)的勒让德函数(以下称高级数模型), 并用Galerkin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获得了高级数模型的结果. 与零级数模型仅能获得表征物质垂直运移特征和扰动温度结构的二维南北向(rphi;)剖面相比, 高级数模型还得到了东西向(rphi;)和深度剖面(theta;phi;), 而且对流运动的许多细特征得以体现, 有利于深化认识球层中自由热对流的特征及其导致的温度结构. 瑞利数的大小对自由热对流的格局和速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控制着对流层中高温热柱区和低温冷柱区的相对大小. 本文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主要反映了下地幔物质运动, 其对流格局和速率在不同的位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可能蕴涵了重要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相似文献   

20.
莫霍界面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綜述了当前对莫霍界面性貭的学說,列举了相变学說所遇到的困难。根据新近地震面波和体波所获得有关地幔頂部速度分布的资料,进一步探討了莫霍界面的性貭,所得的結論为: (1)大陆和海洋的莫霍界面都不是相变面; (2)地幔頂部沿深度方向不可能由均勻物貭所組成,低速带的形成与物貭的組成有关; (3)大陆和海洋的地幔頂部,其差异主要在于低速带頂面位置的不同,大陆的較深,海洋的較浅; (4)根据放射性含量的測定,組成地幔頂部的物貭可能是榴輝岩与其他超基性岩石的混合物,其速度受溫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