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州蜜柑裂果在台州(含黄岩、椒江区,下同)时有发生.这一生理现象除与品种遗传特性有关外,在高温季节、特大降水过程后,使果肉的生长速度急增而造成裂果.通过1990—1994年的果径观测分析,得出旬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量≥78.8mm,桔果横径旬增大≥0.39cm时,裂果机率最大.如9018号台风过程,旬降水量达250.7mm,桔果横径旬平均增大0.39cm,温州蜜柑果园普遍有裂果.1992年的16、19号台风,先后二次发生温州蜜柑普遍有裂果.可见,柑桔裂果是一项农业气象灾害.裂果对产量、品质均有较大影响.找出裂果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是制定应变措施的依据之一,是“优高”农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2.
一、观测方法和资料来源我国亚热带温州蜜柑产区近年来出现的5月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座果率和产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有了一些专题调查分析。为了弄清这一情况,我们于1986、1987年在金华县蒋堂乡开化村一个面积为12.67公顷的桔园中,进行了落花落果和桔园小气候观测。希望找出蜜柑落花落果的动态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六十年代,曾进行了若干有关温州蜜柑的灌溉试验,并就不同时期土壤干旱的轻重,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制定了合理灌溉的措施。但是,以前应用辅助试验场的成果较少。本文是关于1983年干旱年份对温州蜜柑果实品质影响的调查报  相似文献   

4.
石长松  黎昭云 《气象》1992,18(8):46-48
在对比1988、1989、1990年3年温州蜜柑开花过程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温州蜜柑异常落花落果的气象条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可供有关部门及广大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人工观测整编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2.5°×2.5°的一日4次全球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温州高温气候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分析了2013年温州高温天气过程。发现,温州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份,2003年以来高温日数出现了突增,高温主要出现在温州西北部的永嘉和西南部的文成地区。2013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100 h Pa南亚高压持续稳定的东部型分布为温州出现连续20 d的高温提供了有利于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副热带高压稳定且强度强是高温形成的主要原因,台风外围下沉增温和西南或偏西气流影响时也会导致高温天气。当温州出现持续高温时500 h Pa以下均为下沉气流;当受台风外围气流影响出现高温时,从高层到低层均为下沉气流且反映明显。当温州地区850 h Pa为20℃区域覆盖时容易出现高温,而当处于24℃区域覆盖时高温进一步加剧。台风活动偏南也是2013年持续高温出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农田林网防御干热风的作用,我局与林业部门合作,于1980-1982年在兖州县漕河公社歇马亭大队进行了农田林网防御小麦干热风效益的观测对比试验。供试林网为 250米× 220米,网内农田83亩左右,地势平坦,土质为壤土。林带每侧植四行太青杨,株行距2×1米,树令5-7年,树高11米,平均树径11-12厘米。测点设置,前  相似文献   

7.
戴里平 《气象》1985,11(12):32-32
目前,大多数台站能见度观测靠目测,在准确性上往往易出现系统性误差。在我站,能见度观测值有偏大的倾向。统计我站1982—1984年3年20时能见度观测记录,≥30.0千米的记录有116次,其中30.0~35.0千米有102次,36.0—40.0千米有8次,41.0—45.0千米有5次,>45.0千米有1次。这样3年来20时≥30.0千米的记录占总观测次数的10.6%。上述≥30.04米的计录各月都有,以7、8月最多,1、2月最少。即使在7、8月份,由于大气稳定,水汽增多,出现≥30.0千米的  相似文献   

8.
热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柑桔产区农业气象灾害之一。80年代以来,晚春~初夏多次发生异常高温。本文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和柑桔产量,结合开花、座果观测,初步分析了异常高温导致温州蜜柑落花落果的气象指标,为柑桔热害的预报及其防御提供依据。一、柑桔异常高温天气气候背景柑桔开花到幼果期正值春末初夏,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大陆高压主要在长江以北活动,冷空气势力明显减弱,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增强,夏季风日益强盛,影响范围日渐扩大,江南天气多变,同时,气温在波动中升高,且升温过程起伏很大,有的年份还会发生异常高温。80年代以来,这种异常高温天气出现机率有所升高,而此时正值温州蜜柑开花和第一次生理落果期,是影响柑桔座果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该文利用温州地区8个站40 a(1971—2012年)的观测数据,对温州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年雷暴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年雷暴日数逐渐减少。温州各个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主要发生在3—9月,雷暴日数最多的月份为7—8月;雷暴日数最少的月份为1月。平均初终日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开始,到10月份结束,初终日间隔平均为233 d。日变化来看,温州地区雷暴多发生在13—次日02时,03—08时发生雷暴的次数最少,日变化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7时和02时。空间分布呈从平原到内陆、从岛屿到山区,雷暴日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华北及周边地区PM2.5造成的污染, 近十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利用2003—2014年的卫星遥感MODIS AOD数据和2014—2015年的地面观测PM2.5浓度数据, 采用聚类分析、混合效应模型、EOF分解等统计分析方法, 反演了2003—2014年华北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 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卫星遥感MODIS AOD与地面观测PM2.5值有较高的相关系数, 可利用MODIS卫星遥感AOD对地面观测的PM2.5浓度进行反演; (2)华北地区PM2.5浓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太行山脉是污染强弱明确的分界线, 山脉东南部的污染显著高于西部, 且在地势变化的地方出现明显的突变; 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北部分区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3)2004年、2009年以及2013年后都是污染浓度比较低的年份。   相似文献   

11.
洪盘如 《气象》1982,8(9):27-27
勐海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栽茶已有1700年以上的历史。在巴达公社曼贺松有一棵野生茶树,树径1.21米,树高34米,树幅1O米,据考证树龄在千年以上。在格朗和公社南糯山的半坡寨还有一棵栽培茶树,树径1.38米,树高5.9米,树幅10米,树龄在800年以上。这两棵古老茶树,现在每棵每年还可以采制干茶100斤以上。目前农村的新茶园,每亩可产干茶100—200斤,试验茶园每亩则可达600多斤。勐海的茶树之所以能活到千年以上,茶叶生产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普洱茶”能驰名中外,是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17—2019年NCEP/NCAR逐日2.5°×2.5°再分析数据和伊犁州昭苏气象站彩虹观测记录,对昭苏出现彩虹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型,并通过对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检验分析了昭苏彩虹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昭苏4—9月都可观测到彩虹,绝大多数出现在17—22时;500 hPa的环流可归纳为西南气流型、偏西气流型、脊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部地区大气冰核观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64年3月15日—4月15日分别在兰川、西安、大连三地进行了大气冰核的观测,观测温度为-20℃,采用比重1.22—1.24白糖溶液检验冰晶。由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我国北部地区春季冰核浓度为8×10~3个/米~3,最大浓度10~5个/米~3,冰核浓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冰核浓度的急剧变化与天气过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贾小芳  颜鹏  董璠  张晓春  李杨  郭伟 《气象》2018,44(11):1489-1500
利用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北京朝阳环境气象站PM2.5质量浓度和同步地面风数据,重点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受地面风的影响情况。观测期间测点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80.6±4.0 μg·m-3,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年均浓度限值(35 μg·m-3)的约2.3倍,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冬季最高(115.1 μg·m-3)、夏季最低(58.5 μg·m-3)。测点主导风向为ENE—E—ESE,风速主要集中在0.2~2.0 m·s-1。当地面风来自ENE—E—ESE方向时PM2.5质量浓度最高(109.1 μg·m-3),来自WNW—NW—NNW方向时最低(39.5 μg·m-3)。PM2.5质量浓度随风速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在0.4 m·s-1时达最高,为139.2 μg·m-3。风速在0.2~2.0 m·s-1时主要受ENE—E—ESE方向影响,而2~6 m·s-1时主要受ESE方向影响较大。通过与其他站点的比较发现,不同站点各方向污染源和地面风的差异导致了PM2.5质量浓度在各方向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2.5°×2.5°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1971—2012年在厦门至莆田登陆台风对温州的雨量影响进行了研究。厦门至莆田登陆台风对温州带来明显雨量影响的其登陆时强度一般在强热带风暴或其以上,登陆后路径一般都是偏西行或西北行,登陆前24h温州850hPa会出现偏东风急流、500hPa会出现偏东风,登陆时温州700hPa会出现相对湿度≥80%的湿区,925hPa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值一般≤-4×10~(-8)g·cm~(-2)·hPa~(-1)·s~(-1),700hPa垂直速度中心值一般≤-0.25m/s,700hPa螺旋度中心值一般≥125×10-7hPa·s~(-2)。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地区的OLR与厄尔尼诺现象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李栋梁 《高原气象》1990,9(4):411-417
本文利用美国NOAA极轨卫星观测的1974年6月—1986年2月2.5×2.5经纬度网格区月平均的OLR资料,计算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的基本气候特征,给出了OLR的年、季平均值及均方差的空间分布图。并计算分析了1974—1985年期间厄尔尼诺年与反厄尔尼诺年中国大陆地区OLR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CUACE系统,利用2015年4—5月沈阳市大气环境观测数据对沈阳地区春季空气质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校验和修正。结果表明:CUACE模式对6种污染物(PM10、PM2.5、NO2、O3、SO2和CO)质量浓度的预报值普遍小于观测值,对PM10浓度的预报存在严重低估。CUACE模式预报的沈阳地区春季日首要污染物多为PM2.5,而观测表明沈阳地区春季PM10和PM2.5为日首要污染物的日数相当。同时,CUACE模式预报的空气污染等级与实际观测的空气污染等级相比存在较高的等级偏差率。利用污染物观测浓度和预报浓度之间的线性拟合公式修正CUACE模式的预报结果,修正后首要污染物的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吻合,同时空气污染等级的预报准确率也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50.0%—80.0%。  相似文献   

18.
利用泰安市2018—2019年降水、风和PM2.5逐小时观测数据,分析了降水和风对PM2.5浓度的影响,并对PM2.5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降水对PM2.5有一定清除作用,降雨日PM2.5平均质量浓度较非降雨日平均降低约7.2%,秋冬季节最为显著.降水对PM2.5的清除率与降水强度、降水前PM2.5初始浓度及降水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地面云观测自动化,利用2015 2016年全国范围内不同时段FY-2G卫星观测云覆盖率和总云量反演产品与同时段地面气象站人工观测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卫星观测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结果表明,FY-2G卫星观测云产品较地面观测偏低,总云量较云覆盖率偏低明显。定义晴天、少云、多云、阴天四种不同云量等级,进一步分析卫星数据,结果显示不同云量等级下云覆盖率与总云量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有所不同,晴天和少云状态下总云量产品一致性较好,阴天时云覆盖率一致性较好。从分布上分析发现西部和西南部观测偏差较大,且根据云量等级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在云观测自动化布局中,卫星观测不能完全替代地面云量观测。地面观测应在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天气状况较为复杂的区域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地面云观测自动化,利用2015 2016年全国范围内不同时段FY-2G卫星观测云覆盖率和总云量反演产品与同时段地面气象站人工观测总云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卫星观测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结果表明,FY-2G卫星观测云产品较地面观测偏低,总云量较云覆盖率偏低明显。定义晴天、少云、多云、阴天四种不同云量等级,进一步分析卫星数据,结果显示不同云量等级下云覆盖率与总云量与地面人工观测的一致性和偏差有所不同,晴天和少云状态下总云量产品一致性较好,阴天时云覆盖率一致性较好。从分布上分析发现西部和西南部观测偏差较大,且根据云量等级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在云观测自动化布局中,卫星观测不能完全替代地面云量观测。地面观测应在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天气状况较为复杂的区域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