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燃煤型地氟病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地方性疾病,但氟的来源尚存在争议。织金县、纳雍县和平坝县地氟病区水样、煤样及土壤样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氟煤和劣质煤开采使用区,导致氟中毒的氟主要来自煤炭;而在其他地氟病区,氟主要来自土壤粘化层;单纯饮水中的氟不至于引起氟中毒。关停劣质煤和高氟煤生产煤窑,使用其他帮助粉状煤炭燃烧和使用的天然物料可以减轻氟中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贵州西部氟中毒地区氟来源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省西部广泛分布上二叠统煤系地层,燃煤型氟中毒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引起氟中毒的氟是多来源的,影响氟中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氟含量的岩石粘土岩、煤、页岩等是氟的初始来源体;高氟含量土壤是氟第二个层次的来源;高氟含量土壤中种植的农作物是第三个层次的来源;燃煤烟尘直接排放室内空气中和用燃煤烘烤食物等,使空气、食物和水中氟含量增高,是一重要的人为氟来源。人通过呼吸高氟含量的空气和食(饮)用高氟含量的食物(水)将氟沉淀在体内,造成氟中毒。  相似文献   

3.
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起因新解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国内外闻名的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常常归因于黔西晚二叠世煤中高含量的氟以及不科学的燃煤方式。通过对黔西50个煤层刻槽样品的研究发现,黔西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范围为16.6~500μg/g,算术均值为83.1μg/g,接近于中国大部分煤中氟的含量(82μg/g)和美国煤中氟的平均含量(98μg/g)。当地饮用水和新鲜的玉米中氟的含量亦很低,不足以导致氟中毒。然而,当地居民把粘土作为煤燃烧的添加剂和制作煤球的粘合剂,这种粘土中的氟含量很高,为100.8-2455.7μg/g,均值为1027.6μg/g,它是造成黔西地方流行病氟中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1976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氟地方病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两种类型氟病。第一类是水源性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饮用水中氟含量超过标准而致;病区以水氟含量为特征。另一类主要在南方,饮用水氟含量并未超过标准,是由于燃煤污染了粮食而引起氟病;当然,北方一些煤矿附近以燃煤为主的居民中也发现有这类氟病。据了解,目前已在十二个省(区)市发现此类氟中毒,患者已超过一千万;危害之大,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过去的估计。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西南地区室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地氟病属于"钙矛盾疾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膳食低钙是地氟病病区居民中的普遍现象,是地氟病(氟骨症)的主要促发和加重因素。低钙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如肠道氟的吸收,更在于它和过量氟同样都可引起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都可促进成骨、破骨功能活跃。过量氟可进一步加重机体缺钙。我们最近的研究证明,氟中毒大鼠肝、肾、脑组织Ca^2 ]i升高,培养的成骨细胞样细胞染氟后细胞内钙亦增加;即氟中毒存在着全身缺钙继而细胞内钙增多的钙矛盾现象,属于钙矛盾疾病。为控制和消除地氟病危害,应把减少氟的摄入和改善居民钙营养两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冯辉 《城市地质》2015,(2):27-30
北京延庆葡萄产地北侧山区出露大面积花岗岩。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发育,特殊地质条件造成土壤存在明显的高氟异常,全氟、水溶氟含量高,部分地下水氟化物含量超过相关标准,是导致当地居民因饮用地下水而患有氟中毒地方病的主要原因。尽管农作物含氟符合相关标准,但高氟地质环境对农作物的含氟量仍具有富集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人们通过呼吸、进食,特别是饮用水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它是一种以牙齿、骨骼病变为主的全身慢性中毒症,其流行甚广,波及了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在我国广阔地域内均有这种病的流行。吉林省西部松嫩低平原、氟病漫延已久,涉及的范围达11个县,中毒患者达120余万人。氟中毒严重地损害了病区居民的体质,牙齿变脆发酥,凸凹不平,甚至掉块脱落。骨关节疼痛僵直强硬以至肢体变形,生活不能自理,还可因氟与钙、镁、锰等结合沉积,造成缺钙和钙的代谢紊乱,血镁降低。氟还能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对肾的损害也很大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方病氟中毒的氟源、致病途径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方法,对贵州织金县地方病氟中毒重灾区的化落村、荷花村和马家庄村居民用的粉煤、拌煤黏土、煤泥混合燃料、玉米、辣椒等系列样品进行了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这些样品中的氟含量均值分别为237.1/μg/g、2261.9/μg/g、827.9/μg/g、1418.8/μg/g和110.1/μg/g。玉米和辣椒中氟的含量超出国家标准食品中氟允许量的约1000倍和100倍。氟中毒的氟源主要来自拌煤黏土,氟在拌煤黏土中除了以磷灰石、角闪石形式存在外,与伊蒙混层矿物和伊利石的吸附密切相关。煤泥混合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约有80%的氟被释放。除了采用固(降)氟技术以外,病区居民改变生活习惯,在食用辣椒前用清水淘洗,把玉米粒加工成玉米面前进行脱皮处理,可以除去食物表面相当一部分氟,对预防地方病氟中毒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滇黔地区室内燃煤污染所致慢性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长期困扰我国的主要环境健康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症区粮食氟和砷含量及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改灶降氟炉的使用状况及氟中毒防治效果等,从2005年至2008年11月,连续在云南省和贵州省氟中毒较严重的地区——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大关、彝良、昭阳区以及贵州威宁石门坎、毕节、郝章和非病区昭通巧家、鲁甸县等地,调查了当地500余户改灶降氟炉的使用状况、生活习惯及粮食干燥和保存方式、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等,系统采集和分析测定了改灶降氟炉使用区和非使用区烘烤前后粮食的氟和砷等含量。结果发现:无论重病区或非病区,未烘烤粮食的新鲜玉米的氟含量均低于4μg/g,一般为1~2μg/g,砷含量低于0.1μg/g,一般在0.01~0.05μg/g之间;而敞炉快速烘烤(10~15天)的玉米氟含量比烘烤前增加4~200倍,一般在10倍以上,含量在10~20μg/g之间;辣椒氟含量比烘烤前增加了30~100倍,最高达1274.39μg/g;烘烤辣椒的含氟量一般高于玉米的氟含量,均高于20μg/g;砷的含量也10~40倍地增加,增加幅度与氟相当。被调查的500余户烘烤粮食的居民中,无论改灶降氟炉使用户或非使用户,只要是需要烘烤粮食的用户,没有一户是单独使用改灶降氟炉烘烤粮食,全部用2~3个以上的敞炉烘烤粮食,其烘烤后的粮食的氟和砷污染程度相当。结论: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区重症区大多数新鲜玉米和辣椒的氟和砷的含量低于或稍高于国家标准;无论烘烤粮食的煤及拌煤黏土中氟和砷含量的高低,烘烤后的玉米和辣椒的氟含量全部超标,砷含量增加十倍以上,敞炉快速烘烤粮食是滇黔氟中毒重症区的粮食氟和砷污染的主要路径和主要成因。改灶降氟炉的推广,不能降低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区粮食的氟污染、根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潮湿多雨,气候阴冷,而改灶降氟炉的火力太小,无法在短期内快速烘烤干粮食,所以,无论改灶降氟炉使用区或非使用区,全部用敞炉烘烤粮食。因而在阴冷潮湿的滇黔山区,仅仅推广火力较小的改灶降氟炉,无法隔断烘烤粮食时的氟污染源,对防治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陕西大荔县地方性氟中毒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笔者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氟中毒病人群统计,并采集了地下水、土壤、农作物和蔬菜样品进行氟含量的测定。发现土壤水溶氟占岩土全氟比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单位质量蔬菜如菠菜、油麦菜氟含量高于小麦、玉米等;地下水氟在水动力弱、矿化度高的地区相对富集,水氟含量主要来源于岩土中;地氟病严重区位于低洼地边缘及陡坡向缓坡转换的部位;氟中毒病高患病率与大气、农作物和蔬菜氟含量不具相关性,而与地下水氟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以上特征,笔者建议在大荔县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病,除种植低氟含量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外,应加强低氟含量的地下水的开采与饮用,并对开采的地下水进行物化降氟处理,以降低人群中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饮用高氟地下水而导致的地方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富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中国北方高氟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高氟水形成的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岩性与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并结合项目成果提出高氟水地区适宜找水模式和一些去除水中氟元素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国际氟化物学会付主席、岩手医科大学教授角田文男博士于十月五日应邀来我局作了题为《大气中氟化物及氟化物污染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一、日本氟中毒的今昔:1950年以前日本饮水水质不好,饮水最高氟含量达5ppm,在广岛、京都、宝家等地均发现氟中毒。此后,逐年建立了自来水,饮水氟含量降到0.8ppm,到1958年93.6%的居民已饮上自来水。现已无氟中毒流行。二、大气中氟化物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危害:大气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冶炼工业,如铝厂、磷肥厂等。其它工业,如砖厂等,均可将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氟化物排入大气,污染大气。大气中的氟化物首先危害植物,以水稻、红松和杉树对氟化物最敏感。中毒的最初阶段是枝叶枯黄,继而叶落和新  相似文献   

13.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水源而引发的地方性疾病,其流行原因主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生存环境等因素,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饮水型地氟病发生的地质环境特征,探讨了地氟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水建议。  相似文献   

14.
饮水氟化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饮水氟化在学术界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是支持,一是反对。支持饮水氟化者认为它不仅可有效的减少龋齿的发病率,还是最经济的预防龋齿的措施,适当地实施这一措施不会产生氟斑牙等氟中毒现象;反对饮水氟化者认为人体氟来源是多样的,过量氟对人体具有毒性,饮水氟化具有氟中毒的潜在危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与观察已经证明,存在着一个既不造成氟斑牙流行又最大限度地发挥氟的防龋作用的饮水氟浓度。由于人种、地域、气候和饮食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饮用水氟含量应不同。目前,全国性的饮水氟含量与居民口腔健康的相关性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各城市饮水氟化防龋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地方病区地质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方性砷中毒、氟中毒和大骨节病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主要地方病病种,严重威胁着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文总结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高砷水、高氟水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和中国大骨节病区地质环境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进展,并就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黔西煤中氟与"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了贵州西部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病区饮用水、煤中氟的丰度、拌煤粘土的认识,经历了从高氟煤到低氟煤,从使用煤拌粘土是个例到普遍现象的认识历程。指出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低,低氟煤不是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源,真正的氟源是拌煤粘土;在贵州单纯由煤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不存在的,至少迄今尚未得到证实。针对贵州地方性氟中毒的新认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发出了廉价适宜的固(降)氟技术,该技术本着就地取材、易于操作的原则,选择了粘土岩作为煤燃烧的添加剂和制作蜂窝煤用的粘合剂、以灰岩为固氟剂,确定了煤、粘土和灰岩的最佳配比和粒度,固氟率可达65%以上。固(降)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是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伊朗西北部南Azarbaijan省北部的Maku区存在高氟地下水。地下水是常住区域主要的水源。2006年6月和8月期间,对选择的72个点包括40个玄武岩和32个非玄武岩的泉和井分两个阶段进行地下水采样。确定高氟区域,调查氟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区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说明水.岩关系可能是导致地下水中离子浓度高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中的F^+浓度与HCO3和Na^+是正相关性,这说明高浓度的HCO3、Na^+的地下水有助于溶解一些富含氟化物的矿物质。所有的水样都是采自氟化物浓度和其他参数不符合水质标准的玄武岩区域。因此,这些水如果不进行预先处理是不适合饮用的。饮用玄武岩区域的泉和井的水的居民都患有氟斑牙病。研究区域的居民,由于缺乏对氟化物的了解,没有意识到过多摄入氟化物的量对人体的危害,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存在氟中毒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8.
山东黄河冲积平原区是山东省地氟病的重病区,危害严重。选择其中的郓城、嘉祥、博兴3县进行土壤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儿童尿氟、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氟斑牙指数、成人尿氟、成人氟骨症检出率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区内土壤、饮水氟含量和群体的尿氟含量普遍较高,高氟的危害和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十分严重。在分析氟元素在土壤、饮水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研究,认为地方性氟中毒病与土壤中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6,(2)
地方性氟中毒病在安徽省阜阳市分布较广,部分县、市、区发病率较高,对居民身心健康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危害。本文阐述区内地氟病的分布状况、氟化物在平原区松散层不同层位(埋深小于20 m,20~50 m。大于50 m)地下水中的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就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氟化物成因概括了氟富集因素.探索性提出了区域地氟病区两种环境地质成病因素。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从供水角度提出了防病改水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民早就发现高氟地区(F~->1.0毫克/升)引起的氟中毒症和低氟地区(F~-<0.5毫克/升)的氟缺乏症。缺氟症主要表现为龋齿息者,氟中毒症的表现是患氟斑牙或氟骨症,轻者腰腿关节痛,重者骨骼变形,甚致瘫痪卧床,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地方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