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吉林省氟中毒病区水文质地特征及防氟改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饮水中氟的来源,将全省氟中毒划分为深循环热水型、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和淋溶富集型4种类型。1、深循环热水型:水中氟来源于花岗岩浆的释放,可采用白垩系裂隙孔隙水和玄武岩孔洞裂隙水改水防氟。2、火山活动—地下水富集型:氟来源于古近系、新近系火山活动期间岩浆中氟的释放,可用白垩系泉水村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3、地下水运移富集型:地下水氟来源于大兴安岭,东部高平原和松辽分水岭岩石中氟的风化、淋溶,并在运移至松嫩平原的地下水区域径流—汇水区和汇水区富集形成高氟水,可用新近系泰康、大安组裂隙孔隙水;白垩系明水、四方台和嫩江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4、淋溶富集型:地下水中氟来源于黄土状亚粘土和亚粘土中的氟的溶出,可用白垩系青山口组孔隙裂隙水改水防氟。  相似文献   

3.
4.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是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水源而引发的地方性疾病,其流行原因主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生存环境等因素,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饮水型地氟病发生的地质环境特征,探讨了地氟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水建议。  相似文献   

5.
滇黔地区室内燃煤污染所致慢性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长期困扰我国的主要环境健康问题之一。为了探讨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重症区粮食氟和砷含量及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改灶降氟炉的使用状况及氟中毒防治效果等,从2005年至2008年11月,连续在云南省和贵州省氟中毒较严重的地区——昭通市的镇雄、威信、大关、彝良、昭阳区以及贵州威宁石门坎、毕节、郝章和非病区昭通巧家、鲁甸县等地,调查了当地500余户改灶降氟炉的使用状况、生活习惯及粮食干燥和保存方式、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等,系统采集和分析测定了改灶降氟炉使用区和非使用区烘烤前后粮食的氟和砷等含量。结果发现:无论重病区或非病区,未烘烤粮食的新鲜玉米的氟含量均低于4μg/g,一般为1~2μg/g,砷含量低于0.1μg/g,一般在0.01~0.05μg/g之间;而敞炉快速烘烤(10~15天)的玉米氟含量比烘烤前增加4~200倍,一般在10倍以上,含量在10~20μg/g之间;辣椒氟含量比烘烤前增加了30~100倍,最高达1274.39μg/g;烘烤辣椒的含氟量一般高于玉米的氟含量,均高于20μg/g;砷的含量也10~40倍地增加,增加幅度与氟相当。被调查的500余户烘烤粮食的居民中,无论改灶降氟炉使用户或非使用户,只要是需要烘烤粮食的用户,没有一户是单独使用改灶降氟炉烘烤粮食,全部用2~3个以上的敞炉烘烤粮食,其烘烤后的粮食的氟和砷污染程度相当。结论: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区重症区大多数新鲜玉米和辣椒的氟和砷的含量低于或稍高于国家标准;无论烘烤粮食的煤及拌煤黏土中氟和砷含量的高低,烘烤后的玉米和辣椒的氟含量全部超标,砷含量增加十倍以上,敞炉快速烘烤粮食是滇黔氟中毒重症区的粮食氟和砷污染的主要路径和主要成因。改灶降氟炉的推广,不能降低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区粮食的氟污染、根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潮湿多雨,气候阴冷,而改灶降氟炉的火力太小,无法在短期内快速烘烤干粮食,所以,无论改灶降氟炉使用区或非使用区,全部用敞炉烘烤粮食。因而在阴冷潮湿的滇黔山区,仅仅推广火力较小的改灶降氟炉,无法隔断烘烤粮食时的氟污染源,对防治滇黔"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7.
罗先香  慕山 《吉林地质》1998,17(2):70-75
作者在黑龙江省某地区采集大量地下水样品,针对与氟(F^-)可形成络合物的中心离子进行化验,采用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物理化学模型,定量地给出了氟病与饮用水中氟的存在形式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引起氟病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家仁  王尚彦 《贵州地质》2005,22(3):192-195
地方性氟中毒病简称“地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方病,是因人体过量摄入氟元素所致.燃煤污染型地氟病,是燃烧煤炭时氟元素挥发污染空气和被烘烤的粮食、辣椒等食品,人体通过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和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氟中毒病.笔者通过对典型重病区织金县荷花村调查,获得如下认识:高氟煤炭和高氟粘土(岩)同为燃煤污染型地氟病的氟源,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地层应为其重要产出层位;查明高氟煤炭和高氟粘土(岩)的成因、分布状况和分布规律,为政府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黔中岩溶地区岩土水系统中氟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研究区碳酸盐岩— 土— 水系统中氟的系统测定和吸附实验,结合矿物表面化学和土壤化学研究,揭示了岩溶地区岩— 土— 水系统中氟的地球化学特征和迁移富集机理。黔中岩溶地区深层地下水( 100m 以下)和土层具有高氟异常特征,而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含氟较低(大多在0. 5mg /l以下)。以含石膏碳酸盐岩为主的三叠纪海相地层是该区土水中氟的主要来源。土层中针铁矿表面对氟的专性吸附及其解吸作用是岩溶地区土水系统中氟迁移和富集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调查搜集乾安县氟中毒病情基础上,结合对饮用水氟的质量浓度实际检测数值,对全县氟中毒与饮水氟的质量浓度之间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确定了两者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榆县氟中毒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氟中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可分为径流通畅的水化学迁移带和径流缓慢的水化学元素富集带。该两条控制着地下水水化学元素的迁移与富集、地下水的矿化过程与程度和氟中毒的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各类型氟中毒病区与各类地质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中、重病区类型区分布于地下水迳流的区域汇水区 冲积湖积低平原 水化学作用的元素富集区。单一中病类型区分布在迳流区——汇水区的过渡带 风砂覆盖的冲积湖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的结合部 水化学作用方向的砂丘水对致病水层的补给淡水。单一轻病类型区分布在地下水的迳流区 风砂覆盖的冲积湖积平原 水化学作用方向的元素迁移区。镶嵌于中、重病类型区内的轻病区分布在冲积平原(霍林河河漫滩) 水化学作用方向为河水的对致病水层补给淡化。饮水氟含量与氟骨症患病率呈定域正相关关系,当饮水氟含量超过6 mg/l时,患病率保持基本不变。影响氟中毒滋生的诸地质环境因素中地下水动力条件起着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达市是饮水型氟中毒高发区,分布面积大;控制安达市氟中毒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及水化学环境等条件,通过对比分析氟含量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防病改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位于肯尼亚裂谷,包括纳库鲁区的恩乔罗,覆盖面积774km^2。发现岩石、植物、动物、空气和水中有浓度不等的氟化物出现。因为它有很高的活性,氟化物通常以离子形式存在,并通过空气的吸收、吸入物进入水体。水中合的氟化物比食物中合的氟化物更快地被吸收。氟化物被人体吸收后,如果没有排泄出去,能引起牙齿和指甲的细沟、牙的氟中毒或长期处于高氟浓度的环境中,能引起骨胳的氟中毒。  相似文献   

17.
关中盆地大荔地区地下水氟水文地球化学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关中盆地大荔地区氟的水文地球化学规律,采集239个地下水样品及35个土壤样品,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和水化学组分对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碱性环境下,重碳酸钠型是促进氟富集并增强围岩向地下水中转化的主要因素;硫酸钙镁型的地下水抑制氟富集。水化学组分中Na+、Cl-、HCO3-、pH与氟呈正相关,而Ca2+则抑制水溶液中氟含量增加;迁移系数与HCO3-、pH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主要离子呈负相关关系。利用Preeqic软件分析了饱和指数和Ca2+、F-的离子活度,得出萤石的平衡控制着氟和钙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F-可能来源于萤石和方解石的分解。  相似文献   

18.
高氟地下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分布与形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内蒙古赤峰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机理,寻找生产、生活急需的低氟地下水,根据多年赤峰地区的水文钻探及水文地质普查资料,运用部分物探、水文钻探、水文地质普查、水化学及水质检测方法,初步探明赤峰地区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中、下游的北部,乌尔吉沐沦河的东部及老哈河两岸等区域,从水文地质方面基本阐明本地区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地貌条件、地层条件、气候条件、水化学特征及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并查明该地区高氟地下水一般存在于潜水的上部,地下水中含氟量由上往下逐渐降低,深部含水层的地下水可供开采。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氟中毒区地下水氟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中新生代以来,在松嫩平原巨大的断陷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物,形成了由潜水和承压水组成的大型蓄水构造。该区潜水和第四系承压水氟含量较高,在194个样品中,氟的均值为3.45mg/L,范围值为0.25~14mg/L。饮用高氟地下水导致氟中毒大规范流行。研究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山前补给区-蒸发排泄区的过渡带和盆地中部地下水强烈蒸发带,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Mg和HCO3-Cl·Na型,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为689.84~2005.6mg/L。高氟水的形成与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岩石与土壤、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同时受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开展氟病区地下水环境特征和高氟水成因研究对于有效实施安全供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区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氟改水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吉林省西部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区的分布、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其迁移富集规律,从水文地质角度论述了区域地下水径流-汇水和富集形成高氟水的全过程.结合氟中毒区水文地质特征并通过多年的改水实践工作,确定了该地区的防氟改水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