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大地测量学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典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几何形状、定向及其重力场,并关注在地球上点的定位、重力值。现代大地测量则已超过原来经典的研究内容,将原来所考虑的静态内容,在长距离、大范围、实时和高精度测量的条件下,和时间(历元)这一因素联系起来。此外,现代大地测量学提供和处理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学科所需的信息。现代大地测量学可以并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并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事实证明现代大地测量学业已形成了学科交叉意义上的一门科学,它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地测量学     
大地测量学是一门古老的应用地球科学,其古典定义是:"测定和描绘地球表面的科学.”随着空间大地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发展(GPS,VLBI,SRL等),大地测量学突破传统时空的局限,进入现代大地测量学发展新阶段,其定义为:精度测定点的3维位置,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地表及其外部重力扬,并监测和解释它们随时间变化的科学.从而使大地测量学从工程应用向基础地球科学转变,成为推动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3.
经典大地测量学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关注在其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现代大地测量则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大地测量学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并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形成了学科交叉意义上的大地测量学,事实业已证明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交叉,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三、地球形状及其重力场的研究研究地球形状及其重力场是大地测量学的科学任务,它与研究地球的其它科学,如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密切相关。研究的方法分为几何的方法和动力的方法。过去所说的几何方法只限于利用天文大地测量数据来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常称为天文大地的方法。过去所说的动力方法主要是利用地面重力测量的数据来研究地球的形状(扁率)和它的重力场特征,因此常称为重力方法。  相似文献   

5.
§[1-1]大地测量的任务和作用大地测量的任务 大地测量学是研究整个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在广大地球表面决定点位的科学。它和社会生产技术及其它研究地球的科学是有着密切地联系的。它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使大地测量学理论和观测技术发生了巨变,另一方面,1967~1968年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的提出,使地球科学发生了巨变.现代大地测量学是这两个巨变的产物.同传统大地测量学比较,现代大地测学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是现代大地测量学的涵盖面大大扩充了;传统大地测量学只有几何大地测量学和物理大地测量学两个基本分支学科,现代大地测量学则新加了卫星大地测量学、动力大地测量学、海洋大地测量学,以及月球和行星测量学等4个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地测量学在建设现代大地测量基准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IGS服务和ITRF的系列精化,ITRF2000是ITRF中迄今最为精确,测站最为稠密的地面坐标参考框架;2001年推出新的WGS84,其成果标以WGS84(G1150)。现代大地测量学在今后几年的进展中,其中科学收获期望值最高的当推新一轮的卫星重力测量在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方面的贡献,利用h1—SST技术的CHAMP卫星数据,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发表了相应解算的地球重力场模型EIGEN—1S和EIGEN—2;2002年3月发射的GRACE卫星是同时采用hl—SST和Ⅱ—SST技术,同时来探测和恢复地球重力场及其时变。现代大地测量学具有不同于经典大地测量学的6大特点,即长距离,大范围;高精度;实时,快速;时间维;地心;学术领域扩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现代大地测量学业已形成了学科交叉意义上的一门科学。现代大地测量数据可以提供和处理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的信息,现代大地测量学已形成了学科交叉意义上的大地测量学。  相似文献   

8.
李振洪  朱武  余琛  张勤  杨元喜 《测绘学报》2023,(11):1805-1834
随着遥感卫星系统的逐渐增多,影像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等大地测量参数提供了更高精度、更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持,推动了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也衍生出影像大地测量学(Imaging Geodesy)。影像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遥感科学、数字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定义内涵、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5方面的内容。基于遥感卫星系统和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影像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划分为起步萌芽、初期飞跃、深度创新和全面应用4个阶段。顾及研究对象空间位置的不同,影像大地测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大气环境观测与反演、地球表面环境监测与演化以及地球内部物理结构与动力学反演。引入数字高程模型反演、大气水汽监测、活动滑坡探测与监测、地震周期研究以及土壤湿度监测等应用案例,分析了影像大地测量学的现代应用。最后,提出多源海量影像的融合和近实时化处理是目前影像大地测量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研究将有助于大地测量学者对影像大地测量学内涵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大地测量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通过对地球和行星几何与物理量的观测与分析,研究地球和行星几何形状、物质运动状态及其空间环境响应,为国家基础设施和国防建设提供时空和重力基准保障。随着大地测量学向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等方面的不断延伸和快速发展,其研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描绘、构建和认知地球和行星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历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项目,从项目类型、分支领域、依托单位、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梳理了学科发展特点,构建了学科架构知识图谱——大地测量学科树,以期为大地测量学领域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应用人造卫星观测资料研究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形状和大小问题是大地测量学中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途径甚多。大地测量学家利用地面的直接丈量方法以及天文测定来推算地球的半径和它的扁率,这就是所谓弧度测量。应用近代的、比较严密的量测方法来进行这项工作已达150年,得出了不少结果。但是,由于量测上的误差以及作为天文测定的基准的垂线的偏差,这些结果彼此相差甚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料所推算出来的形状,只能反映出该地区的特点,而不能代表整个地球。所以,要推算总的地球形状(其中包括半径、扁率以及其偏差),必须将天文-大地测量布及全球。但是,由于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在那里布设天文-大地网是不可能的,而各大陆上的天文-大地网也被海洋所分裂。因此,单纯地应用弧度测量来解决地球形状问题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大地测量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门学科,起源于古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于古代土地的丈量、水利建设等生产实践活动。公元前四世纪开始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当时具有很大的科学和实用价值,吸引了诸如天文学,大地测量学以及地图制图学等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形状和大小就作为大地测量学研究的主要项目,但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借助天文大地网的方法进行弧度测量。后来又采用重力测量方法加深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测绘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状并把它表现在地图上的科学。为了研究地球的表面,必须进行大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为了把地面的形状表现在地图上,必须研究制图学。这门科学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地测量学方面的著作,当然以克拉索夫斯基和达尼洛夫合著的“大地测量学”为最精辟和最完备。正如本刊第二卷一期所介绍的,这部著作的内容极其丰富,无论是从事研究、教学或作业的,都可以从其中吸取许多有益的启示。正因为内容丰富,精读一遍颇感不易,因而目前它还不适于一般测量人员的参考。其次,萨卡托夫著的“高等测量学”也是一部很好的著作,高时浏同志在本刊第二卷四期曾经作过介绍,但他的这本书是为高等学校航测专业学生而写的,所以其内容只限于椭圆体测量学和地球形状理论,对于大地测量学的实用目的则都从略。  相似文献   

14.
一、重力测量在大地测量中的作用重力测量是近代大地测量中整理天文——大地网、研究地球形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姜卫平  李昭  魏娜  刘经南 《测绘学报》2022,51(7):1259-1270
坐标框架是描述地球形状及变化、表达地球空间信息的基础,也是拓展人类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地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随着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利用其建立全球或区域坐标框架成为当前大地测量的主要任务。研究建立1毫米级坐标框架是国际大地测量学界21世纪的学科目标和重要挑战。本文以当前建立理论最完善、应用最广泛、精度最高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为例,描述了基于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坐标框架建立方法,阐述了全球及区域地心坐标框架建设的最新进展及局限性,最后针对建立1毫米级坐标框架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等测量学(即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不仅是在实用上为建立大地控制网以供绘制地图与工程设施之用,并且在科学研究上亦应为研究地球形状与地壳构造而服务。目前我国所出版的有关上述的译著,均偏重于前一目的,也就是说均偏重于从数学观点上去研究大地测量学。此译本的问世,将适弥补此方面的缺憾,而为读者指出从物理观点上去研究大地测量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23届IUGG大会有关大地测量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23届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综合性学术大会于2003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在日本扎幌举行.介绍了这次大会中有关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主要内容有国家和地区地心参考框架的建设与维护、地球重力场与大地水准面的精密测定、GPS及其应用、大地测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地球动力学研究以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会通过的新决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总体最小二乘的大地测量反演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乐洋 《测绘学报》2012,41(4):0-628
对于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学中大部分线性模型来说,其系数矩阵并非常数阵,而是由其他方法观测、计算得到的;一般由于数据采样大小、模型化及测量等原因,系数矩阵是具有一定误差的变量矩阵。如何处理系数矩阵和观测向量同时存在的误差,是大地测量反演等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9.
宁津生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测绘教育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是该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和重要学术带头人.在构建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建立和精化全国以及局部地区的大地水准面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后主持完成了"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等重要科研项目,指导了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大地测量学科的骨干.  相似文献   

20.
WGS84与ITRF2000参考框架坐标转换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参考框架的日趋成熟,ITRF参考框架在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常规地面测量成果或是属于国家的参心大地坐标系,或是属于地方独立坐标系,而GPS定位结果属协议地球地心坐标系,即WGS?84坐标系。因此必须实现GPS成果的坐标系的转换,以便将GPS成果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国民生产和实践之中,这就存在一个坐标的转化问题。本文就它们之间的转换提出具体的转化模型,求得转换七参数并应用于实例,获得了很好的转换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