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定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一个合理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定义对于正确划分它的界线和选择它的层型剖面是十分必要的。自1971年国际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会议(Calgary,Canada)以来,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在1984年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召开期间举行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工作会议上,多数委员赞同以Otoceras 带的底为三叠系底界的传统定  相似文献   

2.
3.
杨基端 《地质论评》1987,33(3):298,274
1986年11月4日至8日在四川广元市召开了“中国二叠-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现场学术讨论会。该会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省地质学会共同组织的。参加会议的来自地质矿产部、煤炭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高校等部门  相似文献   

4.
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综合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一直在地学界备受瞩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界线标准化石为牙形石Hindeodusparvus,该化石的首现位置被定义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点.然而在全球研究精度最高的4个候选层型剖面中,生物地层单位的对比问题尚存在分歧,从而影响了区域高精度地层对比框架的建立.在扬子台区丰富的资料及大量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许多剖面上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具有相似的岩石地层特征.其基本结构为粘土岩层、灰岩或泥灰岩层及粘土岩层沉积组合.从综合地层学角度的研究表明:该套沉积组合(界线层)在岩性特征、生物群总体面貌以及其他事件标志(如同位素年龄、磁性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等)上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认为界线层应该是等时的地层单位,是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重要的标志层组,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区域性对比.这套地层的发现大大提高了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地层的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5.
海相三叠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南方,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瓣鳃类、菊石、腹足类及介形虫等。在此区内,海相二叠系也极为发育,有许多二叠—三叠系连续沉积剖面。因此,二叠—三叠系的界限剖面,可以在许多地点见到。 二叠—三叠系的界限日益受到国际地层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深海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深海二叠(P)--三叠系(T)界线研究现状,介绍了深海P-T界线附近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缺氧事件及生物绝灭和复苏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深海P-T界线,缺氧事件和生物绝灭研究的分歧、不足及其症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滇东地区二叠与三叠系的分界。根据统一原则,含Palaeofusulina的长兴组是华南二叠系的最高地层单位,而以出现Claraia Wangi的岩层作为三叠系的开始。滇东的二叠与三叠系为连续沉积,界线位置不易划定,问题集中在卡以头组的时代问题和是否存在长兴组。根据富源老厂矿区的化石资料,上二叠统宣威组(煤系地层)上段包含了长兴组,说明长兴组与上复的卡以头组是上下关系,卡以头组属下三叠统。曲靖恩洪煤矿区也是如此,宣威组上段普遍含有海相成份的化石。问题集中在本区长兴组与卡以头组之间的分界何在?根据滇东、黔西各处对比,认为分界线划在顶煤层以上数米至十余米(一般不超过15米)处为宜,两者接触关系为整合(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8.
华南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近3年通过对滇东黔西地区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证实滇东黔西地区是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的良好地区;2)发现并证明研究区有连续的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3)发现陆相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事件成因的“界线粘土岩”;4)丰富了研究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古生物资料;5)分析研究了宣威组露头地层层序;6)进行了华南海相和陆相二叠-三叠系地层界线之间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年龄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自超  马国干 《地质论评》1992,38(4):372-381
本文报道了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离子探针,测定的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临界层位,斑脱岩中锆石的U-Pb年龄,结果为351.3±3.4Ma(2σ)。这是国际上首次直接从界线层位准确测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的同位素年龄。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是迄今所发现的地层剖面连续,所含化石门类众多,数量丰富,且在临界层位夹有火山岩层的少有剖面之一,它不仅对国际显生宙地质年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秦岭地区南秦岭带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型二叠、三叠系。本文以选部益哇沟剖面为例,对该区界线地层进行研究,从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以及地球化学元素最优分割研究出发,确定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点,证明牙形石Hindeodusparvus可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并且二叠、三叠系是连续的。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三叠纪初期相对于二叠纪末发生了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11.
符竹溪金矿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内,成矿受区域性EW向符竹溪断裂及其派生的NNW-NW向断裂控制,矿床属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状充填型矿床。矿床具有显著的层控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深部;矿脉具有沿倾向延伸较大、侧伏成矿及柱状富集的特点;主要脉带中的矿体在深部逐渐靠近,有合并成为厚大矿体的趋向;中酸性脉岩与锑金成矿在时空和成因上的关系密切,可作为锑金的找矿标志;锑金矿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成矿受隐伏中酸性岩体的热(动)力的控制,深部可能存在与上部不同的矿化类型或不同的矿种。研究认为,符竹溪金矿向深部仍有较大的成矿空间,边部V1,V2等脉带向SE向延伸部位和花岗斑岩脉带找矿前景良好,推测存在斑岩型金锑矿化。  相似文献   

12.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分布多条蛇绿岩带,通过对巴尔鲁克蛇绿岩中2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比较准确的年龄数据512.3±7.2Ma、521.1±2.8Ma。确定了该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结合混杂岩带内岩石组合特征及其与中—下泥盆统库鲁木迪组为不整合接触,推断该蛇绿混杂岩带与唐巴勒蛇绿岩带及玛依勒蛇绿岩为同一时代、同一构造带产物,就位时代不晚于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13.
湖南慈利溪口震旦系陡山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灿  李旭兵  李志宏  于玉帅  张华  刘安 《沉积学报》2012,30(6):1032-1041
湘西慈利溪口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首次发现碳酸盐岩原地震积岩。笔者通过剖面实测,详细观察和描述,结合构造背景,识别出阶梯状层内断层、液化碳酸盐岩脉、液化角砾岩、负荷构造以及微褶纹理等典型的震积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地质记录;震积序列在剖面结构上显示自下而上由下伏未震动层一阶梯状层内断层一微褶皱层一液化碳酸盐岩层一液化角砾岩层一上覆未震动层的渐变过程及震积作用逐渐衰减的趋势。震积岩发育的层位在时空上显示良好的可对比性,反映陡山沱期晚期构造活动强烈,并具备多旋回、多周期的特点。构造的活跃加速了有机碳库的氧化,为该时期多细胞生物的繁盛和大规模的成磷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保存完好的震积地层记录对推断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昆盖山北坡铜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昆盖山一带出露大套的石炭系火山岩,在野外剖面研究中发现了几处铜矿化的线索。详细的野外露头观察表明,铜矿化与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脉关系密切,伴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在不到300m长的剖面中,铜矿化体累积出露宽度大于8m。显微组成、结构分析表明,主要的金属矿物有辉铜矿、斑铜矿、蓝铜矿、铜蓝、钛铁矿等,显示为氧化—半氧化矿,上述铜矿物主要沿裂隙充填并明显破坏钛铁矿条带。5个捡块样品化学分析结果中铜最低品位0.11%,最高品位2.30%,均接近或高于边界品位,2个样品高于工业品位,此外伴生的银均高于铜矿床伴生的有益组分评价的参考值。矿化围岩的沉积组合反映其形成于较深海盆地的环境,为裂谷盆地构造背景。综合西昆仑的区域地质和已有的铜矿研究成果,认为该区具有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5.
昆盖山一带出露大套的石炭系火山岩,在野外剖面研究中发现了几处铜矿化的线索。详细的野外露头观察表明,铜矿化与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脉关系密切,伴有强烈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在不到300m长的剖面中,铜矿化体累积出露宽度大于8m。显微组成、结构分析表明,主要的金属矿物有辉铜矿、斑铜矿、蓝铜矿、铜蓝、钛铁矿等,显示为氧化—半氧化矿,上述铜矿物主要沿裂隙充填并明显破坏钛铁矿条带。5个捡块样品化学分析结果中铜最低品位0.11%,最高品位2.30%,均接近或高于边界品位,2个样品高于工业品位,此外伴生的银均高于铜矿床伴生的有益组分评价的参考值。矿化围岩的沉积组合反映其形成于较深海盆地的环境,为裂谷盆地构造背景。综合西昆仑的区域地质和已有的铜矿研究成果,认为该区具有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6.
刘超辉  蔡佳 《岩石学报》2017,33(9):2867-2880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内的胶-辽-吉带是一条古元古代构造活动带,其是否向南西穿越郯庐断裂带延伸至徐州-蚌埠一带还存在着争议。蚌埠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主要包括晚太古代早期的霍邱群、古元古代五河群、凤阳群以及少量的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其中低绿片岩相变质的凤阳群自下而上被分为白云山组、青石山组和宋集组,原始沉积物分别为石英砂岩-砂、粉砂泥质及富镁碳酸盐岩交替-粉砂泥质、泥质和少量泥灰质。本次研究对采自凤阳群底部白云山组的2个石英岩和1个长石石英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3个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十分相似,最重要的年龄区间为2.57~2.46Ga,峰值年龄约为2.52Ga,εHf(t)值在-7.39到+7.37之间,其中有大约90%具有正值,来源于蚌埠地区的晚太古代末期的花岗质岩石。另一个重要的年龄区间是2.98~2.66Ga,峰值为2.94Ga和2.69Ga,εHf(t)值在-11.8到+7.24之间,其中超过90%为正值,来源于蚌埠地区的霍邱群以及晚太古代早期花岗质岩体。此外,还有少量具有负εHf(t)值的3.61~3.34Ga的古太古代碎屑锆石被发现。这些古太古代碎屑锆石的εHf(t)值(-6.34~-1.05)以及两阶段模式年龄(3.75~4.07Ga)与华北克拉通南缘邻近地区(登封、焦作、信阳以及胶东)发现的古太古代锆石特征相似,说明华北克拉通南缘可能存在过古太古代,甚至冥古宙古老陆壳。5颗最年轻的锆石可以将凤阳群白云山组的最大沉积年龄限定在2.37Ga左右,而前人报到的白云母K-Ar年龄1878Ma与蚌埠地区1.88~1.80Ga的主期变质时代为其形成时代的上限做出了限制。结合胶-辽-吉带老岭群和北辽河群大石桥组中具有相似碎屑锆石年龄图谱的变质沉积岩,我们认为在2.3~2.1Ga裂谷发育早期活动带内沉积了海相碳酸盐岩及新太古代陆壳来源的碎屑岩。  相似文献   

17.
南好组是晚古生代海进序列底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层型剖面所反映的岩石组合特征为石英细砂岩、砂岩与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含砾不等粒砂岩,产腕足类、腹足类、海百合化石。厚度>156 m,未见顶,与下伏早志留世足赛岭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选层型剖面第2层上部粉砂质板岩中产腕足类(Ⅲ31)Fusella sp.,Leptagonia sp.,Chonetipustula sp.,剖面中尚含腕足类Eochiristites sp.,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岩关期。第2层下部粉砂岩中产腕足类(Ⅲ17)Tenticospirifer cf.supervilis,Ptychomaletoechia sp.,Fusella sp.及海百合茎。前二者时代为晚泥盆世锡矿山期。而Fusella及海百合化石时代应为早石炭世,具有共生特点。此外在同为南好地区的锌山剖面及东部相邻的万宁县峰膏岭剖面均未发现泥盆纪化石,因此将南好组划下石炭统。近来有人在选层型剖面第2层采获志留纪化石,认为选层型剖面属志留纪而非石炭纪,南好组与下伏地层也非不整合接触,主张南好组应废弃。笔者认为所谓选层型剖面第2层采获的志留纪化石实际上是采自南好组下伏的志留纪地层中,南好组不存在废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矿田范围内对燕山期、武陵期花岗岩及每个矿区代表性伟晶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矿田内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锂辉石伟晶岩分别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①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成矿的有利地质背景,多阶段伸展作用导致幕阜山地区多期大规模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②矿田构造主要以NE(或NNE)向构造为主,复合改造NW向及近EW向构造,NE(或NNE)向和NW(或近EW)向构造呈现立交桥式的构造格局,控制了花岗岩和伟晶岩分布;③矿田内伟晶岩属极高分异、富硅、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燕山期花岗岩属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④幕阜山岩体由岩体内接触带往岩体外接触带(10 km),由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锂云母伟晶岩→锂辉石白云母伟晶岩过渡,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无矿化→Be→Be+Nb+Ta→Be+Nb+Ta+Li→Be+Nb+Ta+Li+Cs;⑤稀有金属成矿与构造岩浆时空演化、构造组合、特别是岩浆的分异程度密切相关,矿田内燕山期花岗岩年龄139.3~146.2 Ma,稀有金属成矿年龄为130.5~130.8 Ma。  相似文献   

19.
Th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Chitarwata Formation records a critical interval of terrestrial sedimentation that predates the Siwalik deposits on the Potwar Plateau of north-central Pakistan. This Oligocene-early Miocene time interval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lacking in the entire Indo-Pakistan region. The Chitarwata Formation is widely exposed in the Sulaiman Range, but has never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e Sulaiman Lobe, where the famous fossiliferous strata called ‘Bugti Bone Beds’ have been known for over a century and half. The Chitarwata Formation represents coastal-delta at the base, and plain and fluvial environments at the top. Lithofacies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Chitarwata Formation in the Bugti area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show a clearly distinct lithologic pattern, different from that reported from the Zinda Pir area. The Chitarwata Formation also record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ainage systems in the area during the late Paleogene and early Neogene. This transition from the west-flowing paleo-Indus fluvial syst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estral Indus drainage system may explain the numerous hiatuses that characterize the Chitarwata Formation. The abundance of fossil mammals from the Chitarwata and overlying Vihowa formation in the Bugti Hills provides critical biochronologic information that sheds new light on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with the Zinda Pir area and for the entire Sulaiman Range.  相似文献   

20.
湘中长安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扬子板块是国际上新元古代冰期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冰期地层出露广泛,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对扬子地块东南缘湘中大乘山地区长安组二段底部的凝灰质板岩中所获得的碎屑锆石的U-Pb LA-ICP-MS同位素年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安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831 ~ 720 Ma,少数为新元古早期1005 ~ 842Ma,含有少量古元古—中元古的2500 ~ 1933 Ma的锆石.长安组较年轻的两组锆石加权年龄为769 Ma(2σ,n=9,MSWD=11.3)和828 Ma(2σ,n=16,MSWD=7.9),最小年龄720.2±12 Ma(206Pb/238U表面年龄).长安组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表明,该地层最早形成时代<770 Ma,那么长安冰期的启动年龄应不大于770 Ma.组成碎屑锆石年龄谱中最大碎屑锆石群体的年龄组构750~830Ma为华南在新元古代时期的生长和再造时代,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古元古代2500 ~ 1933 Ma年龄信息在长安组碎屑锆石的出现,则暗示了湘中大乘山地区或扬子东南缘的一次地壳再造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