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地质》2010,(5):48-48
4月28日,玉树灾区地灾预警监测网全面建成,将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地灾防治信息。  相似文献   

2.
《浙江地质》2008,(1):20-20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发布并实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灾防治工作的规划。《规划》要求,全面完成山区丘陵区地灾调查,开展平原区地灾调查,掌握我国地灾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在地灾重点防治区的县(市)建立相对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建立专业监测网;地灾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推进到市、县;分散的受地灾严重威胁的居民逐步得到搬迁;人口密集区、大中城市、风景名胜区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灾隐患点逐步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量潮灾史料,分析了中国近海潮灾的特点和形成规律,论证了我国潮灾的严重性,指出了潮灾多发区和重灾区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简述了我国对台风潮灾的预报和防灾对策近况。提出了减灾对策的研究方向:潮灾的成因和规律预测的研究;近岸建筑物抗灾能力的数值仿真试验;编制长远和当前沿海国土防灾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4.
《浙江地质》2008,(6):32-32
6月1日-2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带队赴川送服务上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商国土资源支持灾后重建政策。徐绍史强调,国土资源部将举全部之力支持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要继续支持开展地灾应急排查,恢复矿业生产,做好灾后重建土地规划和地灾防治规划修编。要确保灾后重建用地,启动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特殊供地政策,  相似文献   

5.
苍梧县地处西江、桂江等江河西岸,地质构造复杂,是地质灾害易发地区。2009年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5年来云南省开展县域地灾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项工作在本省地灾防治工作中至少发挥了6个方面的作用:(1)显著减少了群死群伤灾害的发生;(2)深入宣传普及了防灾知识;(3)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提供了环境地质依据;(4)为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5)为科学管理地灾防治工作创造了条件;(6)有利于强化地灾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同时也指出,目前县域地灾调查工作的进度尚与地灾防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各级政府应切实重视、想方设法、积极推进县域地灾调查工作。作者就如何推进云南省县域地灾调查工作及进一步发挥县域地灾调查成果的作用,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涛 《陕西地质》2012,30(2):102-104
地灾危险性评估备案是地灾危险性评估质量把关的最后一道关口。严格审查和做好备案前提条件、评审专家组成、专家现场勘察、评估报告的评审和评估报告的备案,才能确保地灾危险性评估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矿井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认识成灾机理与相关要素,准确辨识地质灾源体并评价其致灾危险度,是煤矿防灾减灾保障安全开采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分析矿井地质灾害典型案例,认为矿井地质灾源体是在煤矿采掘过程中具有发生矿井地质灾害潜在危险的地质体,包括煤层及其围岩以及存在其中的地下水与瓦斯等,具有地源性、隐蔽性、触发性、可控性等主要特征;矿井地质灾源体是矿井地质灾害的内因,煤矿采掘活动是触发矿井地质灾害的外因,地质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可能提高或降低矿井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并提出了辩识地质灾源体和评价其致灾危险度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刚 《河南地质》2014,(1):50-50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部,地灾隐患点达209处,是典型的地灾多发区和易发区。近年来,该县狠抓群测群防和自防自治建设,建立完善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网络体系,隐患监测点成功避让率达100%,连续12年实现地灾“零伤亡”。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安徽地质》2023,(4):340-343
本文基于六安市裕安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成果,对裕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查清其地灾的地域分布特征,对斜坡类型、斜坡坡度、斜坡坡高、斜坡坡向与地灾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裕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成因,为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广西地质》2013,(9):64-64
2013年以来,吉林省通化市国土资源局将地灾防治列入全年工作重中之重,汛期到来之际,各项措施有条不紊地开展,地灾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从地质灾害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突发性地灾的预报方法和类型,提出了地灾风险评估的内容和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地质灾害的减灾系统,和防治工作的方针及具体的地灾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华 《河南地质》2010,(9):38-39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泥石流、滑坡、塌陷等地灾,威胁到群众安全。地壳缘何如此“脆弱”?记者近日就此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认为,地表破坏和地质活跃期的到来是今年以来地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专家建议应从多渠道入手防治地灾。  相似文献   

14.
滕艳  段金平 《城市地质》2012,7(3):52-52
8月22日,为期3天的北京市地灾防治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研修班旨在探讨地灾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方案,提高北京地区各地质部门在地灾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等方面水平;增强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首都安全和世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河南地质》2011,(8):47-47
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灾防治“五到位”建设,地灾防治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的孕育与发生给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其致灾因子复杂多样,空间差异显著.因而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属于空间型的评判问题,可以采用空间分析的最新技术手段--GIS进行评价研究.笔者以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哈密市双井子26号铁矿为研究区,通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6大灾种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危险性分析,利用GIS的计算与空间分析功能,将研究区各潜在灾种因子叠加分析,最终编制出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区图.该图描述了在现有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下的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研究成果为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进行科学地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崩塌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的终端前置模式及其应用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模式都是“前端”采集地灾异常信息,再通过网络将数据发回后台的“终端”进行分析处理。联系系统“前端”与“终端”的网络系统出现问题时,其功能和作用必将受到影响。将系统终端前置并创建不完全依赖通讯网络的新工作模式,是提高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功效的有效途径。四川省荣县“9·1”中型地质灾害中,因前置终端对地灾判断准确可靠、预警及时有效,使崩塌危害区域内的180多人成功避险,堪称崩塌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终端“前置”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8.
《浙江地质》2008,(6):35-35
6月7日,北京赴甘肃省舟曲县地灾调查队提前两天完成野外地质调查任务,现已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汇总阶段。本次野外调查共走访了全县22个乡,深入48个村,对震后发生险情报险的57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查,其中滑坡41处、泥石流4处、崩塌6处。舟曲县地形地貌复杂,地灾频繁程度居中国三大地灾高发区之首。由于山高路险,海拔最高达4000多米,很多区域汽车根本上不去,只能靠队员步行和攀登。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人为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州市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近10年来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塌陷类型分为岩溶塌陷和工程地面塌陷两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的花都区、白云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地面塌陷孕灾环境复杂、致灾因子多样,承灾体脆弱,灾害后果严重,人为因素是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岩溶塌陷主要是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或矿山疏干排水、地下采空、暴雨触发所致;工程塌陷主要是人类工程行为所致,其主要致灾因子包括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人工加载、人工振动、人工开挖桩基、地表渗水、地铁等地下工程盾构掘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