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民宿实践与乡村发展有着显著的交互关系,已成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以空间表征和非表征为视角,借助Rost CM6语义分析软件进行网络文本数据处理,深入探讨民宿对乡村空间的地方再生产问题。以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为典型案例,基于民宿改造引发的新旧空间转变分析,研究地方空间的创新发展。结果发现:(1)民宿实践对地方具有重要的表征与非表征建构作用,且经由景观功能的差异化塑造和具身体验实践路径实现对地方空间的表征与非表征,塑造了新的地方空间形象;(2)民宿空间表征与非表征过程中实现了对地方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再生产,实现了地方空间的创新发展;(3)媒介宣传与地方的互动构建过程通过协商得以固化。  相似文献   

2.
自然的社会建构:西方人文地理学对自然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2017,37(11):1609-1616
自然的社会建构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对自然的再思考,渐成为理解自然与社会互动的重要理论框架,并逐步成为推动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范式。通过梳理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理论源起并对西方涉及自然的社会建构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发现,自然的社会建构并非单纯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自然的知识生产或价值与意义,还应该关注自然被生产与形构的商品化过程。现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政治与自然、商品化与自然、社会情感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与自然四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广州鳄鱼公园野生动物旅游中的生命权力运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铎  高权  朱竑 《地理学报》2017,72(10):1872-1885
自然的社会建构是近年来欧美地理学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思潮之一。本文从自然的社会建构视角出发,以福柯“生命权力”的概念为理论工具,通过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化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人与动物互动过程及其权力关系的运作,并展示在此过程中景区、野生动物、政府和NGO等组建的行动者网络。研究发现:① 通过标准化、高科技的管治与保育措施,景区中动物种群的性别、健康与数量等方面得以最大程度的调控,并由此形成了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生命政治”运作模式;② 景区已经能够熟练地规训野生动物参与各项旅游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操控游客想要亲近并征服野生动物的双重渴望;③ 不同行动者在协商与制衡中组建的行动者网络,实质上为人对野生动物生命权力的施展提供了合法性与道德性的框架,使其更加紧密地嵌入到社会文化情境之中。研究丰富了野生动物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为人文地理学分析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广州河涌的自然社会构建与城市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赵美婷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2):353-365
基于网络文本、访谈和照片评定等数据,本文采用NVivo分析方法对广州河涌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了城市自然的社会建构与城市记忆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自然资源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并通过人的实践与社会系统彼此渗透、共同演化。具体来讲,以广州河涌为例,本文指出河涌的社会建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职能和物质形态的演变,反映了物质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城市居民与河涌的互动是文化生产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河涌是地方文化的物质承载者,也是维系地方感的重要物质载体;最后,河涌是城市居民产生记忆及其身体实践的重要物质场域,通过此类物理的沉淀,城市记忆才得以传承和保存下去。研究立足于物质地理学视角,强调了自然资源的社会建构过程,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及过程,进而反思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处理方式,从实证角度回应了文化地理学从“唯物主义”到“文化表征”再回到“重返物质主义”这个轮回对“物质”和“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审视。从现实意义来讲,本文讨论了城市居民与城市自然之间的互动,为营造健康城市以及为城市再生产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流动人口塑造了俄语语言景观,吸引了俄语区国家移民流动至三亚。论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在流动性框架下分析三亚俄语区移民与城市空间的联结。在新型流动性范式下,借助流动/停泊辩证观分析移民空间实践与身份建构,以理解俄语区移民的流动性特征,从日常流动实践中揭示移民空间集聚形成的停泊点结构与意义。研究发现,群体身份可通过社会网络和组织来营造与认同。俄语区移民居所与社会身份具有流动性及不稳定特征,但空间性建构的基础设施作为其日常流动的停泊点赋予特殊地方性意义。停泊点以空间地方性建构引导群体的日常生活流动,开启社会网络的重建。在此过程中,群体对地方性的塑造与体验,通过语言文化产生了群体身份的营造与认同,以及他者对群体的社会建构,形成俄语国家的社交网络。移民在停泊空间的日常流动空间实践与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移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地互动下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丰富了移民流动性的研究案例,拓展了在华跨国移民群体研究对象与其在旅游城市日常生活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耿  王念  产斯友 《地理科学》2020,40(4):518-527
乡村建筑典型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与乡村的身份和地方认同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建筑营造的过程中,往往交织着以精英为代表的权力意志、先锋理念与以草根为代表的自发、匿名行为。深受地域主义、现代-后现代主义、批判地域主义影响的建筑领域,对乡村认同的建构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梳理和实证这一脉络,对乡村文化地理有着积极的研究意义。研究认为,地域主义盛行时期,乡村建筑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政治与主流文化的建构仍存在,建筑营造回应为民族性的认同;现代-后现代主义混杂影响时期,村民与城市进入乡村的居民,以追求现代性和个性拼贴的方式建构碎片化的认同;批判地域主义时期,建筑师与村民则以精英设计、公众参与的方式,在建筑营造和协商中重构彼此认可的乡村新认同。  相似文献   

7.
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及成因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松  李燕林  李如友 《地理学报》2015,70(9):1434-1448
作为民族地区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核心内容,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存在密切的空间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定量研究两者的空间关系,是揭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成因机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数量空间关系、质量空间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3个方面,提出普适性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并以两类资源优势突出的桂西地区为典型区域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R值为0.478,其显著性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数量空间关联密切;耦合协调度CI值越高表明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空间关系越密切,桂西地区平均CI值为0.95,达到优质协调等级,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高的质量空间关联;耦合型资源评价值D越高表明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耦合关系越密切,桂西地区平均D值为1.04,靖西、平果、南丹、宜州等12县(市、区)D值较高,田林、田东、右江等部分县(市、区)D值较低,表明两者之间空间耦合关系总体密切但分布不均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密切空间关系的成因机理,为始终同步进行并贯穿于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各个方面的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所阐释,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构成影响和制约民族文化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地学基因”,而民族文化资源则是体现各民族对地质遗迹及其自然环境的选择与适应能力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8.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伦理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2):161-168
全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严重挑战。当前要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意识,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及其内在价值为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在形成和社会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伦理的研究、教育和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要重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民和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接触自然让整个世界都变得亲近,自然可以对个体健康、福祉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该领域的成果,更未能建立整合性分析框架。以2000—2021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收录的有关自然接触、联结及其益处的文献为样本,旨在揭示该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管窥可能的知识缺口,指引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建立“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研究的概念体系、逻辑链条和分析框架。结果发现:(1)已有研究总体经历了初期探索、稳步增长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主要聚焦人类的自然接触、自然接触的可持续益处、人与自然的联结关系及三者的相互作用等4个方面的关键议题;(2)未来研究应基于“自然接触-自然联结-自然益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框架,重点识别自然接触的性质差异,厘清自然联结的应用规则,观照自然益处的价值转向,审慎外生情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蔡晓梅  朱竑 《地理研究》2019,38(7):1557-1565
随着西方学界“日常生活”的兴起与转向,“回归生活世界”与生活本体论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催生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转变,由静止的、同质的人地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异质的人地互动关系,“人”与“地”被赋予日常生活的内涵与外延,“闲暇处才是生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地理学需要回答日常生活地理以及休闲具有哪些地理特征,不同主体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及休闲展演人与地、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动态关系,从而建构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活实践与地方意义等问题。本专栏主要探讨日常生活及休闲中所展演的主体能动性、空间异质性以及人地互动的复杂性,涉及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闲与主观幸福感、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以及休闲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地方情感与定居意愿等内容,以期尝试用中国本土的实证来回应西方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研究。期待未来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关注边缘群体的日常生活及其休闲,能够弥补城乡休闲中“乡”尺度的不足,能够全面系统地阐述日常生活与休闲在时间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专栏旨在推动中国情境的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理论建构,在实践上以期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具体践行贡献地理智慧。  相似文献   

11.
There has been an obvious diurnal asymmetrical warming effect as a result of the overall climate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caused by the diurnal asymmetrical warming effect on future food security prediction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study used winter highland barley (var. Dongqing No. 1) for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the FATI (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field open heating system to carry out a simulated diurnal asymmetrical warming experiment (AW: All-day warming, DW: Daytime warming, NW: Nighttime warming, CK: Control) for two growing seasons (2018-2019 and 2019-2020) at the Lhasa Agro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Tibetan winter highland barley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ll the AW, DW and NW treatment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henological period of winter highland barley,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henological phase and shortening of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was AW>NW>DW, and all the AW, DW and NW treatments shortened the interval from sowing to heading of winter highland barley and increased the interval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The effect on the phenological phase was the most obvious for AW and reach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evel (P<0.05). During the generative growth phase, the biomass above-ground and plant height of winter highland barley ha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under the different warming conditions. In the late growth period, the biomass above-ground and plant height of the NW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reatments. In addition, the warming caused a decrease in the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proportions of leaves and stems at the mature stage, and an increase in the distribution ratios of roots and spikes; and the AW, NW and DW treatments increased grain yields by 16.4%, 24.6% and 9.5%, respectively, on average in the two years. The increasing effect on grain yields of the NW treatment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in 2019-2020 (t=-2.541, P=0.026). In terms of yield composition, the effective spike number and 1000-grain weight tended to increase. Th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tended to increase, except for the AW treatment, while panicle length and seed setting rate tended to decrease, except for the NW treatment.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imulated diurnal asymmetrical warming treatments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inter highland barley were variabl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2.
Participatory ecological monitoring brings together conservationists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to collect data about changes in nature.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e “social nature” of such monitoring, considering not only its impacts for nature, but also society, and importantly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interact. Drawing on the field of nature–society studies we present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explore case studies from the community forests of Nepal. We document the importance of multiple knowledges of nature, including what is referred to as “local monitoring”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cientific procedures promoted in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as a situated and embodied practice, such that it may (re)produce social inequalities; and the place of monitoring within the wider socioecological regime, with regard to possibl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for both nature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thus expand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is increasingly popular approach to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市猎德复建房社区为案例,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剖析改造后村民市民化进程问题;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质性分析方法,从经济融合、社会文化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4个维度探讨村民的市民化水平。结果表明,由于村社共同体这一特定场域的延续,村民经济资本转化不畅,村民的社会、文化和象征性资本相对匮乏以及村民既有惯习的固化和自我改变动力的缺失,尽管村民在改造后经济状况、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村民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在经济融合层面就业难题尚未解决,在社会文化适应层面老一辈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固化,在结构融合层面社会网络拓展受阻,在身份认同层面对市民角色的认识不足。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应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力推进村社共同体转型,并将城中村村民市民化视作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切实提升村民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促进村民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4.
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的社区合作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考察发现,社区共管实施中有社区内部合作、社区间合作以及社区与外部组织间合作3种方式。这3种合作方式的存在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是社会发展和社区居民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外在表现上看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基础,共同发展,但是又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社区内部合作和社区间合作的忽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充分发挥3种合作的积极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的合理利益诉求,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自然保护区内各方的利益共赢。  相似文献   

16.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铎  蔡慕言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地理科学》2019,39(3):450-458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Highland barley is an important staple food in the Tibet,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is experiencing obvious climatic warming.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warming effects on highland barley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warming. This limits our ability to predict how highland barley will change as the climate changes in the future. An experiment of field warming at two magnitudes was performed in a highland barley system of the Tibet beginning in late May, 2014. Infrared heaters were used to increase soil temperature. At the end of the warming experiment (September 14, 2014),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plant height, basal diameter, shoot length and leaf number), biomass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total biomass, root biomass, stem biomass, leaf biomass and spike biomass),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arameters (carbon concentratio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he ratio of carbon to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root, stem, leaf and spike) were sampled. The low- and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temperature by 1.52 and 1.98 °C, respectively. Average soil moistur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0.03 m3 m-3 under the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while soil moisture under the low-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low- and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biomass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arameters.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biomass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arameters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se of highland barley growth, total and component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o warming did not linearly change with warming magnitude in the Tibet.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指出中国对该论题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3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4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6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7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和谐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 ;5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 ;6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总之 ,创建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是 2 1世纪诸多相关学科共同研究的主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