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从悲观、中观和乐观三种情景预测了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根据各地疫情严重程度分别用不同情景利用历史数据预测了各省2020年经济数据,随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悲观情景下,中国经济在2020年仍能实现1.90%的增长,完全有能力实现"六稳""六保"任务,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中观和乐观情景下,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2.20%和3.74%;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放缓,地区内部的不平衡加剧,而地区之间的差距变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疫后恢复为契机,充分挖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实现区域增长接力,稳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包括人们的心理和生活、经济增长与就业、国家治理及世界治理等。这些影响使很多学者、评论家、大众、企业家乃至政府官员产生了非常悲观的情绪,舆论中不乏经济全球化将终结、全球供应链将大规模调整、世界治理格局将彻底改变等言论。本文通过建立“全球化的三角结构”剖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并结合疫情对世界的主要影响,试图揭示后疫情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走势。我们认为,资本的“空间出路”、技术的“时空压缩”和国家的开放程度是驱动经济全球化的三个基本力量,这三者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影响着全球化进程。从动力机制看,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终点且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它不会倒退,而是波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被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脱钩的代价极其昂贵,没有国家会选择完全脱钩。所谓的逆全球化现象,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格局变化及各国应对策略调整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并不能影响全球化的资本和技术驱动力,但是可能影响国家的开放程度。如果疫情持续时间不是很长,经济全球化将很快会回归原有的发展轨迹,继续进行调整。各国也将继续围绕经济全球化进行斗争、妥协、再斗争,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经济全球化可能因为应对疫情而踩下急刹车,甚至暂退半步,但很快将继续前行,向着“包容性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游客旅游意愿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与交叉分析法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后游客的出游意愿与行为,判断疫情后旅游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疫情后1~2个月之内,省内周边游将迎来小范围旅游高峰,3~4个月之内,到省外其他城市或旅游景区出游将成为主要旅游需求。华东地区内自然风光类与休闲度假类旅游景区,成为疫情结束后旅游热点区域。同时,疫情的发展也促使传统跟团游向自驾游出行方式的急速转变,游客在选择出行时对安全卫生与接触人员密集程度等问题存在更多顾虑。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东省各地市卫健委官网披露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详细信息,对新冠病例在广东省的时空扩散特征以及各地级市疫情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确诊病例具有中年人最多、青年人其次、老年人第三的年龄结构特点,与全国统计特征较为相似。2)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比率为0.198,表明其防疫措施卓有成效,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扩散。3)广东省的疫情扩散格局和综合风险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三四线中型城市的扩散风险较高但综合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发达城市的扩散风险较低但综合风险最高,粤东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较为安全。文章建议可积极宣传广东抗疫防疫成果,适度缓解民众焦虑,但仍需重点防范因返工返学带来的二次冲击。在防疫的中后期,应根据各地市的疫情风险等级,在省内科学划分风险防控区域,实施分级管控,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避免过度防疫对社会民生造成的负面冲击,并需特别关注原本经济韧性较为脆弱的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5.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3)
采用各省份卫健委每日通报疫情数据,结合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城市群视角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6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内地的时空扩散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可划分为4个阶段,空间上呈现出圈层结构特征;具有显著正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格局相对稳定。(2)城市群内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场所,但变异系数在快速下降。累计确诊病例与城市群发育度具有正相关性。城市群内累计确诊病例的空间分布模式划分为弱中心城市群、弱单中心城市群、强单中心城市群、强多中心城市群4种类型。(3)城市群内累计确诊病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人口规模、交通联系强度、对外经济贸易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医生数对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正确看待疫情之下旅游业的"危"与"机"及疫后修复,为稳定旅游行业信心、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有序复工、推动河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依据,基于PSR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疫情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疫情带来"流断"压力,消费市场急剧萎缩,旅游产业链暂时停摆,旅游企业损失较重,面临严峻考验;旅游业界积极响应,企业自救、行业互助、政府兜底成为应对疫情的破局之道;疫情压力作用于旅游消费和供给状态,在自组织与他组织耦合作用下实现系统响应优化;"后新冠"时期,旅游发展将回归健康本质,人们出游逐步慢热,旅游业恢复将是一个艰难复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2019年与2020年全球86个国家的产品贸易数据,对疫情后全球商品贸易格局进行刻画,并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变化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论如下:1)尽管疫情前后世界贸易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程度得到显著提升。2)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产品贸易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重工业产品贸易数量和比重明显下降,而宝石和贵金属商品贸易量和比重却大幅增加。3)疫情爆发后,西班牙、澳大利亚、中国以及瑞士分别在运输设备、采石和采矿、电气和机械商品以及宝石和贵金属商品上展示出了显性比较优势。4)全球贸易变化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工业化水平对于维持国家贸易量以及维护国际贸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国际贸易依赖程度的增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国的贸易韧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全球贸易格局的评估,以及国家贸易产业配置合理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码政策的空间扩散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范围造成了灾难性后果。自2020年2月,中国各地政府出于防控疫情蔓延和促进复工复产的目的,相继出台健康码政策,迄今已成为中国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和经验。本文通过对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健康码政策扩散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事件史分析,探究该项首创于地方政府的应急政策迅速扩散至全国范围的时空过程及其机制。研究发现:① 数字化水平和经济实力优越的城市采取健康码政策的反应速度更快。② 邻近城市政府间的“学习”和“竞争”行为会提高健康码政策扩散速度,而省级政府的垂直指导压力所发挥的作用不显著。③ 政策企业家是加快健康码政策扩散的有力推手。④ 各市疫情状况以及与疫情热点地区的地理距离会对健康码政策扩散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健康码政策的扩散动因,为理解公共危机情境下应急政策的制定和扩散机制提供经验总结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中的学术响应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等对区域人类活动有着深刻影响。作为以空间分析和人地关系为主要方法和对象的地理学,在疫情早期防控中的角色贡献以及未来趋势是迫切需要总结和讨论的重要议题。基于2020年1月20日~2月28日的文本数据,着重总结地理学者以及地理学视角下关于疫情的相关研究,地理学在疫情传播与扩散、区域规划与应急、数据与决策支撑等疫情早期防控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总结归纳了手机信令、百度迁徙数据等移动定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语义识别等新一代技术方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反思提出未来应该在学科理论和防控措施方面,进一步优化风险预测模型、强化应急规划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及多学科数据交叉集成共享,从而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管理与空间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以来,全球国际移民流动按下暂停键。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部分城市内部聚集着因疫情难以回国的国际移民,这对于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出了巨大挑战。通过结合运用地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在福柯的权力与异端辩证关系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管治-响应”的逻辑思路进行重组,并采用该分析框架,以广西阳朔为例,讨论后疫情时代国际移民管治与个体生存策略。通过结合参与式观察法与网络民族志法,结果发现:首先,为避免疫情防控中政治尺度跃迁引发的国际舆论事件,地方政府在国际移民群体中寻找权力代理人,并与之形成权力联盟,对移民个体进行管治,包括“规训/照料”“医治/隔离”“监控/放任。这种转换将原本权力关系中的地方政府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权力代理人与移民个体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规避了尺度跃迁问题。其次,移民个体结合自身的社会资本,采用特有的响应策略,包括“权力代理人”“顺从/搭便车”“治疗/自我管治”“不合作/破坏”。这些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解,为地方政府的移民管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格局演化及其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在肆虐全球。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全球大流行时期保持医药卫生健康领域正常流通的特需药品贸易是抗击疫情的关键。然而,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出口管制已经使得以往的全球药品贸易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大流行期间被刻画的更加清晰。本文通过梳理2000—2018年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各国(地区)在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变动,特别是揭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在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研究发现:① 产业结构上,以疫苗产品为主的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体系正向以疫苗、含抗生素药品为主演化。两类药品出口都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则主要出口抗生素。② 拓扑结构上,全球抗病毒药品贸易网络是一典型的“核心-边缘”式的小世界网络。网络核心由美国逐步转向西欧国家。网络社团逐步聚拢,中国逐步脱离美国社团,向以德国、比利时为代表的西欧社团靠拢,并且在网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③ 空间结构上,全球抗病毒药品进出口贸易格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欧洲主导、美国衰落、亚洲兴起的发展态势。④ 在抗病毒药品贸易上,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加深,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较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仿真模拟的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供需系统决策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及城镇生态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传统发展型、发展经济型、节水型、协调型等四种不同方案条件下,2012-2030 年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供需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资源供需系统仿真方案与决策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紧张;② 在协调型模式下,到2030 年长株潭城市群总需水量达到105.1×108 m3,水资源供给能力尚有5.4×108 m3富余,模拟期内水资源供给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且能够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是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对较优方案;③ 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还需加快水利建设、完善用水管理、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节水意识、加大循环利用和环境整治,提高用水效率和水资源保障水平。研究结论可为促进长株潭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依据,同时本文可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协调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方案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大数据文本挖掘和分析工具,对比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和非武汉地区居民所发布的微文,探究了武汉樱花在不同居民群体间情感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本地居民樱花微文的关注点多而分散,非本地居民的关注点少而集中;2)武汉樱花对不同地区居民情感的影响与疫情发展状况紧密相关;3)武汉樱花在疫情期间对武汉居民具有情感支持效应,对非武汉地区居民具有情感凝聚效应;4)疫情改变人的情感和景观解读背景,并赋予景观新的意义,新的景观意义反作用于居民,构成情感闭合回路。最后提出建议,抗疫恢复工作应多关注居民心理层面的缺失,从居民与城市、景观的情感关系入手,向武汉居民传达城市美好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之一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本文引导学生关注2020年春运期间“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归纳我国新冠肺炎疫区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我国新冠肺炎传播的地理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通过实地调查、例举扬州一村组防疫现状,引导学生践行地理实践力;通过提出地理视角的防疫减灾对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以期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影响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边境口岸地区是传染病境外输入防控中的薄弱区域。然而,目前关于边境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防控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指标体系构建或定性分析的层面。现有研究中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分析边境口岸传染病的时空演化,对传染病风险的定量测度与情景模拟有待加强,对中国边境口岸的疫情防控工作缺乏精准指导。本文构建了一般意义上的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指数(ERI),评估了一般年份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地区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并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对中国陆地边境口岸不同管控措施情境进行风险分析,识别了疫情境外输入的高风险口岸。结果表明:①一般年份中约1/5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风险较高,包括瑞丽、二连浩特、满洲里、东兴等,其中中缅边境地区最为集中。②2020年中国边境口岸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呈现空间极化特征,集中发生在满洲里、绥芬河、瑞丽三个口岸地区。③中俄、中哈边境口岸地区是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较高风险区域,霍尔果斯、满洲里、阿拉山口、绥芬河、珲春5个口岸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较高风险。增强边境口岸管控措施对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风险效果显著,后疫情时代需积极转变边境对外贸易方式,协调边境发展与疫情管控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的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评估方法,不仅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提供决策参考,更为今后各类传染病境外输入的定量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与风险扩散。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和各省市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2020年1月1日至3月5日136个城市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武汉市人口流出的空间关系及其对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启示。研究表明:1)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了疫情发生与隐性扩散、快速扩散与暴发、扩散遏制和扩散衰减4个阶段。2)研究时间段武汉市人口主要流向湖北省境内以及周边省市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具有地理邻近性和倾向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特征。受地理距离、时间成本、社会经济联系、境外输入等因素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一些重点出入境口岸城市的新冠疫情扩散风险较大。3)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与人口流出之间具有较强的正向等级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分为8种调控类型,近90%的城市具有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或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特征。其中,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湖北省境内以及中国重点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其防控压力来自人口流入多、确诊病例数高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而人口流入少、确诊病例数低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其防控的难点在于提高防控对策的精准性。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全球疫情形势反弹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重,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疫情防控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常态。建议针对8种调控类型,从人口流动、交通和资源等引导与管控方面分类提出精细化的疫情防控策略,提升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基于旅游者数字足迹研究选取地理分布特征、节点特征和网络特征分析了疫情前后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变化。结果显示:(1)疫情改变了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推动湖南省全域旅游发展,疫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湘西板块与其他旅游板块的旅游资源差异、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2)疫情引发了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网络中部分节点的角色变化,后疫情时代,少数核心节点掌握大部分流量的情况有所缓解,具备良好自然风光的周边低密度生态旅游地更受疫后旅游者青睐;(3)疫情影响了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组成,生态旅游地之间的分离程度增加,旅游者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拉动湖南省生态旅游流朝着多节点、多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探究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特征有助于发现旅游新线路,识别旅游市场新需求。基于网络游记,从新冠疫情对旅游流的影响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冠疫情前后宁夏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后新的旅游节点与线路促使宁夏旅游流网络节点分布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新冠疫情增加了旅游者从边缘区旅游节点到其他边缘区旅游节点的可能性,改变了边缘区内旅游流网络节点的聚集和扩散效应;新冠疫情使宗教场所及演艺类核心旅游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巨大改变,甚至在整个旅游流网络结构中消失,但绝大部分核心旅游节点在新冠疫情前后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滠水河流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出发,根据滠水河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构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参数包括人口、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等。通过模型正负反馈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与制约关系,进行子系统划分,并确定人口平均增长率、服务业废水率、工业废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率为敏感性因素,以敏感因素为核心,设计3种不同情景,得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情景为最优方案。通过对不同发展情景的分析与比较,提出滠水河流域有必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该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运输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恶劣天气等均易对航空网络的连通性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从全球航空网络视角探讨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中国境外通航城市、国际航班、国际航线数量均大幅缩减,航空网络连通效率显著降低,但其空间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亚和东南亚仍是中国对外主要联系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航线停飞对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大洋洲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而航班缩减对中国与东亚、中亚和东南亚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在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枢纽城市,且其聚集度在疫情期间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