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过CT平扫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腮腺原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在这些CT平扫图像上对病灶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获得18个纹理参数。使用非参数检验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纹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ROC曲线,以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由CT平扫的图像生成的18个不同的纹理参数中,共有10种纹理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位数强度、平均值、体素值和、均方根误差、离均差诊断效能较高,AUC均大于0.8。结论: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可以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CT平扫与动脉期图像纹理分析在鉴别膀胱乳头状瘤和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经病理证实的64例膀胱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2例,恶性病变32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选择其平扫与动脉期图像来进行研究。使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对扫描图像上的膀胱病变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再用费希尔参数(Fisher)法、最小分类误差与最小平均相关系数法(POE+ACC)及相关信息测度法(MI)分别筛选出鉴别膀胱良恶性病灶的10个最佳纹理参数,使用Mazda的B11工具的主成分分析法(PCA)、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法(NDA)对选取的最佳纹理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出其鉴别膀胱良恶性肿瘤的最小误判率(R),对最小误判率所对应的最佳纹理参数进行ROC检验,筛选出最有辅助鉴别意义的可量化参数来对膀胱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基于CT平扫时以MI+NDA组合的误判率最低(1.56%),所筛选的最佳纹理参数分别为WavEnHHs-1(高高频小波系数转换s-1)、Horz...  相似文献   

3.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胸部CT扫描能提高肺癌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早期或没有症状的肺癌大多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因此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传统CT诊断基于肺结节影像外部及密度特征,对于部分结节,尤其是磨玻璃密度结节的鉴别较困难。CT纹理特征分析基于内部灰度特点变化等多种特征的量化,为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预后判断及基因突变预测提供有用参考,从而弥补了传统CT量化评估不足的缺点。本文总结CT纹理特征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及其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1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过CT平扫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腮腺原发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在这些CT平扫图像上对病灶进行感兴趣区(ROI)的勾画,获得18个纹理参数。使用非参数检验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纹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ROC曲线,以评估有统计学差异的纹理参数的诊断效果。结果:由CT平扫的图像生成的18个不同的纹理参数中,共有10种纹理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中位数强度、平均值、体素值和、均方根误差、离均差诊断效能较高,AUC均大于0.8。结论:用CT平扫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可以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分析方法用于鉴别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基因病理学检查证实c-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的增强CT影像资料,其中9号外显子突变的有9例,11号外显子突变的有40例.采用Python Pyradiomics工具提取了 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T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征对肺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结核瘤21例、肺癌13例、炎性假瘤8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强化程度及强化形态。上述病例中肺结核瘤8例、肺癌13例、炎性假瘤4例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分析标本血管数目与分布。将病灶CT扫描强化程度及强化形态与病灶内血管数目和分布作对照分析。结果 环形强化征仅见于肺结核瘤,结核瘤中央干酪性坏死,周边纤维包膜下含有血管结构丰富的肉芽组织是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 环形强化征是肺结核瘤CT增强的形态特征,对结核瘤的论断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常规扫描方案比较,探讨能谱扫描方案在乳腺癌患者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乳腺癌行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的女性患者40例,其中行常规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能谱颈胸腹盆增强CT患者20例。比较两种扫描方案动脉期和延迟期辐射剂量;通过测量颈胸部淋巴结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评分,评价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和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动脉期和延迟时期的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的辐射剂量更低;颈部动脉期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动脉期腋窝淋巴结的SNR值、CNR值在常规和能谱扫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颈部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胸部腋窝淋巴结常规和能谱扫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能谱主观评分更高,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6。结论:能谱颈胸腹盆联合增强CT扫描方案的辐射剂量更低,扫描流程更简便,患者配合度更高,对于胸部腋窝淋巴结的显示更清晰,加之能谱扫描可以提供多参数的图像数据,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医院从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的21例经病理证实的PIL患者资料,分析其CT表型及特征表现。结果:21例P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例为滤泡性淋巴瘤,2例为NK/T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各1例;病变位于结肠7例,回肠5例,小肠系膜4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直肠1例,1例累及右半结肠和回盲部。CT检查显示,肠壁环周浸润型3例,肠壁增厚型3例,肿块型4例,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肠系膜多发结节型4例。CT增强多表现为均匀的轻中度强化;21例患者中,2例合并肠穿孔,2例合并肠梗阻。结论:PIL的特征CT表现包括肠管多节段受累、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明显增厚、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偏心性密度均匀的肠腔肿块以及肠系膜“夹心面包征”,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并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45例患者中,形态规则,多形性腺瘤24例(均为单发),基底细胞腺瘤6例(均为单发),腺淋巴瘤15例(单发5例,多发10例,双侧多发5例)。10例腺淋巴瘤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多形性腺瘤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基底细胞腺瘤表现为动脉期和静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稍减退;腺淋巴瘤表现为“快进快出”,可有血管贴边征;三者增强方式不同,其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CT特征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利于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容积穿梭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合形态学参数对腮腺良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拟诊腮腺肿瘤患者100例,术前均行容积穿梭CT灌注成像检查,术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将所得影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及pacs系统,观察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的形态学参数(位置、大小、密度、边界、颈部淋巴结、增强扫描强化幅值)及时间-密度曲线(TDC)类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腮腺良性肿瘤(多行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及肌上皮瘤)间的形态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时间-密度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征结合形态学参数对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为患者术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特征及其与咽旁间隙的神经鞘瘤的鉴别要点。方法:报道并分析了咽旁间隙内基底细胞腺瘤1例的少见CT表现。复习了自2010年以来国内关于CT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所有文献,其中有详尽数据和完整描述的,且每篇报道在10例以上的文献仅4篇,共计77例,83个病灶。本文对这些病灶的个数、大小、所处腮腺的部位、囊变及钙化进行了小计。结果:单发者占94.8%,位于腮腺浅叶者占86.7%,小于3 cm者占92.8%,囊变者占60.2.%,钙化者占2.4%;咽旁间隙内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浅面,咽旁间隙脂肪内移。结论:咽旁间隙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二腹肌后腹是鉴别咽旁间隙内基底细胞腺瘤和神经鞘瘤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动态增强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对病变部位的肠壁厚度、边界、形态、周围毗邻结构情况、密度及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绘制ROC曲线评价远处转移的预测因素。结果:病变质地平扫CT值为26-48HU,平均为(33.54±6.96)HU;动脉期CT值为33-87HU,平均为(62.72±19.35)HU;门静脉期CT值为56-100HU平均(71.18±12.54)HU;延迟期CT值为43-78HU,平均为(60.09±12.69)HU。病变强化特点以渐进式强化为主,于门静脉期达到峰值,延迟期下降不明显,形成一个平台;病变管壁厚度对预测类癌远处转移有一定价值(AUC=0.917,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粘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Version 1.1)进行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的肺腺癌患者,对治疗前CT基线平扫图像及治疗3个月时复查的CT平扫图像进行纹理分析,获得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相关的纹理参数,比较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差异,并且对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了亚组分析,对PFS≥1年及PFS <1年的两个亚组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评价为PR的肺腺癌患者,病灶经治疗后的平均灰度值、偏度和峰度、熵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标准差、角二阶矩和逆差矩高于治疗前(P <0.05),但治疗前后的对比度无统计学差异(P> 0.05)。对PFS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Δ逆差矩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纹理分析有助于评价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且能够预测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及机器学习算法在判断胃癌浆膜浸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宝石能谱CT双期GSI增强检查的胃癌患者24例,其中p T2 8例,p T3 4例,p T4 12例。12例患者(p T4)归为浆膜阳性组(组A);12例(T2和T3)归为浆膜阴性组(组B)。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如性别、年龄等)。此外,所有图像利用GE A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出两组病灶双期能谱信息,随后采用SVM-RFE算法对两组能谱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信息中,肿瘤长径和短径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SVM-RFE算法的准确率为87.5%-94.4%。SVM-RFE的输出结果为门脉期脂肪(钙)、门脉期尿酸(钙)、动脉期钙(碘)、门脉期水(钙)、门脉期碘(水)。结论:肿瘤大小和门脉期脂肪(钙)、门脉期尿酸(钙)、动脉期钙(碘)、门脉期水(钙)及门脉期碘(水)特征值可用于辅助判定胃癌是否浸润浆膜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