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索周围型小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评价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腺癌32例、鳞癌5例、小细胞癌3例..周围型小肺癌的MSCT主要征象为:深分叶30例、棘状突起25例、空泡征5例、胸膜凹陷征8例、以及血管集束征7例.结论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征象起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周围胆管扩张的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为ICC且CT扫描未见周围胆管扩张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22例均为腺癌,3例为混合型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以高、中分化癌多见(16/22);大体分型均为肿块型,具有肿块型ICC的CT及病理特征:不规则肿块(外缘浅分叶状)14例,类圆形8例;肿块内含有大量的纤维或者粘液成分(硬癌型15例,髓质型7例);钙化(3/22);包膜皱缩征(10/22);渐进性延迟强化(19/22),渐进性-快进快出混合型强化(3/22);与典型ICC不同表现:病灶周围无胆管扩张,未见卫星灶及淋巴结转移。结论: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ICC病理以高、中分化为主,侵袭扩散相对少见,具有肿块型ICC的影像特征,但无特征性周围胆管扩张,易误诊为不典型肝癌或感染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影像,探讨其相对特异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7例,位于左肾3例,CT平扫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或欠清楚。病变长径1.0~4.5cm,平均2.5cm。瘤体小时(冬3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三期呈渐进性轻度增强,特别是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与其他亚型。肾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其确诊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呈不典型表现的卵巢畸胎瘤50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0例中,均发生于单侧卵巢,右侧27例、左侧23例。大小范围为1.1~12.8am。形状呈类圆形4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45例、实性5例。根据肿瘤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囊肿型38例(偏低密度囊肿型12例,高密度囊肿型9例,厚壁囊肿型9例,薄壁囊肿型8例)、无壁全脂肪型3例、实性型5例和混合肿瘤型4例。结论:有些不典型畸胎瘤也具有一定的CT特点,熟悉其CT征象及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采用三维CT值定量分析Ⅰ期浸润性肺腺癌磨玻璃影及其与病理上附壁样生长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Ⅰ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168例,采用三维CT值定量分析软件及最大径线测量法计算Ⅰ期浸润性肺腺癌磨玻璃影成分比例,对浸润性腺癌的附壁样生长成分实施半定量评估,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三维CT值定量分析测量取得磨玻璃影成分比例为(0.21±0.18),根据最大径线法测量取得磨玻璃影成分比例为(0.44±0.36),病理切片半定量分析测量附壁成分比例为(0.29±0.24)。采用三维CT值定量及最大径线法分析测量所取得的磨玻璃影成分比例与附壁样生长成分比例均呈正相关(r=0.634和0.598,P=0.000)。最大径线法测得磨玻璃影成分比例与附壁样生长成分比例有3.8%在95%可信区间以外,三维CT值定量分析为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三维值定量分析Ⅰ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磨玻璃影成分与附壁样生长成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对辅助病理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相比于最大径线法更能够全面反映Ⅰ期浸润性肺腺癌肿瘤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神经分泌癌的MDCT表现特征。方法:对具有完整胸部MD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28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8例(64%),支气管管壁增厚伴肺内肿块或结节17例(94%),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83%),增强扫描可见肿块与肿大淋巴结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0例(36%),密度均匀,呈分叶状,强化明显,CT无特征性表现。结论: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主要征象以支气管管壁增厚伴肺门区肿块为主,多伴有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MRI表现及病理特征相关性,提高对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外科手术且病理证实的24例听神经瘤MRI表现,包括形态、截面大小、信号、弥散受限程度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结果:24例听神经瘤中囊实性病灶18例,14例与内听道关系密切,2例伴出血,14例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1例病灶实性部分呈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囊壁强化,囊内无强化,病理特点为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细胞共存;实性病灶4例,均与内听道关系密切,1例病灶内出血,2例伴周围脑组织水肿,2例轻度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均强化。病理特征:以丰富的Antoni A型细胞为主;2例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其中1例与内听道关系密切,1例伴有周围脑组织水肿,2例均无出血成分及弥散受限征象。病理特点:主要由Antoni B型细胞构成,囊壁成分为Antoni A型细胞。结论:听神经瘤MRI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特征,MRI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原发肺癌(MPLC)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分析其预后及生存相关因素,为其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确诊并至少具有3年随访数据的MPLC患者共9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检验。结果:93例患者中,同时性多原发肺癌86例(92.5%),异时性多原发肺癌7例(7.5%);男性47例(50.5%),女性46例(49.5%);发病年龄39~79岁,中位年龄58岁;有吸烟史33例(35.5%);肺气肿22例(23.7%);Ⅰ期患者62例(66.7%),Ⅱ期12例(12.9%),Ⅲ期15例(16.1%),Ⅳ期4例(4.3%)。93例患者中共有205个原发肿瘤病灶,以腺癌为主(94.2%),最大径0.4~8.3cm,中位数1.9cm。CT多表现为双原发肺癌(81.7%),48例(51.6%)为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GGN,30例(32.3%)为多发GGN;病灶有分叶148例(72.2%)、毛刺118例(57.6%),血管集束征115例(56.1%)、胸膜凹陷征125例(61.0%)。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4.6%,无病生存率为84.9%。吸烟史(P=0.016)、肿瘤最大径(P=0.036)、胸膜凹陷征(P=0.045)、支气管截断征(P=0.024)为影响MPLC患者无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LC以腺癌最常见,最大肿瘤病灶多具有原发性肺癌的典型CT表现;肺部实性结节/肿块伴单发或多发GGN、肺部多发GGN应首先考虑到MPLC的可能。MPLC的预后较好,吸烟史、肿瘤大小、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可使MPLC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多排螺旋CT的征象、诊断及漏误诊原因,以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诊断水平。方法:对29例由病理证实的早期中央型肺癌的CT资料分析MSCT的主要征象、诊断及漏误诊的因素。结果:CT诊断或拟诊中央型肺癌24例,肺炎1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1例,结核1例,漏诊2例,并分析出漏误诊病例的原因。早期中央型肺癌主要CT表现有:支气管腔内结节,支气管管壁的增厚、管腔的狭窄,支气管铸型阴影,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等。结论:早期中央型肺癌的MSCT检查、多维重建及熟悉CT主要征象对发现早期病变并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熟悉掌握支气管的CT解剖结构、良好的读片观察习惯、仔细重建有利于提高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定量评估肺亚实性结节(SSN)内非实性成分从基线到随访CT扫描之间的变化,以鉴别诊断有浸润表现的SSN,即微浸润性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有基线和复查CT,并有组织学结果的SSN。测量指标为SSN整体最大直径,非实性成分CT值均值、最大CT值、最小CT值和CT值标准差。以时间为因变量,用线性回归评估SSN测量值从基线到复查扫描的进展。采用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测量值年化改变对有浸润表现SSN的诊断能力。结果:71名患者(男32,女39)中纳入78个SSN,其中良性19个,原位腺癌10个,微浸润腺癌36个,浸润腺癌13个。所有SSN分类的直径均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浸润表现SSN的非实性成分CT值标准差与时间显著正相关(P=0.037)。良性和原位腺癌中,所有4个CT值指标与时间无相关性(P>0.05)。ROC分析提示CT值标准差年化改变可以明显诊断有浸润表现的SSN(P=0.014),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AUC分别为68.7%,77.8%和0.747。结论:在SSN的复查过程中,良性、原位腺癌、MIA和IAC的直径都有增加,评估CT值标准差的变化能够鉴别诊断有浸润表现的SSN(MIA和IA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核瘤(SPT)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确诊的 SPT患者的 CT 资料,所有患者均做了胸部 CT 平扫,其中15例加做增强扫描。结果:26个病灶中,左右肺各13个病灶,位于上肺尖后段及下肺背段共18个,其余部位 8个,病灶长径约3~54 mm,其中正确诊断为肺结核瘤7例,占27%,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5例,占58%,误诊为炎性假瘤3例,误诊为其他病变1例。结论:SPT 容易误诊为肺癌等病变,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确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用低剂量CT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筛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低剂量CT,降低X线照射量,减少对人体辐射的方法开展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的筛查,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肺癌长期以来发病隐蔽诊断难的状况。方法:对500例无胸部症状人群分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应用低剂量扫描参数,对病灶局部加用HR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进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结果:500例受检人群中筛查出大小结节35例,其中确诊肺癌6例、良性病变7例(错构瘤2例,结核球2例,炎性肿块3例),余22例为阴性结节。有87例为其他肺部疾病(肺气肿、肺大泡、炎症、陈旧性结核、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等)。378例为正常。6例肺癌分别做了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结论:低剂量CT是检测早期无症状肺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磨玻璃密度影(GGO)的高分辨率CT (HRCT)特点,探讨其解剖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影像资料,总结GGO的病灶特点。结果:发现GGO病灶共计255处,病灶分布特点:中央区4处(1.57%),外周区120处(47.06%),胸膜下区131处(51.37%)。病灶结构特点:铺路石征48处(18.82%),小血管增粗191处(74.90%)。病灶边缘特点:弓状凹陷征96处(37.65%),胸膜牵拉征75处(29.41%)。结论:外周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HRCT表现,铺路石征、弓状凹陷征、胸膜牵拉征是病灶机化、纤维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原位腺癌(AIS)的高分辨率CT (HR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患者共48个AIS的HRCT表现,分析其部位、病灶数量、大小、密度、边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含气征、胸膜牵拉凹陷征及与邻近胸膜的距离。结果:45例中,共48个病灶。14个位于左上肺,16个位于右上肺,7个位于左下肺,4个位于右中肺,7个位于右下肺;32例为单发AIS,3例并发2个AIS,10例伴发AAH和(或) MIA;病灶长径4~19.2 mm,其中41个长径 ≤ 10 mm;病灶均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平均CT值为(-611±82.76) HU。结节边缘清晰39个,分叶征5个,毛刺征3个,空泡征10个,细支气管含气征3个,胸膜牵拉凹陷征8个。30个病灶距离邻近胸膜 ≤ 10 mm,占62.5%。结论:AIS均表现为pGGN,平均CT值为(-611±82.76) HU,病灶小于20 mm,边缘清楚;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少见。HRCT有助于AIS的显示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孤立肿块患者共84例,将其分为周围型肺癌组38例和肺炎性肿块组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其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静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动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碘浓度与能谱斜率在动静脉期与肺炎性肿块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水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于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对良恶性滋养细胞疾病(GT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良性15例,恶性4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GTD的MRI表现.结果:15例良性病灶均位于宫腔,子宫肌层无受累;40例恶性病灶位于宫腔26例,宫颈管2例,均伴有子宫肌层浸润;位于子宫肌层12例,位于肌层的病灶,子宫结合带连续.MRI表现为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1例经外科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评价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1例全部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来源于B细胞32例(62.75%),T细胞19例(37.25%)。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及咽环,其中鼻腔23例(45.10%),咽环(Waldeyer环)20例(39.22%),其余部位共8例(15.69%),包括眼眶3例,喉部、甲状腺各2例,腮腺1例。18例(35.29%)伴淋巴结转移。根据肿瘤形态分为3型,其中单发肿块型31例(60.78%),弥漫肿胀型17例(33.33%),溃疡坏死型3例(5.89%)。结论: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特点对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SCT平扫及2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S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G)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不典型OG的临床CT和MRI资料,探讨其影像特征。结果:年龄范围:23~60岁,平均41.5岁,其中40岁以上10例(83.3%)。7例表浅,5例深在,仅1例多发,共13个病灶。9例呈实性,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欠清,其中1例信号均匀,增强后未见强化,8例信号不均,内见坏死、出血,增强后,7例呈斑片状轻-中度强化,1例呈"花环状"强化,且DWI明显弥散受限。3例呈完全囊性,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壁较厚,呈等T1稍长T2信号,边缘不清,增强后均未见强化,1例DWI序列囊壁不均匀弥散受限。3例CT片上可见钙化,2例瘤周见大片水肿,2例跨中线,1例向深部浸润、侵犯邻近基底节区及丘脑。结论:不典型OG包括:中老年人、多发、位置深在、瘤周大片水肿、跨中线生长、弥漫深部浸润、增强后环形强化、DWI明显弥散受限、完全囊性,其影像表现仍具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