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冰雪旅游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态,冰雪旅游产业集群体现了一个地区冰雪旅游的发展质量。基于1985—2021年中国冰雪旅游企业数据,本研究采用产业集群识别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中国冰雪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京津冀、东北、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新疆地区等六大产业集群。(2)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链结构有待优化,多种产业形态未能深度融合发展。(3)中国各省冰雪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呈现差异化特征。(4)中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外部因素包括气候和冰雪资源、政府政策和体育赛事、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内部因素包括产业关联和产业整合。本文初步识别了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并提出了优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陶寅  王胜  田红  温华洋 《地理科学》2012,(3):374-379
利用1961~2009年近50 a来安徽省80个台站大雾观测资料,分析安徽省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多雾区主要位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际分布,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冬季峰值型雾,雾日集中在10月至次年l月;雾大多数开始于23时至次日8时,结束于5~12时(8时为生成、消散最高峰),持续时间多在0~3h,以1 h以内居多。近50 a安徽省雾日总体上先增后减,但各地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潮湿空气、微弱风速和适宜气温利于大雾形成。  相似文献   

3.
冰雪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已经衍生为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业态。冰雪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后逐渐扩展到全球,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阅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冰雪旅游研究的研究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主要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1) 1988年以来国际冰雪旅游相关文献数量持续攀升,研究者和机构主要集中在欧美冰雪产业发达的国家,但中国正在快速崛起。(2)国际冰雪旅游研究热点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初始阶段侧重于探讨“滑雪伤害”,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使得“气候变化”相关主题成为关注热点且延续至今,近些年冰雪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冰雪赛事等一批视角创新、尺度微观的研究涌现。(3)国际冰雪旅游研究主要围绕“自然影响”“游客体验”和“产业发展”3个话题展开。最后,本研究分析了国际冰雪旅游研究对中国的启示,从研究尺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方面指出中国冰雪旅游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雾是九华山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其年平均雾日为145 d,年最多雾日达到168 d。因此,利用九华山不同海拔的测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分析山地雾形成的气象条件和地形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山区雾的年际变化较大,并呈逐年递减趋势,雾生成时间峰值在05时前后,但出雾频率最高的是在08时。山区夜间降温≥6℃的雾日占总雾日数的74.4%,气温日较差≥7.0℃的雾日占总雾日数的80.9%,雾日多出现在日平均风速<3m/s的条件下,83.9%的雾日有近地面逆温层存在,并且雾日数与逆温强度是呈正相关的。喇叭口地形的辐合作用有利于水汽在喇叭口底部区域达到饱和,形成雾,在微风的条件下对辐射雾的形成非常有利,如果近地面层有风场的辐合作用,更是有利于雾的形成与维持,森林小气候的作用也有利于雾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吉林省1985-2010年人均冰雪旅游收入和人均GDP时间序列分别作为衡量冰雪旅游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对吉林省冰雪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并用Granger因果检验,确定两者之间作用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两者间作用力度.结果表明:吉林省冰雪旅游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协整关系,区域经济增长是冰雪旅游的Granger原因.长期内,冰雪旅游收入每变动1%,经济增长将同向变动0.5097%.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出,短期内冰雪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互相作用力度不大,其中经济增长对冰雪旅游调整作用强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力度.  相似文献   

6.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指导,采用Census X-13季节调整和High-Pass滤波结合的方法,对2002—2019年海南省国内旅游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与周期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海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在趋势表现为持续性增长,但增速存在“小降—稳升—放缓”的阶段性特征,周期波动效应显著,呈现出与宏观经济环境的阶段性特征高度耦合的非平稳特征。周期内部存在着显著不对等现象,但经济运行整体均衡。研究认为,旅游收入数据的复杂波形掩盖了省域旅游经济持续性稳定增长的真实特征。旅游产业本身具有内生修复能力,以旅游业作为核心产业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旅游产业整体仍处于不断转型和完善过程中,产业发展需要以政策调控的规则性帮助旅游业适应环境变化的不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玏  刘家明  王润  伍宇明 《地理研究》2013,32(10):1937-1947
高尔夫旅游不仅是中国旅游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调整的重要支撑点。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对18洞及以上共51处标准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85-2000年缓慢发展阶段,2001-2011年蓬勃发展阶段。②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已经出现多中心特征,由空间点状集聚分布转向扩散化并形成线状网络体系。③从球场面积的空间容量分布来看,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中心城区球场密度大,但空间容量规模低;外围新兴区域球场密度相对较低,但开发强度高,空间容量规模大。总体上看,区域地形特征、重要水系分布、交通区位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关联产业开发、土地价格、规划及政策引导等各种要素,通过综合作用机制共同影响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欧亚大陆冬季雪深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海山  许蓓 《地理科学》2012,(2):129-135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前苏联1948~1994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定义了冬季雪深增量的概念,探讨了欧亚大陆秋末雪深、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比较分析三者的异常变化特征,揭示了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冬季雪深、冬季雪深增量的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均为大致以50°N为界的南北反相变化,欧亚大陆北部的积雪深度和冬季雪深增量都呈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趋势;两者对应的时间序列均反映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代际转变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第二模态则呈现出欧亚大陆东、西部反相的偶极型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欧亚大陆秋末雪深无论从空间分布还是时间演变来看与冬季雪深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欧亚大陆冬季雪深变化主要是冬季雪深增量影响所致,与秋末雪深无关。  相似文献   

9.
冰雪旅游是推动冰雪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已成为文旅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旅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冰雪旅游情境中城市居民的气候变化感知、感知价值、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等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气候变化感知分为气候变化表征和气候变化风险两个维度,且两者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感知价值。同时,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2)冰雪旅游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3)冰雪旅游意向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4)旅游经历在气候变化感知对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对厘清冰雪旅游情境下气候变化感知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部门把握“后冬奥”黄金机遇,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外高速铁路对旅游影响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德根  陈田  李立  章鋆 《地理科学》2012,(3):322-328
交通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性突破都深刻地影响着旅游发展。作为当今世界"交通革命"重要推动力-高速铁路已在全世界普遍发展起来。在对所能获得的国外有关高铁旅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铁对其他旅游交通系统、旅行方式、旅行时间、区域旅游收益、目的地旅游要素结构、目的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对高铁旅游研究的关注度高,研究领域广,注重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中国高铁旅游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和范式。加强高铁旅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利于更客观地预测和评价高铁对旅游的影响,为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Preparations for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have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which contributes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having “300 million people participate in ice-snow spor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of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hina’s efforts have born abundant fruits. Notwithstand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due to the limited time and hastened process of ice-snow tourism development, including unreasonable exploitation, low-quality products and services, imperfec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inadequate management, a single marketing mode, and insufficient talent teams.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actions from eight aspects which involve policy, products and services, marketing,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alent teams,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ce-snow tourism in China, as well as perfecting Chines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ce-snow tourism.  相似文献   

12.
陈亿  尚可政  王式功  李艳  熊光洁 《中国沙漠》2013,33(4):1131-1137
利用2002-2010年朱日和气象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半干旱区朱日和地区2002-2010年的沙尘天气特征。结果表明:朱日和地区临界起沙风速为9.4 m·s-1,2002-2010年沙尘天气频率和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呈波动变化,沙尘天气频率和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有很好相关性,超过18 m·s-1的强风极易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定义标准化的沙尘天气频率(NfDO)为沙尘天气频率与大于临界起沙风速频率之比,当夏季降水量大于100 mm,夏季最大NDVI、最大LAI和最大NPP分别大于0.24、0.3 g·m-2·d-1和0.6 g·m-2·d-1(以碳计算)时,次年春季NfDO较低,沙尘天气不易发生;反之沙尘天气较易发生。对沙尘天气发生机制的分析发现,夏季有效的降水促进了植物生长,夏季降水量、最大NDVI、最大LAI和最大NPP增大,来年春天土壤不容易侵蚀,沙尘天气不易发生。  相似文献   

13.
孙国霞 《地理科学》2020,40(6):973-979
运用波士顿矩阵,引入旅游市场竞争态模型,对吉林省2009-2018年入境旅游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瘦狗类市场和幼童类市场交替并维持,金牛类市场萎缩、明星类市场空白。得出结论:重视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和日本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突出韩国主导客源市场地位;开发新需求,使韩国跳入明星类市场,防止中国香港退入瘦狗类市场;使日本复苏回到幼童类市场;重点培育澳大利亚、英国和次要培育法国市场为明星类市场;适时发展加拿大、德国、新加坡和美国市场;适当放弃中国澳门、菲律宾和泰国市场;放弃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旅游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17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当年GDP的5%,基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要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就要涉及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侧重于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策划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例,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2002—2014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地带内、地带间以及总体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且地带间差异程度呈现出由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中部地带,逐渐演化为中部地带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部地带对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最大,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小;中部次之,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大;东部最小且贡献程度也逐渐缩小。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对全省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但贡献率不断缩小,而地带间贡献率不断增大。3 2002—2004年以及2006—2007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而2007—2014年地带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逐渐缩小。4吉林省旅游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由于地理临近效应发挥,形成了四平—辽源旅游经济组团、白城—松原旅游经济组团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组团。并且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效应,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在对已有旅游中心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与界定方法,分析了旅游中心地理论在旅游空间规划中的指导意义,并以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介绍如何将旅游中心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旅游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17.
赵书虹  白梦 《地理科学》2020,40(11):1878-1888
在构建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耦合协调模型及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云南省为典型案例地,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等分析2009—2018年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和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①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相关系数大于0.8,回归系数为正,两者显著正相关,存在较强的耦合协调关系。②整体上云南省品牌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流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但各州市二者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③除接待服务和政策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旅游交通等正向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影响程度"旅游交通与接待服务>人力资本>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旅游宣传"。④针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同类型,研究提出完善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交通便利性和加强旅游宣传等促进旅游旅游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吉林省通榆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并针对旅游资源特征 ,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艺民  袁家冬 《地理科学》2004,24(6):764-766
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关键与核心。为了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旅游资源,建立和发展旅游产业,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理论,研究和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这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暖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65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3年冬季(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气温资料,分析全省冬季气温变化特点,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全省暖冬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月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福建省内陆暖冬频率多于沿海;中南部沿海单站暖冬指数上升幅度较大,表明该地区暖冬事件上升趋势更明显;近43年来福建省共出现暖冬15次(年),主要发生在21世纪,其中发生在1999年的暖冬范围最广,强度最大;通过对比,国家《暖冬等级》标准能更合理地对暖冬事件进行时空上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