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东海岛屿风尘黄土地层的存在是下蜀黄土在东部的继续与延伸,红外释光测年(IRSL)表明,东海嵊山岛黄土剖面形成年代约为50-10kaBP,即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期间;植物硅酸体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含有丰富的禾本科植物硅酸体化石,且在剖面中变化较大,在对植物硅酸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了判别分析、冷暖比值判别和古植被类型判别的方法,对植物硅酸体所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分析,将岛屿风尘地层中的植物硅酸体划分为7个变化阶段,反映了岛屿黄土堆积期的7次气候变化过程,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期期间古环境、古气候变迁特征,发现该剖面沉积期间主要为干冷的草原环境且经过了一系列冷-暖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2.
植物硅酸体AMS^14C测年和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植物和地层样品的植物硅酸体中,封闭了一部分原来植物细胞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AMS^14C(加速器质谱计^14C测年)和碳同位素分析。而且植物硅酸体本身所含有的氧、氢同位素与植物生长环境中的氧、氢同位素有直接的关系,可以利用植物硅酸体氧、氢同位素进行古环境分析。它的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高分辩率、连续地从黄土剖面中获取植物硅酸体化,本有可能成为类似于利用深海有孔虫进行氧同位素天空的新的陆地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3.
中国黄土高原中几个剖面的岩性、地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堆积的地层划分,以及与第三纪的界限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地层划分问题上许多人认为黄土地层剖面中第一层褐土型古土壤以上的黄土层为晚更新世堆积;并且认为黄土堆积最早始于距今100万年以前.多年来,我们在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研究,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黄土地层剖面,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利用三个典型地层剖面的综合研究资料(图1),对黄土高原的第四纪黄土堆积地层划分及其下限问题加以论述.这三个剖面分布于第四纪地质史上有不同发展特点的地貌区内.平凉附近的剖面位  相似文献   

4.
江苏南通黄泥山黄土粒度与环境磁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黄泥山150cm黄土堆积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环境磁学及粒度分析,探讨黄泥山黄土堆积的成因。研究发现该堆积物属黏土质粉砂,其粒径较镇江下蜀黄土及北方红黏土、黄土为细。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镇江大港下蜀黄土的磁性特征具明显的相似性。结合粒度、环境磁学数据推测南通黄泥山黄土堆积与大港下蜀黄土相同,为风成堆积物,堆积物磁性参数的高、低变化反映了暖湿、干冷沉积环境的交替。黄泥山黄土较镇江大港下蜀黄土剖面具有较低的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含量和较高的退磁参数S-100比值,指示南通黄土与大港黄土相比,总体上经历了较弱的成壤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祥详细记述了山东省首次发现的虎化石的特征及出土地点和剖面的基本情况,论证了化石出土地层剖面的时代,应当属于晚更新世,并阐明了该化石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5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50μm的砂粒贫乏,平均含量仅占4.18%;50-10μm粗粉砂含量为49.36%,为众数粒组;10-5μm的细粉砂平均含量为18.02%;<5μm的粘粒含量为28.44%。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标准的二段工,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粒度参数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征。粒度分析证实,镇江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一样同是大气粉尘堆积物。我国自西北向东南沿主风方向呈带状排列的砂黄土带(柴达木黄土)、典型黄土带(黄土高原黄土)、粘黄土带(山东黄土)、细粘黄土带(宁镇下蜀黄土)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空间分布延伸序列,它们是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气-地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质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剖面系统采样和粒度、磁化率测试,在同其他地方黄土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和讨论了浪岗山第四纪风成沉积的粒度与磁性特征:浪岗山黄土剖面中,10~50 μm粒组富集,分布均匀,符合黄土的风成特性;但粗颗粒(〉50 μm)含量均超过10%,显示该剖面除了接受来自西北内陆的远源风尘物质外还接受来自东海陆架的近源风尘物质;磁化率相对较高,但变化不大.根据沉积物的粒度与古气候环境的内在联系,结合磁化率变化情况,对该地区风尘沉积物的物源变迁及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镇江下蜀土中的黏土矿物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镇江大港砖瓦厂下蜀黄土剖面30个样品的X衍射分析和半定量结果表明,该剖面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蛭石-高岭石型,其中以伊利石(52.8%~70%)和蛭石(20.6%~38.5%)为主;古土壤层的伊利石相对含量高于黄土层,蛭石的变化与之相反,二者互为消长.高岭石含量为6.0%~11.1%,在古土壤中的含量略高于黄土层.从剖面底部(S4)至顶部(S1), 伊利石相对含量略呈增加趋势,蛭石和高岭石则略呈减少趋势.镇江下蜀黄土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与北方黄土明显不同,伊利石的结晶度总体上也较北方黄土差,反映下蜀黄土堆积区相对温暖、湿润,风化淋滤作用相对较强.从黏土矿物组合和含量来看,下蜀黄土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商州黄土记录的最近六十万年来东秦岭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商州黄土剖面系东秦岭南侧的商—丹断陷盆地中丹江三级阶地上的黄土堆积,其形成年代不晚于0.6MaB.P.。在过去0.6Ma这个时段,商州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磁化率以及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东秦岭6个湿热—干冷气候旋回与黄土高原黄土剖面的气候变化记录以及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气候阶段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黄海盆地西部下蜀黄土成因机制的新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蜀黄土分布于北起苏北,南至太湖,西始江汉,东迄黄东海陆架的广大地区,是一套棕黄至灰黄色的粉砂亚砂土层,其平原区相应部分———硬黏土层则为一层呈黄褐色、灰绿和暗绿色的致密硬土层,总体上是属于更新统的一套细粒堆积,这套堆积在苏北称戚嘴组,在皖南称茆塘组[1]。1研究区下蜀黄土分布与剖面地层划分主要研究区位于南京下蜀镇。黄土呈连续性和披覆性覆盖了从海拔448m的宝华山到各种负海拔的不同高度的地形,在山丘顶部厚度较小,低洼处厚度大可达30m;在江北浦口研究区,黄土分布基本类似。据野外地层观察和室内粒度、磁化率分析…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ssils (mollusks, Radiolaria, planktonic and benthicForaminifera and Ostracoda) found in the four loess profiles located respectively at Heishigou and Beizhuang Villages on Daheishan Island in the Miaodao Islands in the Bohai Straits, and Daweijia and Yujiawaizi Villages in Jinzhou County, Liaodong Peninsula,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variation of the fossils in vertical profiles are studied, the source of coastal loess is prob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ess deposition and paleoclimatic environment as well as sea-level chang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广西海岸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了广西沿岸浅海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古滨海平原和海底平原等水下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展布规模,通过对各种地貌类型中的沉积物组成进行研究,阐述了沉积物的粒度、碎屑重矿物、微体古生物在各种地貌部位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底埋藏黄土及沿岸出露黄土的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自60年代以来渤海海底的15个地质钻孔及最近的大量海上调查资料,在其他学者对渤海沿岸出露黄土各种特征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渤海的陆架区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强劲的西北冬季风使出露的渤海海底部分发生沙漠化,在下风头形成黄土堆积。部分黄土被全新世海相层覆盖形成埋藏黄土,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及山东半岛沿岸则形成出露黄土。  相似文献   

14.
秦岭黄土-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凤州和商州两地黄土剖面中65组孢粉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的草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高,而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相对较古土壤层中者为低。从孢粉组合来看,秦岭黄土堆积时的植被一般为森林草原型原森林型,气候较寒冷但偏湿,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一般为夏绿阔叶林型,反映出暖温带气候。显而易见,无论是黄土堆积时期还是古土壤发育时期,秦岭山地的气候都较黄土高原地区湿热。  相似文献   

15.
东海磁场及磁性基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东海及邻域最新的磁力异常数据,分析东海的磁场特征,并利用该磁力数据计算东海的磁性基底界面,分析解释磁性界面的特征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从陆区、陆架盆地到冲绳海槽中部,磁力异常呈正负相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福建沿海地区;磁性基底深度在4~11km之间变化。从冲绳海槽中部到琉球群岛,磁异常从正磁异常变为负磁异常;磁性基底深度为7~12km之间变化。从琉球弧前盆地到琉球海沟,磁力异常为正负相间变化,中部磁异常为负值,两侧异常为正值;磁性基底深度为7.5~11km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海水进退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耿秀山 《海洋学报》1981,3(1):114-130
我国东部滨海平原及其以东的浅海陆架,是第四纪冰川时期海岸线往复迁移的地带.要掌握海水的进退边界及反复过程,必须在沉积层序学和年代学的广泛研究基础上,依据古滨线沉积和残留地貌标志,与世界典型地区的海面变化模式进行对比,才能获得冰川性海面变化及构造型海面变化在我国东部海面升降及海水进退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消长的时空表现.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depict the distribution of diatom fossils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reference data for further paleoenvironmental study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the diatom fossils from 34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edundancy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diatom fossils were analyzed. Some annual average parameters of the overlying water (salinity, temperature, turbidity, dissolved oxygen, depth,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silicate) were measured at each sampling site. A total of 113 diatom taxa and one silicoflagellat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investigation area. Diatom fossils were better preserved in fine sediments. The absolute abundance of diatom fossil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 er between inshore and off shore areas, the species diversity decreased from inshore to off shore. This may be because high nutrients and low salinity promoted the growth of more brackish species in coastal waters. The diatom taxa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on the basis of their response and indic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For example, Actinocyclus ehrenbergii and Cyclotella stylorum were dominant in coastal waters (Group 1 and Group 3) with high nutrients and low salinity;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Paralia sulcata and Podosira stellig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ff shore sites (Group 2, average 39.5%), which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alinity and deep water. Fou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alinity,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temperature and water depth) explained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iatom taxa independently ( P< 0.05), this finding can be applied in further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research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17日北京特大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尘天气。分析了降尘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洛川马兰黄土和几次北京降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次北京降尘与洛川马兰黄土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表明与黄土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并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混合,同时,北京降尘与黄土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京降尘中Mg、Na相时富集,Ca明显亏损并含有较高的烧失量,降尘CIA值较低,表明降尘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化学风化的初始阶段,降尘∑REE显著高于黄土,同时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也较黄土高,4次北京降尘间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对比表明,粒度是影响重稀土元素间分馏程度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调查、土层厚度测定、室内粒度分析、CaCO3含量分析和微结构鉴定资料,研究了西安地区约8500aBP来气候变化与风尘堆积的变化。结果表明,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末次间冰期第1阶段气候相比具有频繁变化和变异特点;3100aBP以来风尘堆积与沙尘暴活动比75~10kaBP之间的末次冰期还要强,风尘堆积与沙尘暴活动强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的变干。全新世黄土发育条件分析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可以发育在冰期,也可以发育在与现代气候相近的间冰期,可以发育在冬季风占优势的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发育在冬、夏季风活动强度相近的条件下。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为预测未来长期气候变化带来了不确定性,深入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异特点对预测未来长期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