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连云港市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连云港市7个气象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对1971-2008年的38 a中2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理统计,对连云港市的暴雨天气变化趋势进行探讨,连云港市暴雨天气主要发生在6-9月,7-8月次数最多,占总数79%,雨量极值出现在西连岛站,暴雨日数及雨量极值趋于增大且趋势比较明显.同时,对全市区域性暴雨天气的高空影响系统进行了分类,划分为4种类型:台风减弱型、低压型、横槽类型、低槽类型,各类型几乎各占总暴雨数的1/4.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3月份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56~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在3月份的暴雨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500hPa南支槽、850hPa滇黔桂地区活跃的低涡系统、切变线南侧的西南偏南急流、适度的冷空气、良好的高层辐散等天气系统的有机配合是珠三角3月份暴雨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对影响珠三角3月份暴雨的低涡进行统计,发现两条移动路径及一个影响关键区:103°~112°E,21°~27°N.3月份暴雨期间,切变线通常不在广东境内甚至远离广东,但低涡及切变线南侧的强西南偏南风输送的暖湿气流沿着珠江口的喇叭型地形北上辐合,是导致珠三角地区暴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松花江嫩江流域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松嫩流域39个发报站点1951~1998年降水资料及相应年份NCAR-NCEP资料,对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的暴雨进行总结并对形成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系统配置进行分析归类,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陕北盛夏暴雨天气的形势分析及物理量计算得出产生暴雨的大环流形势并根据其影响系统分为三类,分析其能量场特征.  相似文献   

5.
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连续暴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天气尺度背景及形成连续暴雨的物理量条件的基础上,找出连续三天暴雨的成因:由于大范围形势调整过程中同一低压系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配置下造成的,是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通常概念上由于大范围环流形势稳定、有利降雨的系统得以持续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0185”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姚祖庆 《气象》2002,28(1):26-29
对上海2001年8月5-6日特大暴雨的天气形势做了详细分析指出,在副高内由东风系统发展起来的热带低压由于结构深厚得以在强大副高内稳定维持,而副热带高压断裂的形势变化至关重要,由于西环副高北侧的西北偏西气流渗入,对热带低压内强对流迅速、持久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东环副高减退,又成为热带低压路径突然东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956—1962年6—9月山东地区110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得出引起山东夏季暴雨的天气系统共有五类:气旋、台风、冷锋、静止锋和暖锋式切变线。又发现每一类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其相应的环流形势,我们对各类暴雨的特点和预报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六—九月是我们地区汛期多雨时段,由于降水集中、分布不均,而且经常有暴雨天气出现,形成局地洪涝,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研究暴雨的特点及天气形势,对提高暴雨预报水平,搞好气象服务工作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2005,31(9):19-24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0年6月23日~7月15日河南省出现的3次连续3天以上的暴雨、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背景形势、影响系统和水汽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有利于连续性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和两种环流背景场.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汛期河南持续暴雨的天气形势和水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0年6月23日-7月15日河南省出现的3次连续3天以上的暴雨,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背景形势,影响系统和水汽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有利于连续性暴雨产生的水汽条件和两种环流背景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湖南14个地市州所在地国家气象站1980—2013年逐分钟降雨资料,分别利用模糊识别法、芝加哥法、Pilgrimcordery法及同频率法对各地短历时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以5 min为单位时段的暴雨雨型进行了识别和推求,结果表明:推求的各地暴雨雨型基本以峰值在前部的单峰型为主;芝加哥、Pilgrimcordery计算的峰值、强度相当,推求的各历时暴雨雨型基本一致,也更接近实际,同频率法相对来说效果较差些。  相似文献   

13.
对2002-08-05发生在陕西境内一次历时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降水强度大、局地性强的对流风暴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较强冷空气是这次过程的触发系统;南海“北冕”台风外围偏东气流从东海和南海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地面风场中表现全省几个中尺度气旋的相互作用,为对流风暴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与暴雨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太原市6个台站近22a和其中2个站近30a的历年逐月降水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和历年降水量距平3年滑动平均2种方法研究了该市降水量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指出,近22a来太原市平川及山区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近lOa来,春季、夏季、秋季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对2008年8月8日的天气形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8月8日华北地区较长时间处在副高外围,比较深的层次为西南气流控制,有利于中低层的暖湿空气向北京地区输送;副热带高压东退北抬,有利于副高西北部的冷空气分裂东移南压;850hPa从等高线气旋式弯曲逐渐形成明显的切变;北京地区处在地面高压后,北京西南部处在地面倒槽内;大气层结经历了一个由不稳定到稳定,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从20:00到23:00大气层结变的很不稳定,非常有利于对流天气的产生;8日14:00后副高有一个明显东退现象,相应的副高西北部冷空气一股一股东移南下,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西北部的冷锋云系和西-西南的850hPa切变线云系;经过人工干预作业后西北部的云系向东偏北移动,西-西南的云系减弱后南压消散,北京国家体育场未受降水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1974~1994年共50个少雨天气过程,重点分析500hPa亚洲天气形势和北半球环流演变的特点,得出3个主要的少雨天气形势—两槽一脊型,欧亚横槽型,贝加尔湖、蒙古东部高压型。  相似文献   

17.
18.
盛夏长江上游不同暴雨落区天气形势对比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81年7月11-14日川西暴雨和1982年7月26-29日川东暴雨的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得出,盛夏川西暴雨多与高原低涡的加强有关。高原涡的东移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结合极易产生暴雨。川东出现暴雨时,高原上低值系统移动较快,东部多为西北气流控制。高原大地形影响着高原东部降水、低值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和副热带高压。105°E以东的地形对川东暴雨的影响较川西大。我国东部地形对高原降水有减弱  相似文献   

19.
贵州西部2012年5月21—22日暴雨天气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利用NCEP(1°×1°)每6h一次的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21日—22日发生在贵州西部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贝湖低槽后部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中低层偏南气流共同作用是导致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中低层低涡及地面辐合线维持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使水汽能伸展到较高的高度,中高层的径向次级环流有助于水汽持续向上伸展,高低空涡度、散度的有利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展,模式预报的垂直速度上升区对暴雨的量级和落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柳州市的短历时暴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柳州市区短历时暴雨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均发生显著变化,增强、增多的趋势明显;高强度降水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外因,而暴雨强度公式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和排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建议每隔10年对柳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