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翟裕生  吕古贤 《地球学报》2002,23(2):97-102
在控制成矿过程的多种参数中,构造动力转换可能起着根本的作用,以胶东金矿床为主要实例,结合国内外有关问题,分别论述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对其它成矿参数转换的制约、多重尺度的构造动力转换、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所诱发的突发地质事件及伴随的成矿作用;详细列举剪切带构造中的临界转换现象,重点论述了整体构造背景下的局部转换(例如,总体挤压背景下的局部拉张、总体拉张盆地中的局部封闭)是一种常见的矿源-运输-汇聚结构。在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带动下,多种成矿参数的联动转换是形成大型矿床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2.
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由于受样品和测年技术的制约,目前尚没有获得可靠的成矿年龄数据;矿区地质和矿床特征分析揭示成矿作用发生于沉积成岩和推覆体形成之后.据此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从赋矿层位、已有同位素定年结果和成矿流体有变质水参与三个方面论述该矿床的成矿时间范围.最后认为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7~34 Ma,该时期总体挤压背景下的局部拉张这种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可能是金顶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关键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桂东-粤西地区中生代成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征、花岗岩岩石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岩石圈经历了碰撞挤压(224-265Ma)、由挤压到伸展的构造转换(154-163Ma)及强烈拉张伸展(80-120Ma)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成矿作用集中发生在中侏罗世及白垩纪,分别受控于燕山早期岩石圈的构造转换及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岩石圈的构造转换与其自身热流值的增高有关,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是区内中生代大规模成矿的一级控制因素,矿床定位分布则受控于局部动力系统转换,它们是不同动力系统之间相互转换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云开地区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文章通过对云开地区地质构造,矿床时空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中生代岩石圈构造经历了二叠-三叠纪之间的碰撞挤压,侏罗纪的构造转换及白垩纪的拉张伸展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大规模成矿作用受控于燕山早期岩石圈的构造转换及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的岩石圈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5.
葛良胜  邓军  王长明 《岩石学报》2013,29(4):1115-1128
现代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找矿向系统找矿转变,系统找矿依赖于对成矿环境的厘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中成矿系统/成矿作用的确认和与之相应的矿床组合时空和成因联系的构筑。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成矿环境的基础,其演化决定了成矿环境的区域配置和时空变换。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下的成矿环境都可归结为挤压和拉张两种性质。在大洋构造动力体制下,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包括离散和汇聚两种边缘。洋中脊、岛弧和陆缘弧以及在弧构造中发育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盆地是成矿的重要场所,板块自身特点、俯冲过程、深度和状态的变化是决定板块边缘成矿环境配置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大陆构造动力体制下,主要地质环境包括(大陆内部)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地幔柱或热点、岩石圈加厚到大规模减薄、陆内造山、陆内裂谷等,不同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在转换构造动力体制下,碰撞-伸展造山和造洋裂谷是两个相对应的构造过程,由其形成的成矿环境独具特色,成矿作用丰富多彩。以西南江三复合造山带为例,具体讨论了不同成矿环境下成矿作用特点,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相关矿床组合,可视为复合造山成矿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橄榄安粗岩省的火山岩特征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87,自引:13,他引:87  
中国东部橄榄安粗岩省以大范围内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橄榄安粗岩系为主,高钾钙碱岩系为次的火山岩组合为特征,它形成以拉张为主的区域构造应力中。与国外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同类岩石相比,其火山岩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关的矿床组合均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是本区壳幔成分与结构及中生代区域背景特殊性的综合体制。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主要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良杰 《地学前缘》1997,4(4):318-324
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新生代3个一级构造旋回。这种旋回性主要与板缘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闭等构块构造运动体制有关。每个一级构造旋回一般是以拉张体制下的盆地形成开始,尔后转化为挤压体制下的盆地,最终以构造反转结束。塔里木显生宙盆地演化可进一步分为6个二级演化阶段,即震旦一奥陶纪克拉通内裂隙盆地发展阶段,志留-泥留纪克拉通内挤压盆地演化阶段,石炭-二叠纪弧后  相似文献   

8.
桃山铀矿田成矿系统及矿化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乐  郭湖生 《矿床地质》2010,29(2):343-351
文章以成矿系统为理论基础,从成矿背景和环境、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及其保存等方面阐述了桃山矿田铀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程。研究表明,桃山地区铀成矿与中新生代伸展拉张构造-热液成矿系统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多因耦合、临界转换是成矿作用的主要机理。文章在对本区铀矿化网络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时空关系、成因联系以及被改造情况等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桃山矿田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沉积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黄海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临津江造山带与胶—辽隆起之间。盆地划分为一凹二隆三坳共6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东部坳陷钻遇中生界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中侏罗统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拉张构造背景下的向上变细沉积序列;上侏罗统发育2个三级层序,沉积序列为拉张--构造反转背景下的向上变细序列。在上侏罗统沉积期末,挤压构造导致部分地层遭受剥蚀。下白垩统发育4个三级层序,受挤压构造控制,沉积地层剥蚀严重,局部缺少层序。钻井B32与B21的测井资料分析,认为Th/U比值可以有效对比,这种对比从古水深和海平面变化方面佐证了盆地的拉张--挤压构造的演化特征。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说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沉积层序发育和分布受构造活动性质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盆地转换伸展构造背景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三种拉张构造背景及其重要类型的银矿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大陆3种大规模拉张构造背景控制了绝大多数重要银矿床:中国东部以中生代岩石圈巨大减薄仵用为背景的构造-岩浆活动控制了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夕卡岩型和岩浆期后热液型银矿床;中国西部以古生代大规模海相火山作用为特色的拉张构造环境控制了VHMs型银矿床;中国中部秦岭地区以古生代陆间裂谷系为背景的拉张构造环境控制了碳质岩系型银矿床。  相似文献   

11.
矿产勘查的双控论与合理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荣富  梅燕雄 《矿床地质》2001,20(4):307-312
金属成矿省等级体制成矿研究保证程度与技术-经济条件研究保证程度双控制的和对其保证程度相对优选的合理区域,是深化认识矿产勘查-开发客观规律和合理进行评价的新发展,也是把以往仅按在一定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矿床特征及其勘查类型的传统方法。变革为按“景、场、相、床”4个等级体制成矿序次及其随成矿史演化进程的耦合程度,以及有机地结合经济-技术条件进行勘查评价的新方法。重点阐述了等级体制成矿概念的形成、意义和研究内容,提出了地质、技术经济和合理投资的矿产勘查评价三原则,建立了以保证等级体制成矿研究程度和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双因素控制,以及研究程度相对合理优选区域的矿产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12.
龙门山地区是四川重要成矿区(带)之一。在前人资料及近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成矿理论,对区内已知前震旦系铜、铅锌矿产地进行了重新认识。本文论述了该区(北、中段)前震旦纪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含矿火山岩建造及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划分了矿床成因类型。进一步探讨了区内前震旦系火山岩型矿床的成矿机制,划分了主要成矿期,总结了火山成矿系列及其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成矿系统的始态、终态及其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作者对一些典型铜,金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结论,将成矿视为系统演化过程的产物,成矿系统的演化包括始态,终态及其过程。始态可概括为源区,源岩、库岩,矿源层和剥蚀区等,终态可以概括为矿带,矿田和矿床等多个等级体制,成矿系统的始态与终态之间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的、时空上延展的动力学过程,具有复杂性,自组织性和振荡性等,有时由多个过程复合在一起,深入认识成矿系统的始态,终态和过程的特征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揭示成矿机制,合理进行矿产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4.
脉状金矿成矿控矿构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脉状金矿床成矿控矿构造的新近研究成果, 认为脉状金矿床的产出大多与遭受挤压作用所造成的地壳缩短机制有关, 与地壳大规模造山作用过程关系密切,主要产于造山带及其边缘;金元素沉淀的构造部位主要是韧性剪切带中的强变形部位、叠加的韧-脆性和脆性裂隙, 低角度断层既是成矿地球化学界面也是重要赋矿构造;含金成矿流体虽然有多种来源,但构造变形过程中的构造动力分异作用是成矿流体的一种重要成因;成矿流体的运移机制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高角度逆断层作为阀门引起成矿流体压力的周期性变化, 并导致成矿物质结晶与变形呈同步交替发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有金成矿与深部构造的关系、低角度断层的成生演化与金成矿物理化学场耦合关系、构造动力变形作用引发含金热液形成的高温高压成矿实验以及韧性剪切带的四维控矿机制等。  相似文献   

15.
Metallogenic Effect of Transition of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ectonic dynmnic system transition,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 metallngenesis, controls metallogenic fluid movement and ore body location in orefields and on an ore deposit scale (mainly in the continental tectonic setting), and eve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deposit clusters.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transi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spacious difference of the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in various geological units and the temporal alteration of different tectonic dynamic systems. The former results in outburst of mineralization, while the latter leads to the metallogenic diversity. Both of them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metallogenic effect of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transition, that is, the alteration of dynamic system, the occurrence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and metallogenic diversi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oupling of spatial difference of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and its successive alternation controlled the tempo-spatial evolution regularity of mineralization on a larger scale.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mineralization factors and processes of typical ore deposits proved that the change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direct appearance of tectonic dynamic system transition, way lead to the accident of mineralization physical-chemical fiel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cidental interfaces were always located at ore bodies.  相似文献   

16.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一控矿作用,作者完成了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别模拟了中-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深层次,褶皱作用较弱,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在中-浅层次,褶皱作用较强。褶皱及其相伴生的断裂系统为流体提供了就位空间。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介绍构成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的构造环境、含矿建造、成矿系列的基本概念,并指出构造环境是主体,控制着含矿建造和成矿系列的形成和分布。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能够全面反映矿床形成的地质要素,而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并与矿床成因相联系的特点,从而提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构造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VHMS型、SEDEX型和VSHMS型3种块状硫化物矿床近年来成矿构造环境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其中,VHMS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重点对弧间裂谷及弧后盆地构造环境下矿床时空演化及分布规律、古代VHMS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全球对比认识及沟-弧-盆体系下现代海底块状硫化物研究热点地区的岩石类型、组合及岩浆演化规律进行了总结;SEDEX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重点对澳大利亚北部元古代SEDEX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集中区近年来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指出该区巨大的SEDEX型矿床成矿构造环境不是以往认为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而是汇聚板块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远离弧后的大陆拉张盆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不仅元古界SEDEX型矿床如此,而且那些古生代的典型SEDEX型矿床(如沙利文,红狗矿床)同样被认为具有相同的产出构造背景.同时认为此种构造背景形成的SEDEX型矿床具有更大的找矿价值;VSHMS型矿床是近十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的一类块状硫化物矿床,矿化特征及成矿作用与以上两类矿床相似,但其成矿构造环境应当位于上述两类矿床的过渡部位,对构造环境判断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因此,在汇聚板块动力学背景下,上述3种块状硫化物矿床,自板块边缘岛弧一侧向远离板块边缘的大陆内部,构成了一个很好的矿床分带或成矿序列,即从VHMS型→VSHMS型→SEDEX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