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陆地震》2005,19(4):353-358
地球内部物质构造转换过程虽然取决于内(地球成因)能,但受宇宙(宇宙成因)力的配置和调节。同时,每一不均匀层对宇宙力分量有独特灵敏性。宇宙对地球作用主要以重力和电磁场时空变化来实现。电磁场变化能量源主要与太阳过程有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起最大重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构造圈由稳定的和活动的不均匀层组成。现代地球动力学中地球内部能量源作用相当大,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源引起的,主要导致地球膨胀。宇宙因素引起的“快速”运动叠加到这种“缓慢”运…  相似文献   

3.
试论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0,14(1):9-14
对全天山地震带总体活动特征的科学认识是中亚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局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在收集了较完整的全天山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发现全天山存在100年左右的大震活动准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对天山年折合震级时间序列的AR谱分析和周期参数精估计证实了上述分析,并表明还可能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天山在2000±12年期间处于新一轮百年尺度大震活跃年份,同时在2007年前处在50年尺度地震活动幕中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2007年前天山仍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震,最大可达7.5级以上。  相似文献   

4.
《内陆地震》2005,19(4):372-391
众所周知,在地球整个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过程,如大陆形成和运动、山脉和盆地形成、火山活动和地震过程等。已经证实,这些过程形成和发展中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起非常大的作用。地球旋转状态变化决定了地球椭球的扁率,当地球形状收缩变化时,发生子午线弧和纬线弧长度变化共轭,引起地壳层内特殊的切向应力椭圆,而纬线半径和矢径的共轭变化就是造陆运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经典哲学、周期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为理论指导,以太阳黑子活动、历史地震为实际资料进行研究。其结果发现:地震频数具有复杂的周期序列;全球7级以上大震有明显的季节周期和昼夜周期,南北两半球呈反向韵律;与太阳黑子活动相伴,南北两半球7级以上地震频数还有11年左右的反向韵律关系;四川及其邻区7级以上大震与太阳黑子活动峰年、谷年、单周年、双周年、升段、降段相伴随,有明显的韵律关系;全国其他地区大震也分别具有明显的韵律特征。并根据地震频数的周期性、韵律性为大震预测提供了一种依据。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给关东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地震有1703年元禄关东地震(M7.9~8.2)、1855年安政江户地震(M7)和1923年关东地震(M7.9)。这3次地震中,元禄地震和关东地震间隔约240年,是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上的板块边界地震,而安政江户地震的发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2.1地壳和上地幔形成地球膨胀的“炽热模型”假设富有物理依据,现已为最新地球物理资料所证实。根据这种模型,内核物质是在重力压缩条件下地球形成过程中得到过热、过压、坚实、高密度的气态物质。地球演化过程中,压缩和过热物质可逆转换成凝聚态,地球消耗积累的能量,这个过程地球密度减少——地球膨胀(图略)。地球形成于4.5×109年前,其半径小于0.55R3(R3为现代地球半径),地球物质平均温度为5×104K,平均密度约为3.5g/cm3,主要成分为氢、氧、硅。重力能为2×1039erg。地球模型是多圈层:G地核(过热汽)、F层(汽液相变区)、E层(液熔态物质)…  相似文献   

8.
9.
对地球的全球地震活动性特征(每年发生灾难性地震的数目及其总能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的11年活动周期可能影响地球的地震活动性。赛金斯基(北极和南极科学研究所,列宁格勒)研究了强烈地震的发生时间与对形成行星际介质扰动起极重要作用的太阳活动区和日冕空穴位置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震通常都发生在太阳的活动区通过中心(相对于地球)的太阳子午线之后的第3天。与高速的太阳等离子流有关的日冕空穴的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地震是地球内部主要由板块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下而出现的一种破裂过程。在地震过程中,断层上的应力以复杂的形式变化,储存于地球内部的势能(应变能和重力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与势能的比值就是地震效率,由地震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海城7.3级地震前地下水异常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震前异常时问有呈递减等差级数的变化趋势.对震源区的地下水前兆异常时间用怀特卡姆,奴尔理论公式计算.求得异常时间与前者相仿,因此可认为受同一震源体控制的地震前兆,不管生成过程怎样.其震源区与外围区前兆在时间上有统一性,这一认识为今后研究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定量指标—异常时间(T)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相似文献   

14.
15.
东北深源和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北大陆地区深源及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特征及构造特征,认为造成深浅源地震同步活动的地球动力是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的作用。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板块消亡于珲春地区上地幔内590km深处,导致了深源地震活动,同时又直接影响着内陆郯庐断裂带、松辽盆地边缘断裂带及其附近的浅源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地震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介质的一种重要属性。地震各向异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准确认识地球内部精细结构,还有助于研究地球活动过程。本文从海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各向异性结构两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地震各向异性与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相互关系,论证了地震各向异性是指示地球深层动力过程的地球物理“化石”。  相似文献   

17.
一、地球自转长期减慢岩盐、石膏、硬石膏等蒸发岩,只能在高温干燥、蒸发旺盛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古代的蒸发岩现今各纬度都有,但主要分布在北纬30—60°之间,各地质时代蒸发岩在现在纬度与古纬度的分布明显不同。如图1,下古生代蒸发岩在赤道附近20°内,到了中生代第三纪,蒸发岩往北移动。蒸发岩的现在  相似文献   

18.
全球地震活动与宇宙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践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正确认识这些规律性及其形成的原因是地震预报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曾对巴特和杜达发表的1897—1977年全球7级以上大震资料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全球地震活动在频度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准周期性(±30年),而在本世纪  相似文献   

19.
震源参数的定标律在震源物理和地震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用地表破裂也可以得到一个总体上的震源参数的定标律,但由此得到的定标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MW 7.6地震在地表几乎看不到原生断层,而2001年中国西藏昆仑山MW 7.8地震在地表的断层总长度可达500多公里。宽频带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尽管在细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已使地震学家有条件得到地震破裂过程的数字成像结果,这样的成像结果可以给出更为可靠的地震断层参数,比如地震断层长度和平均位错量等。基于这一进展,本文试图利用最近得到的数字地震成像结果,研究地震参数的定标律。为此,选择了3个较为系统的数据集合,分别为D.J.wald收集和编辑的震源成像结果、Y.Yagi所做的震源过程成像结果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的地震震源过程观测报告,共计63次地震。结果表明:如果考虑所有这些地震,则地震矩与断层长度之间近似满足M0∝ L^3的关系;但如果仅考虑较大的地震,则走滑型地震接近满足M0∝ L^2的关系,而非走滑型地震接近近满足M0∝ L^3的关系。对走滑型地震,最大位错量Dmax与L和W这两个量中较小的量有明显的依赖关系,但非走滑型地震不具有这样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从地震丛集的大量实例出发,讨论了地震丛集与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基本规律、机理问题及问题及对地震预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邓祁连册断裂带东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的发生对此区断裂的地震潜势产生深刻影响。它可能暗示:此区内的未来大震与1927年古浪地震分属两个地震丛集期;古浪地震的发生使行作为危险段的金强河-毛毛山断裂上的挤压应力显增大,从而延迟了未来大震的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