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的持续积分方案,模拟了4,5,6三个月大气环流对正常,异常海温强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持续积分结果较通常积分结果约提前一个月,蓁特点保持不变,因此,提出了利用GCM制作月预报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异常与夏季低频环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层大气环流模式,就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减少对夏季东半球大气环流及亚洲季风低频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感热通量异常减少时,南海及西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方差百分率增大;高原感热异常加热对东亚和印度季风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季风区低频扰动的位相,中高纬低频扰动的结构,强度和经向传播速度都发生改变,EAP波列变得更为清楚典型,大圆上的低频涡旋一直传播到我  相似文献   

3.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统计诊断和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异常,引起南海-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异常的持续,从而导致东亚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同时指出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夏季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叠加,海温持续性异常对东亚夏季气环流的影响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IAP2-LAGCM模式,做了热带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中上层两种强迫热源,对北半球夏季大气低频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热源可激发出明显不同的遥相关型,与之相联系的低频系统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其上空环流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月娟  丁明 《大气科学》1992,16(5):592-600
本文首先用《逐月全球气候资料》中的实测风资料对80年代的两次El Nino。事件(1982—1983年和1986—1987年)太平洋地区上空环流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用一个九层原始方程模式对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这两次海温异常都使其上空的环流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两次海温异常的强度、范围和延续时间有所不同,对环流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将简要地介绍这两次El Nio期间太平洋上空环流的演变特征及数值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春红  蒋全荣 《大气科学》1997,21(1):123-126
北极Ⅲ区海冰面积的低频变化所引起的热力强迫作用,可以激发出EA和类似于WP的大气遥相关型。冰气系统之间存在着3 ̄4年的不规则振荡,在振荡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对比表明,北极Ⅲ区的重冰年和轻冰年,北半球冬季中纬度地区大气环流以及我国的天气气候特征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IAPAGCM中加进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数值模拟,证实了实况月平均850hPa上的异常环流特征:ElNino海温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西风气流以及在东南亚沿海出现向赤道的异常气流;而在LaNina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东风气流和在东南亚沿海出现离赤道的异常气流。若在模式中仅引入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或在模式中去掉地形以后,模拟的低纬低层异常气流与上述结果有所不同。用该模式还模拟出了与观测相符的低纬地区降水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分别进行了南极和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和偏小的数值试验,对6-8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极地海冰异常对我国夏季大气环流和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或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大,则我国夏季风变弱,特别蝇使得南亚高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减弱。南极海冰面积偏大使得我国黄河-长江-带地区降水减少,北极海冰面积偏大,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减少,模拟结果与统计分析相一致。可同  相似文献   

9.
谢倩  黄土松 《气象科学》1990,10(4):325-338
本文从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两方面研究了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异常对太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热源和极地冷源的变异是影响大气环流异常的两个重要方面因子,极地海冰变异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海温的异常增暖对30-6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利用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作了两组试验:一组使用气候平均海温,另一组包括两个试验,它们分别设正的海温距平(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100°W)和中部(145°W)。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冬半年的海温异常增暖可改变低频振荡方差贡献的地理分布,其中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时,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为显著,而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较为不活跃;当正的ΔSST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的中部时,情形则相反,即热带东太平洋的低频振荡的方差贡献较显著,而西太平洋地区的则不活跃。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过程中,低频振荡的传播特性对ΔSST中心位置的响应是敏感的,即当正的ΔSST中心位置偏于该海区的东部或中部时,低频振荡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郑维忠  林元弼 《气象科学》1993,13(4):374-383
本文利用全球9层15波谱模式,模拟了北极海冰后退期持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是明显的,它遍及近地面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等各层;波及极地——高纬——中纬——低纬整个北半球;既有同时的,又有滞后的,且还具有季节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相似文献   

13.
Nino C区秋季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Nino C区秋季SST异常,能够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及风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秋季SST正(负)异常,引起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类似负(正)WP遥相关型的环流异常,中纬度纬向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及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经向风减弱(加强),最终导致偏弱(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这是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夏季青藏高原雪盖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钱永甫 模式和与颜宏模式嵌套,并引入修正的青藏高原雪盖下垫面上的反照率参数化,来研究理相民状态下青藏高原东部及南侧夏季有雪盖对东亚大气歪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温对月平均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T42L9全球谱模式,在相同初始场的条件下,将不同的 SST 作为外强迫源输入模式,其一个月延伸预报的结果表明,SST 的变化对第三旬的环流预报影响比较大,但对于不同的初值其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比较稳定的初值,不同的海温场对月平均环流的影响较小;而对于不稳定的初始场,则影响较大.同时指出了500hPa 高度预报场的均方根误差的增长在中纬度主要与大气中的斜压不稳定有关,如果斜压不稳定度大,则误差随时间增长快;斜压不稳定度小,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及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961-1999年山东省夏季降水量与上年6月到当年6月各月平均SST作相关分析,得知山东夏季降水量与当年5月西北太平洋亲潮区SST关系密切;SVD分析表明,北太平洋160°E~175°W,36°N以北SST是影响山东夏季降水量的“关键区”,该海域5月SST与青岛、日照、临沂及鲁南地区夏季降水量正相关;东亚大槽区4-5月份大气环流异常引起5月亲潮区SST异常,这可能与该纬度带上的冷暖空气交换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IAP 2-L 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冬春季雪盖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加热场和降水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影响十分显著,持续性很强,当高原冬春雪盖异常增厚、范围扩大时,夏季高原地区及我国北方500hPa位势高度降低,南方变高,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大气对雪盖常的响应呈明显的波列特征,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土壤温度降低,南方土壤温度升高,夏季各月降水异常分布形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与同期500hPa高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钱永甫p-σ五层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研究南海-菲律宾地区上空的低频热源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频热源处于加热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加强,对流层低层120°E处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位置偏北,此时低层东南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冷却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减弱,对流层低层越赤道气流减弱,副高位置偏南,此时低层西南风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降水。  相似文献   

20.
雨凇是冬季影响湖南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对湖南雨凇与大气环流特征量、海温异常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区极涡面积和东亚槽位置对中国湖南雨凇天气影响极为重要。当欧亚纬向环流为低指数时,有利于中国湖南雨凇的形成;当东大西洋欧洲区阻塞高压面积指数为低指数和乌拉尔山区阻塞高压面积指数为高指数时,湖南多雨凇天气发生。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脊点偏西不利于中国湖南雨凇发展。拉尼娜事件结束年同时为厄尔尼诺开始年的年份湖南雨凇最为严重,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年湖南雨凇强度最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