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光岑 《地质论评》1982,28(1):87-88
中法两国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于1981年4月27日至30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喜马拉雅地质科学讨论会上宣称,通过双方合作,去年在西藏喜马拉雅地  相似文献   

2.
1980~1982年中法合作的西藏喜马拉雅山地质科学考察工作,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中法双方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对北起申扎—那曲一线、南至聂拉木—亚东一线的广大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84年元月五日至九月,在我国成都市举行《喜马拉雅地质科学国际讨论会》.讨论会是由中、法两国共同商定组织的.从80年起,为期三年的中法合作的《西藏喜马拉雅山地质构造和地壳,上地幔的形成和演化》项目.已于82年结束野外工作.三年来进行了多学科的地学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为了更好地总结考察成果,并同世界各国地质学家进行广泛交流、讨论而决定在中国举行一次国际性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中外地质科学家共有300多人.其中,外籍地质科学家有70多人,计有法、英、美、加、印(度)等10个国家的科学家与会,我院有杨遵仪、王鸿祯等8人参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等单位,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湖北省宜昌联合召开了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教学、科研、地质、地震等系统57个单位的9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142篇论文或摘要,有35名代表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质学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日至廿八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第一次构造地质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区内地质、有色、石油、煤炭、建材、水利、地震、核工业、院校等部门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以及西北大学、西安地质学院的代表、特邀代表共70人.会议收到论文33篇,在会上宣读了25篇.近年来,新疆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新疆地质构造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地质调查与研究.特别是新疆地矿局完成了西昆仑和喀喇昆仑地区1/100万地质调查,填补了我区地质调查空白区;石油局在塔里木、  相似文献   

6.
1981年10月18日至23日在贵阳召开了环境地质地球化学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本届学术讨论会是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共三百余名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230余篇,其中环境地质地球化学领域的文章有相当的比重,反映了近年环境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成果,也反映了当前这一研究领域正在出现的可喜进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全国“七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15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地矿、有色、冶金、石油、煤炭、化工、核工业、高校和中科院的地质生产部门或行业的代表253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摘要650篇,其中215篇论文分别在五个小组会上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五届灰色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8~10日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全国各行业二百多名学者出席了学术讨论会.大会共收到论文326篇,其中地质学类论文29篇,占论文总数的9%.主要涉及物探和化探资料分析、成矿预测、地震预测、前兆分析、时序分析、地震区划、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工程、岩土力学分析、地基沉降、油田开发、环境地质,矿物分析等方面.另  相似文献   

9.
首届地质工程光电传感监测国际专题讨论会"于2005年11月23日至24日在南京大学科技馆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美国、日本、瑞士、德国、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6篇,其中国内27篇,国外9篇,内容涉及地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智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和冶金部地质情报网联合召开的锰矿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成都举行.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各冶金地质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来自地矿部和有色总公司等系统的共48个单位的九十余名代表.这次锰矿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七十篇以上,反映了目前我国锰矿地质找矿、科研、开采利用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工作成果,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锰矿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四年以来,笔者等先后在西藏南部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开展了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在沿线所见的中酸性侵入岩及与之有关的变质岩中采集了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现将上述地区地质概况及部分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数据和讨论分述如下。一、地质概况西藏南部和西部在大地构造上可以分为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三个构造带。(见附图)。前两者为噶尔曲—雅鲁藏布江断裂分隔,后两者以班公湖断裂为界。  相似文献   

12.
首届全国地洼学说成矿学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长沙召开。全国地矿、石油、煤炭、冶金、核工业、海洋、地震、高校、武警黄金部队、科学出版社等部门80多个生产科研机构140余名正式代表参加了学术讨论。讨论会收到学术论文159篇。大会期间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长袁奎荣、地质部宜昌地质矿产所高工周圣生、中南地勘  相似文献   

13.
李剑锋  陈建平  孙岩 《地质通报》2011,30(5):756-765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地质异常的角度出发,采用基于GIS的地质异常定量分析的方法,以1∶50万数字地质图和四川汶川地震地质分析成果为基础,定量地分析了地震发育程度与断裂构造的相互关系,认为汶川地震主要受区域性深大断裂的控制,受局部性浅源断裂的影响较小。进一步对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探讨,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了受灾严重区域,并解释了灾区北部受灾较南部轻的原因。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迅速地确定地震灾害发生的严重地区,为今后地震发生后迅速确定受灾严重区域、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1999年3月27日至30日,四川省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会同中国古生物学会四川、西藏联合组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共同举办了’99地层古生物学术讨论会。四川省科协主席刘宝院士和四川省地质学会焦家义副秘书长到会祝贺。会上有来自四川、陕西、西藏及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科技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等六个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11月19—24日在北京香山联合召开了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来自70余个工作单位的120名正式代表和40余名特邀与列席代表参加了讨论会。提交论文报告130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致开幕词。学部委员李春昱,张文佑、翁文波、丁国瑜等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6.
《地质论评》1986,32(6):608-608
1986年5月7日至15日,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福建省地震学会在福建泉州共同召开了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来自地质、地震、石油、煤炭、冶金、建材、海洋、核工业和教育系统的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  相似文献   

17.
陈雄 《地球化学》1984,(2):185-185
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单位的正式代表120人,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40多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李春昱、张文佑、翁文波、丁国瑜等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同志致开幕词,张文佑、翁文波等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 这次别开生面的多学科综合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60多篇,论文报告130篇,会上宣读了论  相似文献   

18.
简讯     
▲由本会沉积(分)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国际矿床(产)沉积学学术讨论会于7月31日—8月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7个国家与地区的120多名国外学者与250多名中国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00余篇。这是国际沉积学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召开。我国的沉积学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会后组织外国学者赴辽宁、山东、四川、湖南、西藏、贵州与长江三峡地区进行外地质考查。  相似文献   

19.
籍传茂 《地质论评》1980,26(3):278-278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地下水人工补给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12月3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地质、城建、水利、农业等各部门的115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1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许杰致开幕词,地质部副部长李轩和北京市科委副主任田夫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大会收到论文62篇,有18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报  相似文献   

20.
由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福建省地质学会共同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粘土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6日至31日在福建省同安县举行。会议得到同安县政府和县委的大力支持,学术会议取得了园满成功。到会代表共154人,大会收到论文184篇,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