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际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蔡建明  杨振山 《地理研究》2008,27(2):362-374
都市农业是跳出农业、农村框架,从城乡统筹发展观看农业的新型理念。本文对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以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组织形式、生产特点、营销与物流、功能作用和扶植政策进行了梳理。从城市进程和社会发展角度,认为都市农业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施方式。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都市农业的着力点在大城市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要有所不同;功能体现城市近、中、远郊区的需要;建设中需要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加深产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疏通物流渠道;在城市规划、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形式和科技推广等政策上需要给予支持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较早,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而我国都市农业仍属新生事物。笔者简要介绍了日本、德国、新加坡和荷兰发展都市农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与建议,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扩大都市农业园区的规模;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爱荣  周忠学  刘欢 《地理研究》2013,32(11):2133-2142
城市化以其强烈的市场效应与辐射功能带动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但同时又对都市农业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都市农业又通过其生产、社会及生态功能推动城市化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对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快速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近10 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都呈上升的趋势,且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同步性;② 西安城市化水平和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55;③ 西安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城市生活质量水平因子和人口与经济结构因子是推动城市化的3 个主要因子,其中城市现代化水平因子是推动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利用生态经济学方法,从都市农业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出发,通过引入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蓄水系数之差和水源涵养价值发展系数等参数,构建了都市农业水源涵养功能测算模型。对2011年西安都市农业圈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西安都市农业圈涵养水源物质量16.6×108m3,价值量1.05×108元,其中周至、蓝田、户县、临潼、长安是主要贡献者;粮食作物种植是西安都市农业圈水源涵养服务的主体,但从单位面积水源涵养的能力来看,果木水源涵养能力最强;西安都市农业圈农业水源涵养功能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结构,即东西高,中间低的格局,与西安市城市发展格局相反,说明城市的发展对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分异与提升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岱  蔺雪芹  刘旭  孙鸣喆 《地理研究》2014,33(9):1706-1715
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北京都市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间变化轨迹刻画和空间分异格局归纳两个视角,解析都市农业影响因素的共栖关系和互动效应,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合理的提升路径,以期为北京都市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本底仍是制约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影响具有两面性,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中北京都市农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北京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空间;瞄准城市发展需求,提升都市农业产品层次;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创新都市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掘政策调控潜力,强化都市农业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城市是国家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载体,而都市农业则是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世界城市、都市农业的概念入手,着重对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和阿姆斯特丹五大世界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历程、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化农业、多功能社区农园、生态绿地型农业三大模式,并给出了我国世界城市打造过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世界城市是国家竞争力提升和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载体,而都市农业则是世界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世界城市、都市农业的概念入手,着重对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和阿姆斯 特丹五大世界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历程、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化农业、多功能社区农园、生态绿地型农业三大模式,并给出 了我国世界城市打造过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都市农业的起源和在我国的发展概况,指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作用和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探讨了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的产业模式,即: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绿化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认为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意义重大,时机已基本成熟,必须转变观念,正确选择产业模式,加强理论研究和多学科联合攻关,稳步推进郑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州都市农业的4个实践案例(花城农园、一方乐田、都市锦田和艾米稻香小镇)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新内涵和基本模式。研究发现:1)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背景下都市农业具有新技术、新机制、新功能和新形态“四新”内涵。2)广州4个都市农业案例由城市中心到外围的区位布局依次归纳为立体农业(新形态)、休闲农业(新功能)、田园综合体(新技术)以及共享农业(新机制) 4种基本模式,不同模式的创新做法、空间形态和实施效果各有差异。3)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经验主要有:强化农业资源转化和多重功能价值;发展多元途径、创新融合多种发展形态并以模式创新为抓手;科技与人工智能共同赋能于都市农业发展;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政-企-校”智库联合机制;制度保障助力都市农业项目落地。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过程中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媚  周忠学  冯海建 《中国沙漠》2015,35(4):1096-1102
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形成及结构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探究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都市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对协调城市与都市农业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农业结构变化率、农业结构系数、农业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等指标,研究了城市化过程中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结构变动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西安都市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都市农业粮油生产比重持续下降,水果、蔬菜生产以及农业休闲服务比重上升,农业结构逐渐向特色化、现代化发展。(2)1999-2006年,是西安都市圈低城市化水平向较高城市化水平发展阶段,是推动都市农业结构快速调整与转变的重要阶段;2006年之后由于城市对农产品及休闲服务的需求结构格局已基本确定,类型的多样性需求相对减缓,主要以数量需求增加为主,因此农业结构变化则相对较小。(3)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系数降低,都市农业结构层次逐渐趋于高级化,都市圈核心区比边缘区农业结构层次更高。(4)西安都市圈各区县谷物种植业转换方向系数均小于1,谷物种植业向蔬菜、果业及休闲农业的转换较为突出,都市圈农业正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当前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集群创新状况对指导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地调研的数据,利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规模已接近最优状态,综合创新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主要原因是集群在科研技术投入、创新资源利用配置等方面不足造成的。进一步Tobit回归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企业知识技术吸收扩散能力、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发展的外向性与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规模对农业产业集群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根据集群创新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上海市2006—2018年电竞企业的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探讨上海市电竞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电竞产业可以划分为2006—2010年的起步阶段,2010—2014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14—2018年的爆发增长阶段;2)电竞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由双核心聚集发展为多核心聚集,具有整体上中心聚集、同时向外扩展的特征,南北方向是企业扩展的主要方向;3)高资本电竞企业主要向软件园区和高等院校聚集,呈现出4个高资本热区,这些热区未来更有机会出现更具竞争力的电子竞技企业;4)政府政策规划对电竞产业的区位选择具有导向作用,高质量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周边电竞市场环境、交通便捷性是企业聚集的基础力量;与传统产业相比,由于电子竞技产业具有体育性的竞技特征,其竞技水平和赛事举办也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上市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与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俊松  潘峰华  郭洁 《地理研究》2015,34(10):1920-1932
大企业总部在城市内部的分布既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又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力量。基于历年上海市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上海市的上市公司总部区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上市企业总部在上海呈显著的中心型分布,多数总部集聚在中心区,且总部密度随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企业总部分布还呈现强烈的接近交通干道和开发区集聚的倾向。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企业所有制条件、上市时间、企业规模、行业类型显著影响上市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通常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上市时间较早的企业更倾向于布局在中心城区区位条件更加优越的地区,形成总部分布的二元结构。市场化改革和规划下不同类型企业的主从秩序可以解释这种企业总部分布的核心边缘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5.
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构想。指出影响我国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 ,特别是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尤为突出 ;强调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地带规律性、与农业经济多样化和规模经营相结合、与开拓产品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具体说明了山区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6.
袁丰  李丹丹 《地理研究》2014,33(3):546-557
制造集群和专业市场分别由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两者间互动融合已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基于共同演化理论分析框架,以辽宁佟二堡镇皮革产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企业访谈,研究制造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共同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理,重点考察政府和企业衍生在推动两者共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佟二堡镇皮革制造集群与专业市场遵循共生发展型演化模式,呈现出产业规模共同扩大、组织方式共同演进、产业分工共同深化的共同演化过程。东北广阔的消费市场、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制造集群和专业市场内企业衍生是引致两者共同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In the early 1990s, China stepped into the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with a flourishing economy and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urplus labor from rural areas flooded into cities and became the main force of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some severe threats to human survival emerged from urbanization, such as over- extensive urban development, excessive resource consumptio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food security and safety risks and social crises. It has become an imperative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achieve greater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 This paper firstly tried to focus on public dietary change,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well as cultural tourism in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hen, it established a development model, balanced the urbanization and urban-supported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roposed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s an entry point for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and rural area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an inherit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keep the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systems, exploit the distinct landscape tourism, and the like for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c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abundant funds, firm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from the nearby urban complex for regurgitation-feeding of rural enterprises. With the help of these strategies, we can achieve the harmony of “Ecological Urban” and “Garden Countryside”.  相似文献   

18.
无锡城市制造业企业区位调整与苏南模式重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郭垚 《地理科学》2012,(4):401-408
苏南地域广阔,区域和城市发展路径多样。较多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带来的苏南模式创新,但是城市化对苏南模式重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基于企业数据的空间分析以及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从制造业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角度,考察无锡市南长区在从乡镇企业典型发育地区(郊区)转变为城区过程中的产业升级和空间格局调整过程。研究表明:南长区制造业经历了产权重组、结构重组和空间重组三个过程,呈现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空间上高度集中等城市化特征。政府表现出明显的"企业化"倾向,与传统苏南模式中直接介入企业经营不同,地方政府通过规划调控以及开发区建设、税收等金融刺激政策和措施影响企业区位行为,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空间再集聚。  相似文献   

19.
王聪  曹有挥 《地理科学》2019,39(2):285-293
从行业属性、企业内部因素和城市所处的环境3个层面的耦合关系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形成演化模式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在基于地理空间的行政等级体系基础上,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城市网络的综合影响,归纳了由初始集聚阶段-非均衡扩散阶段-等级网络形成阶段-网络成熟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一般演化模式。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网络正处于非均衡扩散向等级网络阶段演化的过渡时期,表现出网络的层级特征愈发明显、水平联系不断增强、联系方向更加多样化、服务功能联系差距缩小等特征。联系便捷程度、创新要素支撑、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城市能级推动等要素对于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陶伟  蔡浩辉  廖健豪 《地理科学》2020,40(4):637-645
选取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粮食地理学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网络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多元主体在本土农业生产消费领域中的策略及行为,解读其中的社会建构现象。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领域中多元参与特征显著,优质稻种的人为筛选、种养品种的多样化以及土地流转的推广均为政府、村民和外来企业为实现各自利益而共同协商达成的策略,不同行动者共同利用与改造着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农产品消费领域中,政府和企业逐步承担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后续工序,国有资本完成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包装,外来商业资本负责建构商品品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