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山东地电场观测数据跟踪分析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给山东地电场观测带来的干扰。结果表明:(1)观测系统故障多出现数据同步错误或缺数,较容易判别;(2)雷电会导致地电场观测数据产生畸变,变幅达到几十(甚至几百)kV/km,是正常观测值的几倍乃至几十倍;(3)缓急程度不同的降雨会造成数据离散程度不一致,中等以上降雨会影响正常日变形态,导致各测向长、短极距相关性明显降低,相关系数由正常的0.8左右降至0.6左右,甚至更低;(4)高压直流输电影响显著,电流注入接地极引起换流站地电位升高;当输电停止时,电流注入接地极降至零,地电场观测数据呈直线下降;(5)人为干扰会造成数据非连续性同向突跳或台阶,长短极距幅度变化差别较大,但同一测道变幅基本接近;(6)地电暴引起的六个测道上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最大振幅方向相同,由于地理位置和观测环境的不同,不同台站记录到的地电暴幅度会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选取山西省北武当地震观测站洞体形变测项正常时段及干扰时段的观测数据,计算功率谱密度(PSD),分析洞体形变数据的正常背景特征和不同干扰下对应PSD值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无干扰:正常背景下,观测数据每日PSD值变化不大,可反映最大频率为8.3×10-3Hz的PSD分布;(2)曲线加粗:在10-3Hz以上频段,干扰日PSD值增大,表现为高频干扰;(3)台阶、突跳和畸变:PSD值全频段明显增大;(4)趋势改变:PSD值变化不大;(5)地震波:随着同震效应增大,PSD值频段范围和变化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山西南部临汾、夏县地电场受高压直流输电的影响,分析地电场观测受干扰的变化形态与特征,结合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机理,定量计算分析不同换流站接地极对同一台站的影响,以及同一换流站接地极对不同台站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地电场观测数据受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干扰时,地电场会出现畸变,较典型形态为方波与两端尖峰叠加方波形态,不同的高压线路,各台站观测到的附加电场信号变化特征有很大的不同;(2)当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故障而产生大地回路电流时,它对地电场观测数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同一高压直流输电影响的同一台站同一方向上长、短极距观测数据方向一致,干扰幅度基本一致;(3)当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运行故障而产生大地回路电流时,不同台站所受干扰随着接地极与台站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关系,同时还受到台站电导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极化方位角、谐波振幅的处理数据方法分析温泉地震台新、老台址地电场观测数据资料,研究对比了两台址的场地环境、观测仪器。结果显示:(1)两台址地电场受融雪、降雨等自然环境干扰形态类似;(2)两台址地电场日变形态均为双峰单谷型,与地磁场的快速变化成分具有相同的场源;(3)温泉老台地电场6阶谐波振幅比新台的大,分析认为老台场地自然坡度略大所致;(4)新、老台址地电场极化方位角分别为60°和15°,日常跟踪分析时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的干扰原理,结合新疆区域多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定量根据不同距离、变化形态、变化幅度、变化方向等特征进行干扰分析.研究乌鲁木齐台、红浅观测点和温泉老台地电场观测资料受到昌宣线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异常变化形态和特征,为新疆区域地电场正确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提供参考.同时实验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对地电场受扰...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1982年7月在甘肃永登黄土地层进行的160吨(TNT)爆破的土氡振动效应情况。观测到黄土地区爆破土氡具有显著的振动效应,各观测点出现的变化具有下列五点特征:(1)变化的普遍性;(2)变化形态的相似性;(3)空间展布的不均匀性;(4)时间上的突发性;(5)变化幅度随距离增长的衰减性。文中还对各种变化特征及有关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延庆台地电阻率铁质干扰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多次出现因环境干扰而引起的较为显著的异常变化,尤其是观测环境中铁质干扰源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幅度和形态的影响.本文依据台站测区地下高密度电性结构剖面和电测深结果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几种铁质对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和形态,结果表明,在扣除地电阻率基准值后,干扰幅度和形态与实际观测值的异常变化较吻合,从而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确定了地下铁质对延庆地电阻率观测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张家口地震台形变观测概况,分析大风、气压、观测人员、雷电、雷雨及环境载荷等干扰因素对观测曲线形态的影响,得出不同干扰因素与观测曲线形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为准确识别震前异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形变观测及异常识别的实践工作中,发现了一些有确切干扰因素的异常变化,如载荷变化、抽取地下水等.这些干扰发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试验样本,为识别形变干扰异常以及了解不同形变观测仪器在不同应变过程中的异常变化形态、量级等特征参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异常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电场观测是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其观测物理量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通过对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观测中常出现的地电阻率同场观测干扰、雷电干扰、降雨影响、电极极化、磁暴干扰等5种干扰和典型变化形态进行识别分析,可有效剔除干扰,从而为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电场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观测场地大致相同的其他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宁夏至山东电网高压线路的投入运行,对河南浚县地震台的地磁观测(FHD-2质子矢量磁力仪)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动态特征,介绍了干扰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重构或恢复存在严重干扰或数据缺失的台站观测数据,本文基于周边已有台站的高质量观测数据采用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重构地磁日变数据.仿真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磁静日还是磁扰日,地磁场分量的绝对残差均值均低于0.1 nT.试验统计数据及重构结果残差曲线的对比分析表明,地磁日变重构精度与地磁活动性和待重构信号的时变剧烈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982年磁扰期间琼中、北京两站地磁X分量变化的分析,证实了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对中纬电离层电流的影响.分析发现:磁静、磁扰条件下的平均日变化中,两站X分量变化在白天有反向的趋势.这表明它们分处于与动力效应对应的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圈中心之南北两侧.在磁暴主相期间,X分量变化形态与之明显不同,两站地磁南北分量有同向变化,且变幅相近,甚至有时北京站△X更大.对环电流能量增长指数R小于-25nT/h的21次事件所作的时序叠加分析(以R最负时为零时)进一步证明,这种同向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两站零时之△X大小相近,相关系数高达0.98.该同向变化与R指数突然变负密切相关. 以上对比表明,与发电机电流造成两站X分量反向变化不同,同向变化是磁层源高纬扰动电流向中低纬直接穿透的结果.本文对动力和电动耦合两种过程的不同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安徽石台中生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石台地区出露的牯牛降(东库)、谭山岩体可划分为4个侵入期次,从早到晚岩性变化趋势为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中细粒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细(微)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牯牛降(东库)、谭山岩体微量元素总体具相似特征,都富集大部分亲石元素,K/Rb比值低而Rb/Sr比值高;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总体略显右倾,均具有高Rb低Ba、Sr、Ti的特征.牯牛降(东库)和谭山岩体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均为右倾海鸥型,均具有较强的Eu亏损.研究认为牯牛降(东库)岩体和谭山岩体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的部分熔融,成岩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后挤压收缩向拉张伸展的转变,与中国东部此时发生构造大转折、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大爆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总结陕西地电场观测多次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事件,对干扰影响的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陕西5个台的地电场观测均受到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干扰源主要来自4条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各台地电场观测受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同,干扰方式有入地电流干扰和线路合成电场干扰2种;讨论了利用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电场干扰特征来检测地电场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和接线正确性的可行性,提出了判定观测系统故障和地下介质电性参数异常的方法;最后,提出了识别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和应对干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金河台电磁扰动数据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①电磁扰动0.001~1 Hz在震前每天06:00~22:00出现非脉冲性高值波动变化,在12:00和18:00达到最大;1~10 Hz在2008年1~3月出现与超低频类似的高值变化,最大幅度为300 mV; 10~20Hz无明显异常.②分析了电磁扰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介绍凹凸棒石(坡缕缟石)粘土矿床在澳大利亚的分布、矿床类型、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以求国人了解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98年5月磁暴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的短时变化主要由以下电流体系产生:电离层发电机电流(IDC)、对称环电流(SRC)以及由部分环电流和Ⅱ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PRFI).此外,由Ⅰ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电流体系(FACI)所产生的低纬地磁场也是不可忽略的.本文针对1998年5月1-6日的大磁暴,首先利用多个同子午线台站对的数据分离并消去由IDC电流产生的Sq场.然后,通过线性建模分离其他电流体系产生的磁场成分.结果表明:(1)发生在5月1-6日的磁暴可以分为两个过程,PRFI和FACI电流体系在1-3日不明显,在4-5日伴随着亚暴强烈发生.(2)SRC的变化情况在第一阶段同Dst指数相似,在第二阶段明显滞后于Dst指数.(3)在5月4-5日,PRFI在SRC之前增强,随着PRFI和FACI的恢复,SRC开始增强.这一结果为我们了解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形成以及它们的关系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雷晴  颜龙  史勇军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6):1507-1516
本文基于2008-2018年数据跟踪分析产品,通过分类归纳总结,分析新疆区域电磁仪器的8类环境干扰因素。通过对干扰成因的分析,列举具体典型事件,分析各类环境干扰事件的数据曲线形态及变化特征,为新疆区域有相同手段的台站在数据跟踪分析中提供有效事例和参考。同时,根据新疆区域8类环境干扰因素的成因和数据曲线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分析和应用电磁观测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台站震级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3个以上子台记录到的约1 500条地震,以台网的平均震级为标准震级,详细分析了江苏数字台网子台的震级偏差原因,结果显示:①在震中距较小时(100 km),子台测定的震级偏小,在100 km△250 km范围内,震级偏差基本为零;②子台测定的震级偏差存在地域分布特征,随方位角显示趋势性变化,地区邻近的子台之间变化特征相近或相似;③江苏数字台网子台台基类型中松散沉积对震级影响最大,偏差均为正值,最大偏差约0.3级,灰岩类型的台基对震级测定影响最小,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