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波  刘德 《四川气象》2001,21(2):34-37
通过分析重庆市“火炉”的形成原因以及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风速、相对湿度和体感温度的变化趋势,采用均生函数的改进模型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得出“火炉”依然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均生函数对单一的气象要素序列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试报与预测检验。实例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均生函数模型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均生函数模型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泰安市1951~1999年4月份气温资料,应用均生函数建立了气温预测模型,并进行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气温的变化趋势,对月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信息替换的均生函数主分量多步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祚泳  张辉军 《气象》1994,20(5):16-19
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新信息取代旧信息的“限定记忆”的时间序列数据处理方法。且仅对均生函数外延矩阵的前L阶方阵作主分量分析,用数目较少又包含主要信息量的主分量因子对时间序列建模。该方案用于四川省28个县市的年平均气温的多步预测值与实况值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表明该方案用于气温多步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多元均生函数模型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原均生数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首次引入预报因子变量,建立一个多元的均生函数模型。它适应于气温、降水、热带气旋个数等多种要素预报。新建的多元均生函数模型包含了原模型的优点。而且比原有均生函数模型具有更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用均生函数模型做赤峰夏季温度和降水气候预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方案采用均生函数模型对单一的要素序列作气候趋势预测试验,通过实例计算分析表明,均生函数模型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数学预测模型,对单一的序列做趋势估计有一定的可信度,该方法对夏季气候趋势预测尤其是夏季温度的趋势预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作青藏高原气候冷暖预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FMGF)和滑动T-检验,分析了近620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冷暖的变化趋势,并作出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最寒冷的时期为17世纪中期,最暖的是20世纪。温度存在31~45年的周期振荡。与20世纪后30年相比,未来50年中温度偏高约0.5℃。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克州地区气温突变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利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克州地区气温进行预测试验,1995-2001年预测试验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出气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年、季气温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人体感觉到的环境空气的冷热程度,除与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外,还与空气湿度和风的大小有关.体感温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和风速的相关关系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在高温极值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宽  杨贤为  邹旭恺 《气象》2003,29(4):44-47
根据南京等城市1961年以来历年气温极值资料序列,采用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法设计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不但能较好地拟合历史实况,而互对未来l~5年的演变趋势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彭军  张立凤  罗雨  徐锐  陈锋立 《湖北气象》2010,29(2):135-141
针对2007年7月17日发生在重庆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AREM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AREM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这次暴雨过程的雨带及雨带上双极值中心的分布。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结果,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24h累积降水的双中心峰值发生在不同时段;暴雨中心的动力场结构随时间的演变与降水量在中尺度特征值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两个降水中心对应高低层的流场配置不同;暴雨是在西南涡及低空西南急流的直接作用下发生发展,低涡和急流的维持为降水中心的低层辐合及与之伴随的上升气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流层高层高压脊的变化和中尺度辐散区发展也是造成此次降水的重要因素,辐散区的移动造成强上升运动区的移动,这是引起降水中心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1°×1°每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1~23日发生在重庆地区的暴雨.结果表明高原槽和西南低涡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850hPa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而700hPa上的水汽则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在低涡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层一直伴有涡旋的存在.然而中层涡旋发展演变过程与西南低涡明显不同.中层涡旋的发展不像低层西南低涡那样单边持续地增长或衰减,中层涡旋的正涡度值呈现明显的增长-衰减-再增长的演变特征,其最大值增长时段和低层低涡的也并不一致.对湿位涡的分析表明,在暴雨发生前,低层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不断累积,为这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这可能是暴雨爆发的触发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诊断分析了2007年重庆"7.17"强降水过程,研究了高频波波包分布和传播特征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波包能明显反映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和结束特征.500 hPa层次上,在降水发生前,主降水区域波包值突然增大,之后随着降水的发生,强度略为减小,但仍维持在较强位相,在降水过程基本结束之前,波包值突然减小为正常值;波包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本次降水主要受孟加拉湾地区强波包中心及高原地区波包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重庆雾的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张利民  李子华 《大气科学》1993,17(6):750-755
重庆是著名的“雾都”.本文建立了一个复杂地形下详细考虑长波辐射冷却、地表热量平衡、雾水沉降、水汽凝结和蒸发、湍流交换系数等的二维非定常雾模式,以实测资料为初始场,研究了一次重庆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江河、热岛、辐射、地形和山城的影响,模式分别进行了数值试验.  相似文献   

15.
张涛 《气象》2004,30(12):86-89
9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四川、重庆等地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0421号热带风暴“海马”和第6号热带低压在我国登陆;黑龙江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有旱情。月内,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稍偏高。  相似文献   

16.
2004年9月川渝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段海霞  毕宝贵  陆维松 《气象》2006,32(5):74-79
采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04年9月3—6日形成川渝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场进行分析后认为:(1)低涡切变线上不断发生发展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2)高层强辐散与中、低层强辐合以及强上升运动可能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3)水汽通量的强辐合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背景。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多时间尺度特征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年代气温资料讨论了重庆市年平均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近几十年气温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但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这与同期全球、北半球及中国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朱丽  苗峻峰  高阳华 《大气科学》2020,44(3):657-678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9)对2016年8月17~18日重庆一次城市热岛环流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山地城市热岛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演变特征,分析了热岛环流期间湍流动能和各项湍流通量的特征。结果表明:15:00(北京时,下同)乡村风开始出现,随着热岛强度增强乡村风增大,18:00热岛环流结构最显著,次日02:00热岛环流结构被破坏,仅低层存在微弱的乡村风。其中,重庆市城市热岛环流最强时,水平尺度约城市尺度的1.5~2倍,垂直厚度约1.3 km,水平风速约2~4 m s?1,最大上升速度约0.5 m s?1。受地形、河流以及背景风的影响,环流呈现非对称的结构,且强度较弱。湍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区域的湍流动能明显大于其它区域。此外,城市热岛环流通过湍流运动将郊区的水汽输向城市;高层湍流动量补充边界层中因热岛环流发展而造成的动量耗散。  相似文献   

19.
重庆酸雨分布的一个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迁移、转化、降水化学和微观云物理等方面国内外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适用于区域性酸雨研究的拉氏烟团轨迹模式,用此模式模拟了重庆市1982年7—10月的6个连续降水过程的酸雨分布.结果表明,重庆酸雨的来源主要是自身污染造成的,这与该市污染源排放低、风小的事实一致、这种类型的酸雨和美国、西欧由超高烟囱排放造成的在污染源下风方很远区域形成的酸雨从机理上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