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22,(3):516-520
为了及时发现核能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核辐射安全隐患,保障核辐射环境安全,论文讨论了核辐射环境的类型,及其安全影响因素,并利用贝叶斯估计和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分别进行核辐射环境同质传感器信息融合和异质传感器信息融合,该方法对核辐射环境危害评价、管理与防治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及时发现核能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核辐射安全隐患,保障核辐射环境安全,论文讨论了核辐射环境的类型,及其安全影响因素,并利用贝叶斯估计和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分别进行核辐射环境同质传感器信息融合和异质传感器信息融合,该方法对核辐射环境危害评价、管理与防治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河南省遂平县781废矿基本自然环境、矿区破坏现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论述。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通过781废矿区的矿山治理,可控制废矿渣中的核辐射对人和牲畜、水质、植物等的危害,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韩雪松  樊国强 《地下水》2013,(3):148-150,153
针对目前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分区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以山西省大同市某煤矿为实例,采用三标度AHP法建立最优传递矩阵,确定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分区。该方法简单直观,可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中的评估分区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5.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15,自引:2,他引:115  
环境物品或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评估是国际上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由于绝大多数环境物品或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物品特性,其经济价值的评估需要运用非市场的价值评估技术。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非市场价值评估技术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方法。详细介绍了国际上CVM及其发展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分析了CVM在环境价值评估技术中的地位及其理论基础,总结了最大支付意愿(WTP)的各种引导技术,全面归纳了CVM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简要介绍了最大支付意愿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危害级别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承海  傅玉 《吉林地质》2006,25(2):89-91
阐述评估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在评估工作中的划分标准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主要技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为原则,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对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进行了强调与细化,对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的关系、评估范围的确定方法、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方法、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评估标准等几个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主要技术问题作了若干探讨。对提高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航空地球物理在海岸带水资源环境调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壤、岩石、水体的电性、放射性及磁性差异,通过了解水体、土壤及岩石的物性变化,进行构造填图,研究和评价水资源环境,总结出沿海岸地带影响水环境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地质运动使其遭受海侵事件影响;二是由于现代人类活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海水渗透侵入;三是天然或人工核辐射源污染水质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江苏城市环境地质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江苏城市地质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1)地面沉降;(2)土体滑塌;(3)地面塌陷;就环境地质工作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展城市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工作;建议在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迥明确地质环境与灾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自然环境和工业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与红土中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将导致红土工程的特性发生变化。基于红土破坏的化学分析,采用加速寿命试验,检测红土中氧化物变化对工程特性的影响。利用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氯离子为代表的酸性物质对红土的侵蚀,定量计算在酸性环境中,不同氧化物对红土工程指标的贡献率,从而获知成分变化对工程指标的影响。讨论了酸性环境对红土的侵蚀机理,为红土工程的发展趋势和劣化评估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并为治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导致男性不育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有:原生(天然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包括饮用水水质,微量元素如锌和锰,人群对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适应性等等;次生(污染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如环境激素的影响、空气中金属微粒的污染等;环境物理因素,包含核、X射线、电磁波和热的辐射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不健康和不道德的生活行为,如吸烟、吸毒、酗酒、性滥交,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肥胖症的影响等。男性不育的防治也在中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值仿真计算手段,定量分析了含钚材料恐怖事件中炸药爆炸条件下钚材料气溶胶的转化份额;针对不同可吸入气溶胶比例,应用HotSpot核事故后果评价模型计算了有关辐射特征量。结果表明,不同可吸入气溶胶比例对于辐射危害防护及处置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使用γ场理论计算方法计算某矿山γ场辐射剂量,探索了γ场理论计算方法在计算矿山辐射剂量方面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应用γ场理论计算方法计算的某矿山γ场辐射剂量率误差较小,该方法可用于矿山核辐射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4.
The natural nuclear reactors were geological arrangements of uranium and water where, like the 2 Ga-old uranium deposits discovered in Oklo (Gabon, Africa), uranium chain fission processes took place. Ten years after its discovery the phenomenon of Oklo is still neglected in Precambrian evolutionary studies. We consider some probable reasons for this and show that natural reactors might have been important, specific, localized sourc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during both the criticality and shut-down periods. Some of the long-lived fission products which migrated from the reactor core could also have been effective radiation energy sources after fix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r upon uptake by the earliest forms of living matter.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concern the exam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 nuclear criticality on the Precambrian Earth, the dose-rat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available and the estimate of the number of natural nuclear reactors that could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past.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天然放射性的变化,放射性安全标准体系知识介绍,以及日本3.11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对环境影响范围的分析,说明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对中国领域没有任何影响;以WHO安全标准衡量,在本洲岛的影响范围小于1万km2.同时通过实例讨论,强调了加强对核电站周边环境的日常监测,重视核电站周边放射性环境微小变化,是保障核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最后介绍了大亚湾核电站周边水库水质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并评价了核电站环境的安全性,指出具有好的安全保障体系的核能利用是清洁、环保的能源.  相似文献   

16.
赵中华 《吉林地质》2010,29(2):134-136
对丹东地区的地表γ射线进行测量。使用BH3103A便携式X-γ剂量率仪,采用网格式测量方法对全地区地表γ射线的剂量率进行了测量,查清了丹东地区地表γ射线水平:丹东地区地表γ射线平均水平8.48×10-8Gyh-1,远高于辽宁省的平均水平,其中凤城境内的17.83×10-8Gyh-1监测值为辽宁省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World-wide controversy continues to surrou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xposure to ionising radiations arising from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radioactive fuel cycle facilities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cancer. The objective was to analyse cancer mortality in towns close to Spanish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radioactive fuel cycle facilities by reference to their history of exposure to artificial radiation generated by such emissions. An ecological cancer mortalit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know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radiation, estimated taken into account the magnitude of emissions, in towns ≤30 km of any installation. A model of atmospheric and aquatic dispersion of radionuclides was used. As reference, towns within a 50–100 km radius were matched with exposed by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For analysis purposes, log-linear Poisson models were fitted. The cumulative effective dose was the measure of exposure. Mortality rates ratio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tumour site. Natural radiation and socio-demographic matching variables were included in the models, with ‘installation’ as a random effects term. The estimated cumulative artificial radiation dose was below 350 μSv for all sit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overall, analysis showed no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increases in the cumulative dose. In the joint analysis of radioactive fuel cycle facilities, however, mortality was observed to rise with increases in the estimated radiation dose in the case of lung, bone and colorectal cancer, and in breast cancer among women. These results would not appear to be due to exposure arising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 installations, since were not reproduced around installations of the same type.  相似文献   

18.
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晔 《物探与化探》1997,21(5):321-330
本文简要叙述了8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概况。这些方法有:中微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应用核技术探测纳米级微粒和气体;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应用核技术原位测品位并计算线储量(包括X射线荧光辐射取样;中子活化辐射取样和伽马射线辐射取样);地面伽马能谱测量;互射线荧光测井;水底和海底天然放射性方法测量;水底和海底中子活化方法测量;水下X射线荧光测量;核磁共振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核技术;反射宇宙中子法;以及在环境科学中应用核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锆石的结构与化学稳定性 :核废料处置矿物类比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锆石可作为核废料处置矿物类比物的重要矿物 ,近年来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中对天然锆石遭受放射性照射所导致的晶格破坏、蜕晶质化以及锆石在各种热液条件下的稳定性、表面反应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研究 ,特别是对各种热液条件下锆石的溶解动力学及元素传质进行全面讨论 ,进一步阐明了锆石作为核废料处置矿物类比物的优越性 ,指出今后一方面应着重对锆石的放射性破坏机制及蜕晶质化过程中的元素扩散、迁移和聚集进行系统的研究 ,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不同变质程度锆石的淋滤机制和不同条件下淋滤溶液 (不同 pH值、无机溶液组分、有机溶液等 )对锆石中各种元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元古代冰期地层不同于显生宙冰期地层,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雪球假说,掀起了关于新元古代冰期环境特征与因演化的研究热潮,成为当前地学前沿的一个热门课题。本轮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高度综合性,涉及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此外还牵攫到天体运行等学科。研究重点有新元古代冰川作用的低纬和低海拔特征。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关系,冰室效应和温室效应的矛盾运动,海洋封冻的探索,碳酸盐岩岩帽的成因,碳,硫,锶等同位素的峰谷变化的环境含义,冰期地层中铁矿的成因,新元古代冰期的次数争议,雪球理论的数值模拟和冰期环境特征及其变化与生物演化,特别是与早寒武世生物大辐射的关系等。我国南方已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及其与寒武系生物大辐射关系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