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地球内部剧烈活动的地表现象,我们经历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而且正在观测板块运动。最近,随着地震学方法的发展,地球内部构造更加明确,并有望得到理解其动力学的钥匙。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地球仍然活着”的说法。这对于居住在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多的国家的日本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但是,无论是火山,还是地震,都只不过是在地球表面附近发生的现象。众所周知,在地震中有一种深源地震,发生的深度可达地下700公里。  相似文献   

2.
3.
4.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5.
6.
全国第一次火山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7月3日至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火山灾害与环境”。并对长白山的天池火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地震联合基金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学会联合主办,由吉林省地震局承办。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国家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有关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等31个单位。到会代表  相似文献   

7.
8.
<正>2015年10月23日至10月25日,以"地球物理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11届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胜利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卫星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大学、长安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兵器203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军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  相似文献   

9.
2.1地壳和上地幔形成地球膨胀的“炽热模型”假设富有物理依据,现已为最新地球物理资料所证实。根据这种模型,内核物质是在重力压缩条件下地球形成过程中得到过热、过压、坚实、高密度的气态物质。地球演化过程中,压缩和过热物质可逆转换成凝聚态,地球消耗积累的能量,这个过程地球密度减少——地球膨胀(图略)。地球形成于4.5×109年前,其半径小于0.55R3(R3为现代地球半径),地球物质平均温度为5×104K,平均密度约为3.5g/cm3,主要成分为氢、氧、硅。重力能为2×1039erg。地球模型是多圈层:G地核(过热汽)、F层(汽液相变区)、E层(液熔态物质)…  相似文献   

10.
英国第四次地球物理讨论会由皇家天文学会、地质学会及气象学会发起,由伯明翰大学地质科学系负责组织于1980年4月14日至17日分别在该大学艺术系的四个演讲室举行。参加会议的300多位地球物理工作者,包括英国各大学及科研单位的教授、科学家及研究生。每个发言限20分钟,包括听众提问及讨论。讨论会特别鼓励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提交报告。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专业委员会深部构造工作组组织的第二届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7—11日在桂林召开。来自地矿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高等院校等30个单位的7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力学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地球构造动力学学术会议于1986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宜昌市举行.代表和列席代表共有75人,提交学术论文50余篇. 学术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与地壳应力场、构造动力机制、工程地质动力学和岩土力学性质的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召开《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所属研究所和有关高等院校代表9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70余篇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做了书面发言。与会代表就地震成因方面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生动的报告和热烈地讨论。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地震学术讨论会于九月廿一日至廿七日在兰州举行。出席会议的120名代表中有多次深入震区进行现场考察的科技人员,有数年如一日坚持在平凡岗位上的台站观测人员,有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断创新的仪器研制人员,有坚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87年第11期的第一篇文章已详细介绍了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于1987年8月9—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9届大会的情况。本专栏在此基础上集中汇编了我国部分与会代表和有关人员就这次会议而撰写的专题述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其内容包括:国际上对岩石圈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有关震源过程研究的进展、一些有关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动向、国外地应力研究的某些进展、地震定量和震源参数测定工作概述、大规模三维地球构造的研究,以及地磁观测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曾秋生 《地震工程学报》1988,10(S1):103-108
有关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的地球动力学是地学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更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的著名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2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与计算地球物理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联合举行的,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0余人,学会名誉理事长顾功叙到会讲了话。 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内容涉及:人工地震测深资料的新成果;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重磁探测的新技术和新仪器;大地电磁测深的新进展;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研究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地震活动的深部条件等。从这些论文看出,近两年来深部构造的探测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并引起人们的更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六、地球深部间断面的构造形态和动力学本专题会系与“地球深内部研究计划”(SEDI)共同组织进行的,共有口头报告22篇,张贴报告7篇。美国学者V.S.Solomatov和D.J.Steven-son在题为“对流地幔中相变边界的清晰性”的报告中指出,地球...  相似文献   

19.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今天联合在北京举行,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一件重要事情,承企业部门首长,科学院领导同志(艹泣)会,将对我们开好这次会议提供指示,到会科学家们,将在这几天内对于开展学术活动,作出贡献。我谨代表学会及研究所向各位致谢,井请各  相似文献   

20.
主席、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已经举行了四天,今天就要闭幕了,在会议的开幕式上我们听到了赵所长的开幕词,井承中国科学院竺付院长,科联叶企孙教授,地质部何付部长,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尹付主任到会作了重要的指示,对全体出席代表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