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乡统筹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人口大省和粮食大省的河南省为例,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演化历程,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模式和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模式和发展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苏南模式演进中农村发展历程和特征,对于认识农村区域发展规律,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苏州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978-2006年,苏州市GDP呈指数增长,年均递增14.4%,第一产业比重由28.1%降为1.9%,第三产业比重由16.2%升为32.7%,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5.5%降为16.8%,城乡收入比由1.27扩大到2.0(但远小于全国平均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农村城镇化进程。1989-2006年的17年间,苏州市城镇用地增加了4.7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构成苏州市农村发展的四大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小城镇、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等重要途径.通过对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资料的收集和调研,指出其小城镇发展的地域差异大、发展水平低、特色不明显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对其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小城镇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根据其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云南小城镇发展的传统集镇型、乡镇企业主导型、城郊型、商贸旅游型4种模式,并结合实例对4种模式的成长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 总被引:142,自引:9,他引:142
本文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地动力机制和特点,认为当前中国正出现新城市化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发展模式,从而使经济绩效得到提高,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78,自引:15,他引:78
影响空心村形成演化的因素主要涉及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及制度与管理四个方面.基于区域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差异化的空心村类型这一原理,划分了空心村演化类型及类犁区域.重点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农区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的阶段特征.城乡结合部典型宅心化村庄会在原址上完整演绎着实心化、亚空心化、空心化和再实心化等四个阶段;平原农区的卒心村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型集中高度空心化、外出务工型分散高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低度空心化、农业主导型集中高度空心化等四种类型.一般状态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大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段特点相对应.最后,结合高分辨率航片(0.25m)和人户调查数据,基于平原农区村庄空心化演化的案例研究,剖析了农村空心化演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在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极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引用最近的国外区域经济极化有关研究方法,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测度区域经济极化的变量指标,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总体水平与变化特征,并发现: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区域极化明显增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发展策略、乡村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 (FDI)。分析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动力因子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的最主要方面。在空间上,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明显表现为南北区域的分化与城乡分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机制和模式研究是SARD系统研究的核心,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现阶段吐鲁番地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总结了微观的农户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市场群落发展机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市场群落的崛起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景观,在概述市场群落的基本特点后,揭示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机制;继而对单个市场与群落型市场上经营者的行为方式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群落型市场具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指出市场群落的空间扩张还促进了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的有机融合发展,同时认为,市场群落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保证商人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农村在经历着由传统农村,在经历过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后,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的农村就地城市化。本文以中山市为例,分析其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典型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其就地城市化特征差异较大;中山市就地城市化发展主要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机制、外向经济带动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体制制度推阻机制等综合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但每种机制在中山市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起的带动作用或主导机制是存在演进更替的,其动力贡献度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政策与规划控制,居民生活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建设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并根据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结果,导出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四种不同模式以及基于这四种模式之上的多模式组合在一起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41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3 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而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3 种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3 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居演变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4 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聚落体系、聚居规模、聚居形态、聚居功能、聚居文化、聚居环境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历程,分析了相关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展望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领域创新研究任务及科学命题.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基地化与乡村发展的城镇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导向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89,自引:16,他引:89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深刻地改变着广大农村地区, 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978-2005 年, 沿海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由23.3%降为7.9%, 第三产业比重由19.8%升为40.5%, 农业劳动力比重则由90.8%降为47.9%。模拟分析表明, 沿海地区 农业产值与农业就业份额仍将持续下降, 2010 年、2020 年农业产值比重将降为8.0%和 6.0%,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降为44.5%和32.2%。1990-2005 年, 沿海地区劳耕弹性系数为1.84, 反映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业劳动力效益在稳步提高。同期, 乡村人口由3.06 亿人降为2.19 亿人, 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却在增大, 未能实现农村人口 转移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相挂钩。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须遵循乡村转型发展规律, 重在科学规划、分区推进, 通过优化城乡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经济, 提升农村生产力, 促进沿海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地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响应的区域差异(英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To tackle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farmers,and rural areas,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initiated a new strategy calle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2005.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its actual effe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diversity of peasant household response to thi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trategy based on Kruskal-Wallis H test and sampling survey data from 586 households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BRR),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YDR),and Pa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PPR).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regional diversity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ECC) does exist in the form of recognized priority sequence,policy requirements,expected policy effects,and behavior response.As a result of the deviation between local policy practice and households’ inherent demand,peasants fulfill their de facto demand via individual effort instead of government aid,and therefore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ails to carry out the expected target.It thus needs to shift the current policy priority,ensure the peasants’ mainstay role,and formulate scientific ’Rules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与模式探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农村土地整治是适时补充耕地、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用地、强化集约用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中国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等突出问题,分析了科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与现实意义,阐释了农村土地整治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村土地“三整合”、农村空心化“生命周期”、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等相关的基础理论,深入探讨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区域差异性模式、城乡一体化模式、“一整三还”综合模式、统筹协同决策模式及其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慧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2,18(4):71-75
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规律一样,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该文采用泰勒(Theil)区域不平衡指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地带性差异,其中以非农产业的差距最大,这种差异在1993年以前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后,经济总量的差距趋于缩小,但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为了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更深层次的差异,笔者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采用层次聚类法将全国划分为六大农村地域经济类型,总结分析了不同农村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以2000、2004、2008中国31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