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酸分析技术在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核酸分子数据的获得和应用日益显得重要,因为核酸序列是进化的重要单元,通常以点突变来体现种间/种内的差异,因此能反映物种进化过程的频率.目前,在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核酸标记技术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即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和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相关核酸分析技术涉及到的序列有:内转录间隔区(ITS)、18S和26S rRNA,核糖体大、小亚基(LSU和SSU),Rubisco基因及大、小亚基.其在红藻品种鉴定、种群遗传、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两套公式,由标准大气的气象要素分别计算了0 ̄2km、2 ̄6km(不含2km)、6 ̄11km(不含6km)及0 ̄11km晴空大气层中氧分子、水汽分子和大气气体分子对微波的衰减。分析了各层大气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两套公式计算晴空大气衰减都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3.
秦松 《海洋与湖沼》1993,24(6):656-663
根据1992年8月30日-9月4日在日本名古层如开的第九届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交流的以藻类为材料的研究论文,综述了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成果体现了光合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蕴含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表明类分子遗传学不仅是藻类学研究领域的带头学科,而且已经活跃在光合作用等重大生物学问题研究的前沿;反映了藻类分子遗传学向解决生物学重大问题和推动藻类资料开发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藻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展望(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松  曾呈奎 《海洋科学》1993,17(1):34-37
  相似文献   

5.
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蛋白质标记及DNA标记的四个重要发展历程。纵观遗传学的发展历史,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新型遗传标记的发展,每一种新型遗传标记的发现,均推进了遗传理论与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利用7对形态学标记对杂种后代的不同个体依据性状表现进行归类分析,发现了著名的遗传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细胞学标记是指能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在不同物种中的差异等,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来进行基因定位。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同工酶是一种可用于物种起源与进化研究、种质鉴定、分类等诸多领域的分子标记技术(Markert et al.,1959)20世纪后期以来,DNA分子标记技术不断涌现,相继建立了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en polymorphisis)、DNA指纹 (DNA fingerprint),RAPD (random anplified polymophism DNA), AFLP(amplified fragnent lengthen polynorphisn)、微卫星 DNA (microsate llite DNA).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n)等专门的技术,在生物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藻类学研究较晚,主要用于藻类的系统发生、地理分布、种群遗传、分类、亲本鉴定、杂种优势的鉴别及种质鉴定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藻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展望(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松  曾呈奎 《海洋科学》1993,17(2):24-29
3 真核藻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3.1 质体基因组的研究 80年代以来对真核藻类质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起源和进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藻类质体DNA呈环形,长度变化幅度大(73~400kb),据此推测藻类质体可能是多起源的,藻类分枝程度也较陆地植物广。藻类质体DNA以多拷贝形式存在,占DNA总量的15%以上。藻类质体基因同细菌以及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之间同源性较高,但基因的组织和排列不同。在高等植物和绿藻中,Rubisco酶的大、小亚基基因(rbcL与rbcS)  相似文献   

7.
鱼类干扰素功能及信号转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用鸡胚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了干扰素(Interferon,IFN)[1],其后人们迅速地对干扰素的性质、诱生原理以及与其相关的细胞因子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20世纪后20年,哺乳类IFN系统的分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随之对低等脊椎动物的IFN系统基因及其分子机制也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海洋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一直是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目前 ,各种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在陆地生物学中已深入开展 ,在海洋生物学中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在各种分子遗传标记中 ,微卫星DNA标记的研究则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微卫星DNA标记以其特异性的PCR扩增、稳定性、重复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物种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变化等特点 ,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1微卫星DNA的概念和特征微卫星DNA是指核心序列为1~4个的寡核苷酸经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串联重复的DNA序列 ,如(CA)n ,(TG)n等 ,又被称为短串联重复…  相似文献   

9.
回顾海洋浮游甲壳类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生化水平和DNA(mtDNA和核DNA)水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分子标记中DNA序列分析最为常用,其次是RFLP和RAPD分析,mtDNA主要应用于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种间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重建研究,而核DNA则应用于科以上较高阶元的系统发育和种内、近缘种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消炎利胆片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核心有效成分和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初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方法:利用TCMSP、CancerHSP、BATMAN-TCM数据库检索消炎利胆片有效成分及对应靶点,借助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进行规范化。通过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检索慢性胆囊炎相关靶点。运用R软件筛选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分别通过Bioconductor平台、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出核心有效成分和靶点,将核心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评估结合活性以验证结果稳健性。结果:共获得23种有效成分,对应190个药物作用靶点,从数据库中获取723个疾病相关靶点,药物与疾病之间有48个交集基因;富集结果显示多与细胞对炎症反应相关,筛选得到槲皮素、汉黄芩素、非瑟酮等核心有效成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消炎利胆片中的槲皮素、汉黄芩素、非瑟酮等核心有效成分可能通过参与调控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IL-1β、MMP9、VEGFA等核心靶点,从而发挥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物系统学即研究某种生物类型的起源、进化发展及各种间的亲源关系远近,系统学研究需要借助于一些标志,如最直接的形态学、繁殖特性、地理分布特性及同工酶、染色体、分子标记或几种标志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海洋褐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涤  秦松 《海洋科学》2002,26(2):19-22
海洋藻类的分类学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应用传统的形态学、生态学等方法对海洋藻类进行分类 ,往往产生结果上较大的分歧。传统的生物分类和谱系树的建立是基于对生物表型的比较分析 ,而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差异 ,给分类和谱系分析带来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所以有人主张直接将基因型用于分类和系统学研究。基因型直接反映基因的分子结构特征 ,具体说就是DNA和RNA的一级结构特征。Zuckerkandl和Pauling在1965年最早提出这个设想 ,认为核酸…  相似文献   

13.
海藻基因工程进展(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鹏  秦松  曾呈奎 《海洋科学》1998,22(2):27-30
基因工程最先在淡水藻类中开展,直到80年代初,在海洋蓝藻中成功得到了遗传转化的结果,才拉开了海藻基因工程研究的序幕。由于海洋蓝藻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海洋真核藻类有着本质的区别,反映在基因工程载体构建、基因转移系统等各个方面,二者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逐渐形成两个并行发展的领域:海洋蓝藻基因工程与海洋真核藻类基因工程。如今,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向海洋要食品、要药物、要能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海藻,尤其是经济种类基因工程研究与开发的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90年代,海藻基因工程在海洋蓝藻和海洋真核藻类两个领域均显…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抑菌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壳聚糖又名甲壳胺,是甲壳素脱乙酰的产物,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壳聚糖来源于甲壳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在地球上含量及为丰富。作为一种天然的多阳离子化合物,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溶性、无毒性和广谱抗菌性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壳聚糖的抑菌方面,关于壳聚糖的抑菌机理抑菌效果和构效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壳聚糖的水溶性较差,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根据这一特点,人们开始致力于其水溶性衍生物的开发和抑菌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进展,为壳聚糖在抗菌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基础理论。作者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hypnospores of Perkinsus-like parasite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llected at the fishing grounds in Huanghai Sea coast Shicheng Island and East China Sea coast Ningbo, China.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in rDNA was PCR-amplified, cloned, sequenc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five Perkinsus species in GenBank. The fragment amplified from DNA of parasite of either Shicheng Island or Ningbo contained 649 bp, including partial ssrRNA(51 bp) and ITS(+5.8 S) (598 bp) regions. The ITS(+5.SS) sequences of Perkinsus-like parasite of both Shicheng Island and Ningbo were all 99% identical to those ofPerkinsis atlanticus, and were not more than 95% identical to those of other four Perkinsus species including P. marinus, P. andrewsi, P. qugwadi and P. medierraneus.The ITS (+5.8S) sequence of Perkinsus-like parasite of Shicheng Island was 99% identical to that of Ningbo. These facts about nucleotide sequences suggested that the Perkinsus-like parasite in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collected from either the Huanghai Sea coast or the East China Sea coast was P. atlanticus, and might reflect P. atlanticus strains of distinc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2年1月-1994年6月国内外发表资料,评述藻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认为:两年来藻类分子遗传学发展迅速,经济藻类基因工程研究已经有所突破。藻类学研究正在进入分子时代,分子生物技术成为推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资源开发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分子修饰在多糖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子修饰可改变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是多糖构效关系及其药物研究的有效手段;而构效关系研究结果又指导着多糖分子修饰的方向,为其药物设计、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综述了分子修饰在多糖构效关系研究中的作用,并对分子修饰在多糖类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植物分子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涵韬  林鹏  孙晟 《海洋科学》2001,25(8):42-46
运用RAPD技术对福建九龙江口龙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浮宫种苗园内白骨壤(Auicenmia marina),桐花树(Ageiceras corniculatum),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atala),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thiza),海莲(B.sexangula),尖瓣海莲(B.sexangula var,rhynchopetala)等7种红树植物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个10-me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有效引物,利用这15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630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5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4.92%,利用Nei指数法得出7种红树植物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并运用UPGA统计分析法对红树植物的7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7个种分为A,B两个大组,白骨壤,酮花树,无瓣海垒同属于A组,秋茄,木榄,海莲,尖瓣海莲分聚类在B组,分子聚类结果和传统的分类学相吻合,由此表达这15个有效引物的PAPD分子标记技术能较为客观地反庆出红树植物种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并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红树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开发和利用红树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紫菜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紫菜因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而颇具研究价值。近年来,紫菜遗传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从分子标记技术在紫菜遗传学中的应用以及紫菜基因组的研究两方面对紫菜的分子遗传学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海洋多糖分子修饰方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赵晓燕  王长云 《海洋科学》2000,24(12):20-22
分子修饰是通过化学、物理学及生物学等手段对化合物分子进行结构改造 ,以获得众多结构类型衍生物的方法。海洋多糖经分子修饰可改变其结构 ,从而提高其生物活性或降低其毒副作用。因此 ,海洋多糖的分子修饰研究引起了高度重视。近些年 ,海洋多糖分子修饰方法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 ,降解、硫酸酯化、脱硫酸根、乙酰化、羧甲基化、磷酸酯化、硬脂酰化等方法也已被广泛应用[9 ,10]。本文着重对近年来海洋多糖分子修饰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 ,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启示。1降解海洋多糖分子量很大 ,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海洋多糖的分子量对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