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鹰  陈云  李静芝  阎晓静 《地理学报》2018,73(3):562-577
土地集约利用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状态,是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重要指标。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反馈关系回路以及指标变量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供需系统模型,仿真模拟低土地集约利用度、中等土地集约利用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三种不同状态条件下,2016-2030年区域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供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用地规模仍处于扩张状态,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增长速度总体较快。但三种发展状态下用地增长规模、速度存有差异;② 在低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规模及供地数量大,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高集约度模式下,建设用地供给紧缩,用地规模增长缓慢,总规模偏小,不利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中等集约度模式则在用地规模和供给量上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理念;③ 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保持在15%~21%之间,其中低集约度模式下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和高集约度模式下呈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势;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7%~35%之间,其中低集约度和中等集约度模式用地占比呈下降趋势,高集约度模式比例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通过对三种发展模式的设定,确定了不同指标在三种模式下的变化趋势,可为土地供需决策优化、城市建设规划及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涵义及其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指出城市人口规模增加是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前提,城市经济规模发展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保障,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使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结果表明:城市现代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还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化用地结构和推行新的用地模式,才能有效地防止城市土地的低效利用和粗放经营,把集约化经营不断推向更高的水平,缓解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3.
典型区域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胜  李锋瑞  王涛 《中国沙漠》2005,25(5):769-774
土地沙漠化过程是一个由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驱动的复杂过程,因此,沙漠化防治策略的制订必须综合考虑沙漠化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构建了这一地区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该模型的主要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和绘制了人口、种植业、畜牧业、水资源和土地沙漠化5个子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流图,阐明了各子系统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反馈关系,为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确定该区域土地沙漠化综合管理的优化策略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封亮 《西部资源》2013,(2):164-165
如何正确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是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挥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正确引导土地需求、优化结构和布局,提高用地准入门槛、走内涵挖涵之路,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力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中国土地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结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综合评价锡林郭勒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科学测算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潜力,探讨和解决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土地的节约与集约用地,并从规模、结构、时序等方面,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手段,提出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土地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条件的综合分析,针对各类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农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匹配关系、单产潜力的预测与总生产潜力的仿真,进行人口与资源关系的综合研究,建立该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8.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小城镇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粗放与人均耕地锐减之间的矛盾,是提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依据。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入手,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探讨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的原则,从城镇存量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可持续度4个方面建立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总系统。指出城镇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0.
Land system change has never been out of human concerns. It is always one of the hottest themes i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Seto et al., 2002; Gutman et al.,  相似文献   

11.
魏开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12,32(4):416-422
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中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城中村主体的行为特征、城中村土地供应和需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以理论推导与现实印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对城中村土地供求变化进行了动态均衡分析。从村庄"内部人"的视角,考察在各种内外部因素变动(征地与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村民城市化转型)的情况下,城中村主体如何实现土地的供应和需求均衡。总体上,城中村土地变化表现为土地需求被动地追随(因征地而发生的)供应减少而下降,以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在城中村形成阶段,供求均衡借助乡村工业化,即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而实现;在城中村存续阶段,存在土地供求的逐渐失衡;在城中村改造阶段,供求均衡最终必须通过城市化,即村民转为市民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hm2,林地减少2220hm2,草地增加8042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相似文献   

13.
绿洲发展的水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绿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出发,建立了绿洲发展水资源的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模型以及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以此来阐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同绿洲的发展状况以及同一条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绿洲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载体,对城市发展既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也会制约城市的盲目扩张。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总结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约束特征,初步测算了其城市空间的上限规模。一方面,分析了产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等土地资源需求主导因素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率情景,初步测算得出北京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规模区间为[1596 km2,2846 km2]。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及其他用地空间的占用、消耗特征,测算得出不同情景下土地资源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供给规模区间为[1673 km2,2821 km2]。可以看出,当前北京城市发展的土地需求明显大于供给。同时指出了未来北京城市拓展受到土地资源供给的总量约束、空间约束及城市功能定位决定的用地结构性约束等限制。最后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和城市病等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工业用地供给制度及其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前土地供给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较详细地总结了近些年来学术领域对我国工业用地供给制度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探索,并对国外工业用地供给方式及其相关制度特点进行了系统概括,指出了国外模式中可借鉴的要素。同时,较全面地综述了现行制度条件下我国工业用地供给实践中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最后,从制度绩效的角度出发,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土地制度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发现对于工业用地供给制度方面的绩效研究还不够深入,认为应加强对工业用地供给制度改革绩效的定量评价研究,并应根据我国工业用地供给制度改革的进程和特点,探索创新评价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RS、GIS与GPS三“S”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从系统目标、信息源及其更新、规范化与标准化、系统层次、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实施方案诸方面探讨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事业用地一直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给,使土地资产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10月22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划拨用地项目目录》,克服了原来按"行业"和"用地主体"为标准进行划拨存在的许多弊端,大大缩小了无偿划拨用地的范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试图从产权分析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用地供给方式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是我国粮食最大生产区域和商品粮的主要提供者。分析表明,21世纪前期,长江流域粮食供求状况总体上仍将是供大于求。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流域粮食生产量比需求量分别多87亿公斤、231亿公斤和330亿公斤。这说明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江流域的商品粮区域性质不会发生改变,在近二、三十年内仍将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越来越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亟须创新,但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当前符合公有制框架下的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主要有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社型、股份合作型及股份投包型四种。前两种为当前的基本模式,后两种为未来的最适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土地制度模式会越来越完善,也会有新的农业土地制度模式出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供需EMD分析及动力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能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运用EMD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情况进行多尺度分析,构建带有周期波动的中国能源供需动力学模型,揭示其动力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出虚拟能源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为35.6亿t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42.93亿t标准煤,供需缺口达7.33亿t标准煤,可见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远远大于能源生产速度。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