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2009年夏末到2010年初春,黔南州发生严重干旱。文章分析黔南州干旱期间的气温、降水资料,与历年同期进行比较,温度、降水多项记录创下新的历史最高(最少)记录,得出此次干旱是全州有气象记录以来干旱时间最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并对干旱期间的预报服务情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2009—2010年黔西南州特大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黔西南州出现了特大干旱,是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该文利用黔西南8个县市台站的降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从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持续干旱期间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特征。结果表明,持续干旱期间地面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东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强;孟加拉湾的低值系统较常年偏弱,不活跃,使得暖湿气流不易北上;动力因子较常年同期偏弱,导致降水长时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蒸发量大,以上为黔西南州特大干旱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三种干旱指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三种干旱指标,并讨论了它们在描述不同干旱强度的干旱期方面的性能,作了相互比较。这些指标是:雨量距平指标(RAI)、Bhalme和Mooley干旱指标(BMDI)、Palmer干旱指标(PDI)。用内布拉斯加州资料作为例子,结果表明,在检测干旱期方面,这三种指标都是有效的。分析结果认为降水是影响气象干旱的最重要的气候因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进行单站分析时,用雨量这一简单指标和比较复杂的干旱指标,在描述干旱期和干旱强度方面,效果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夏季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51~2000年江西省降雨量、降雨日数、降雨变率等资料,统计和分析江西省夏季干旱期间降雨量、降雨日数、降雨变率等变化与地理分布客观特征.文章还对江西干旱标准、干旱指数与伏、秋干旱时空分布客观特征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江西人工增雨抗旱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浙江干旱特征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干旱综合指数对浙江自1952年以来的干旱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用小波分析方法对50多年来的夏秋季降水、气温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浙江发生强干旱往往会连续两年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及21世纪以来浙江干旱强度比较强,强干旱的发生与夏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是同步的;70年代末气候发生突变,浙江从干旱期转入湿润期,21世纪以来,气候有一次小振动,浙江由湿润期转入干旱多发.  相似文献   

6.
南方夏秋干旱期间的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40多年来南方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7~9月夏秋干旱期形成干旱的主要天气系统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干燥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得出了南方最旱区位于湖南、江西中部.广西、贵州、湖南西北和东南山区、江西南部山区、安徽南部山区、福建-浙江沿海交界山区和苏北沿海为湿润区,人工增雨潜力较大.特殊地形所形成的焚风效应是形成湘中干旱不可忽略的原因.为南方夏秋期间对流云降水潜力研究和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湖南9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逐日降水量和湖南天气气候分区,研究湖南极端干旱特征和极端干旱时段内人工影响天气增雨潜力,结果表明:①湖南极端干旱期有相当的增雨潜力,各个分区的极端干旱频次和大气可降水量年代际变化除70年代外均呈现为北少南多的特点。②极端干旱时段内各分区年均可增雨日数主要表现为月际差异,可增雨日数主要集中在8—10月,各分区区域差异较小,各分区在伏旱期的可增雨日数大约占伏旱期的16%~20%。③湖南极端干旱按照出现的季节分类有11种,频次最高的是夏秋连旱,同时夏秋连旱的可增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73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季、年降水资料,应用降水Z指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北省年、各季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最常见的是全省一致的干旱(雨涝)型,其次是南涝(旱)北旱(涝)的南北相反分布型;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年、各季干旱的出现不仅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变化,而且年际变化也显著;河北省年干旱指数呈下降趋势,1979年后,年干旱指数发生突变,该区域进入干旱期.  相似文献   

9.
划分了新乡及河南凉夏的标准,分析子凉夏出现后5年内的长期天气候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凉夏之后第二至第三年中原地区总要出现一或二段长期少雨干旱期。  相似文献   

10.
高温干旱期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根据农田实际观测资料,利用改进的彭曼公式和设计的高温强度指数等。分析了江西省2003年特大高温干旱期间土壤水分特征、农田蒸发散量、高温强度指数与土壤水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6-9月特大高温干旱期间,江西省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变化特征与高温干旱的空间分布、强度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土壤水分的最低值与高温强度的峰值有10d左右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播州区辣椒移栽期气象条件,利用播州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1年气温、雨量等数据和20个常规气象观测站2011-2021年雨量、气温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4-5月辣椒移栽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月干旱频率和强度均比4月重,1981-2021年,4-5月年干旱日数在30天以上的有7年,均包含-3等级及以上的干旱;透雨年平均日数在4-6日之间,中东部多于西部;透雨、大雨、暴雨出现日数5月多于4月,大雨出现概率较少,暴雨在4月上旬和中旬没有出现过;4月份最低气温低于10℃为6.54天,最低气温在10℃-15℃为15.75天,对辣椒移栽及成活影响较大;5月份,最低气温低于10℃仅0.62天,最低气温低于15℃为12.92天,对辣椒移栽影响较小。综合各要素看,4月下旬到5月上旬干旱频次较低、透雨次数较多、气温总体回暖,移栽后受低温冻害可能性降低,较适宜辣椒移栽。  相似文献   

12.
以乌鲁木齐河流域干旱变化过程研究为目标,利用英雄桥水文站和乌鲁木齐气象台的1960—2010年实测数据,计算年度和季节尺度的SPI和Z值两种干旱指标,对山区和平原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干旱发生的特征以及两种干旱指标计算干旱等级的一致性,通过历年干旱发生情况验证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以乌鲁木齐气象台为代表的平原区1978年前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Z值小于0,处于正常或干旱状态。1978年后,SPI和Z值开始波动性增长,变化趋势由干旱向无旱或正常转变;以英雄桥水文站为代表的山区,1960—2010年两种干旱指标以正常为主发生波动性变化;SPI和Z值两种干旱指标描述多年干旱变化过程一致,趋势变化吻合,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山区和平原区而言,1978年前山区的干旱程度较小,平原区的较大。而1978年后山区的干旱程度相对较大、平原区的干旱程度较小;对季节性干旱而言,1960—2010年春夏秋季无旱状态所占比例最大,山区和平原区发生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集中出现在夏秋两季。中旱和重旱的发生比重较小,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通过验证可知,SPI和Z值的计算结果是有效的,适用于乌鲁木齐的干旱分析。  相似文献   

13.
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温光水等自然资源丰富,但旱涝灾害较为频繁。干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旱不明显,冬旱虽每年均有出现,但因冬种面积少而旱害不明显,主要的旱害是秋旱。每年8~10月是晚稻、甘蔗、秋花生等作物的关键需水期,因此秋旱常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危害,还对水利、电力和人民生活造成影响。如1989年7~9月出现4次干旱过程共45天,全县有1/5晚稻受害,面积达2096-6公顷。所以,做好夏秋旱预报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1980~1991年7~9月气象资料和县农委统计的干旱面积为基础,分析了夏秋的气…  相似文献   

14.
入夏,最高温度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干旱问题,是人们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对桐乡县来说1988、1990年都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干旱,7月份的高温(≥35℃)日都在20天以上,蒸发量在200mm 以上。本文就本县的情况,利用1988~1991的资料和预报经验,谈谈高温干旱关键期预报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1765-1980年)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振耀  吴祥定 《气象学报》1986,44(3):257-264
本文利用近千份藏文灾情历史档案和清政府驻西藏办事大臣有泰的日记和联豫的奏稿,以及西藏气象观测记录(1951—1980年),对西藏高原历史时期的水、旱、雪灾作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近百年来藏南的水旱灾是交替出现的,有三个多水期(1883—1906,1916—1934,1947—1962)和三个干旱期(1907—1915,1935—1946,1963—1980)。干旱期有逐渐加长的趋势。 2.西藏除了有变干的总趋势外,水旱灾还有明显的3.8—2.6年的周期。这与普遍存在的“准两年脉动”周期大体上一致。 3.藏南农区的降水量即使高于常年的一倍也不易形成洪水泛滥和大面积的内涝,但年降水量比常年少100mm以上就可造成严重干旱,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 4.造成西藏干旱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除高原气候近期有变干暖的总趋势外,近20年来水浇地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及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不适当,象过份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等亦会造成农业干旱。 5.19世纪以来,藏北高原共发生15次严重大雪灾,其中尤以1828—1829年,1927—1928年,1887—1888年三次雪灾最为严重。但近50年,发生的雪灾较过去有所减轻。不过,1967—1968年雪灾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5月河南久旱转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环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高空槽前、中低层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出口左侧强的低空辐合区。将干旱期间与暴雨时段大尺度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干旱期间500 hPa高度场长期维持"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暴雨时段环流迅速调整为"东高西低",上游也由干旱时期的高度正距平转为负距平,下游由高度负距平转为正距平。干旱期间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主体均较偏南,暴雨时段二者均快速加强北移,暴雨区恰好位于二者交汇的高空强辐散区。干旱期间AO指数及NAO指数均为正值,当二者先后由正值转为负值时,有可能预示着后面将有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华北地区1961—2015年72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K非参数检验、小波变换、分形理论等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频次呈波动递增趋势,递增率为0.21次/10a。1981—1993年极端干旱事件频次低于平均值;1994—2015年的高于平均值,处于极端干旱期。极端干旱事件频次距平值年代际变化差异较大:1961—1980年极端干旱发生频次距平值正负交替;1981—1993年的为负值;1994—2015年的为正值。华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频次在2003年发生了突变性增加,极端干旱事件频次Hurst指数值为0.55,具有长相关性,未来10年内华北地区极端干旱频次呈递增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0~2007年四川省乐至县大口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LAS)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降水日与非降水日、干旱日与非干旱日地表热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非降水日显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3:00左右,降水日显热通量的日变化受降水影响,降水使显热通量减小;非降水日的月平均显热通量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最小值在1月;降水日也有2个明显的月平均显热通量峰值,它们是4月和7月,12月最小;夏秋交替的9月非降水日与降水日的显热通量差异最大;干旱日和非干旱日的显热通量都是1月最小,干旱日8月显热通量最大,非干旱日是4月最大;6~10月干旱与非干旱日的显热通量具有明显差异;干旱越严重的月份,月平均显热通量越偏大;相同时次的显热通量平均值,干旱日较非干旱日的明显偏大。   相似文献   

19.
1981年8月13—24日汉中、宝鸡地区连阴特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1981年8月汉中地区和宝鸡地区南部秦岭山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阴特大暴雨.整个连阴雨过程从8月8日到9月13日历时36天。这期间除了8月25—27日有短暂停歇外,基本阴雨连绵。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西部、宝鸡秦岭山地各县阴雨日数都在30天以上,最多的达35天,此间全省共有13个暴雨日。8月13—24日的连阴特大暴雨过程,是81.8特长连阴雨中降水量最大,暴雨最多的  相似文献   

20.
汛期结束后的干旱问题,使用单位常以多少天数没有透雨来表示其干旱的程度,因此予报干旱期的连续少雨天数是有实际意义的。这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单因子分区多因子综合,主要是考虑它的边界比双因子综合点图再分区的边界要简单,这将有利于使用,予报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