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21世纪初期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响应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要把加快大西北开发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实施”的号召,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1999年4月组成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组织10余位院士、专家在有关部门历年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已有的资料,对西北地区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关于21世纪初期加快西北地区发展的若干建议”咨询报告。该建议可供有关部门在制定“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时参考,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加速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西藏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之一 ,加速该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发展 ,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实现 2 0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学部于 2 0 0 2年 3月组织 10余位院士和专家围绕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问题开展咨询研究 ,并于 2 0 0 2年 7月 8日至 19日赴西藏拉萨、林芝、那曲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研究组还先后征询了国家计委、农业部、科技部、国家西部开发办以及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 ,完成了“关于加速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现将“关于加速西藏农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全文转发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西藏定日一带三叠系新发现的鱼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质大学西藏队在西藏定日县进行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 ,在定日县海拔 470 0 m的卡贡三叠系曲龙共巴组上部采获两块西藏喜马拉雅鱼龙( H imalaysaurus tibetensis)化石。该类化石除董枝明 [1] 在西藏聂拉木县土隆剖面上首次报道之后 ,在其它地区还未见报道。两块化石均为鱼龙前肋骨 ,大者长 2 0 cm,直径 4cm,横切面上可清楚地见到脊椎动物骨骼的哈佛氏构造。肋骨中密质骨部分具明显的纤层骨组织 ,且具分层现象。松质骨部分被密质骨包围 ,由放射状的方解石晶针组成 ,晶针一般长 0 .1~ 0 .3cm。与董枝明[1] 发现的个体进行比较后发…  相似文献   

4.
胡光 《吉林地质》2001,20(4):55-57,59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社会为摆脱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而提出的世界总体发展战略;而跨越式发展则是发展中国家为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采取的具体策略。跨越式发展不应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而可持续发展也不应限制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者的协调统一是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的有效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有效手段。文章由此探讨了吉林省可持续发展可跨越式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藏门巴地区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十分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地质旅游资源包括沉积与构造、地貌景观、自然变动遗迹和泉四大亚类,分布在6条旅游路线上。这些地质旅游资源大部分是首次发现的,需进一步开发、评价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西藏地区孕育了如地貌、水体、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和地质灾害遗迹等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资源,使得西藏发展地质旅游成为可能。在概述西藏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发西藏地质旅游资源对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西藏投资环境和提高招商引资环境容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的总体原则及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区孕育了如地貌、水体、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和地质灾害遗迹等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资源,使得西藏发展地质旅游成为可能.在概述西藏地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发西藏地质旅游资源对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西藏投资环境和提高招商引资环境容量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的总体原则及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荣那矿床位于西藏改则北西约110km处,探明储量已超过800万吨以上,已达超大型铜矿规模(方向等,2015)。荣那矿体存在一个潜水露头区,是汇入荣那河造成了河道污染的源头。2016年6~7月,对河流现场测定的若干理化参数和水生与沿岸动植物群落变化已引起我们特别警觉。本文以污水汇入位置为界,依据直观变化进行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走向和相关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冈底斯带具有斑岩型铜矿产出的有利地质条件,已有厅宫、冲江、白容、岗讲、甲马、驱龙等铜矿床,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斑岩铜矿接替基地.文章在分析该带斑岩铜矿勘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斑岩铜矿勘查开发未来走向的主要因素,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冈底斯带斑岩型铜矿的勘查工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仁布县位于西藏喜马拉雅构造带,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河流切割强烈,山高谷深,斜坡陡峻,地质灾害多发.2015年以来,日喀则及其周边多次发生强或较强地震,对区内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本文采用调查、测绘、测试分析等手段对巴曲沟泥石流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源、降雨、发生频率、规模、灾情和险...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断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03年~2006年在定日—木孜塔格峰区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作者等对获得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将该区布格重力场分成七个区域,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定日—木孜塔格峰剖面的重力曲线拟合计算及地质解释,获得了该区地壳结构的定量模型.识别出30条断裂,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重要断裂进行了详细解释.结果表明:重力场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对应得较好;高原边缘及内部各块体间重要的边界断裂都在重力场上有明显的显示;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3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干断裂.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中北部热—应力演化及隆升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青藏简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模拟了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至昆中断裂间高原自60Ma以来热异常形成、演化及珠动应力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以北)在中新世以前以浅部地壳逆冲、叠覆、隆升为特征;而在中新世以后,中下地壳及岩石田底部高热异常的形成与演化及差异应力场格局的调整与变异导致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并相应控制浅部构造样式、Moho面的错断、叠覆及岩浆岩时空分布;目前该地区基本维持20Ma时的应力场和热异常格局,但非稳态岩石田上的地壳正潜伏着发生后造山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机因,而安多以南现阶段的高热流特征则可能主要受制于断裂摩擦生热。  相似文献   

13.
西藏二叠纪植物古地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孙克勤 《地质论评》2008,54(3):289-295
本文就西藏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在植物群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区古植物地理分区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它在植物古地理再造方面的意义。依据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将西藏地区划分为藏南、藏中和藏北3个古植物地理分区,即藏南(喜马拉雅区)冈瓦纳北部边缘植物地理区、藏中(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华夏—冈瓦纳植物地理过渡区和藏北(唐古拉区)华夏植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14.
15.
地幔内异常热熔变与青藏高原的隆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法合作研究获得的定日—格尔木天然地震记录资料所揭示的青藏岩石圈存在的各向异性变化,讨论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北地幔物质运动方向的差异。结合区域重力场、地热和大量地质资料,提出了解释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的新模式。青藏高原是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强烈碰撞挤压下,地壳缩短变形增厚,碰撞挤压达于极限,地幔内物质产生热熔变,导致了受热幔壳的急剧膨胀,托浮起上覆地壳整体,形成了巨大高耸而且地形平坦的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则是印度板块北缘俯冲受阻,逆冲叠覆堆积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及邻区马兰黄土重矿物特征与黄土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国英  方小敏 《沉积学报》1997,15(4):134-142
通过对青藏高原及邻区马兰黄土重矿物的研究表明,以昆仑山-布尔汗达山-西倾山-岷山为界,黄土重矿物特征表现为两大沉积区系,以北重矿物母岩特征以侵入岩和深变质岩为主的风化产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内陆干旱的沙漠、戈壁区;以南重矿物母岩特征,以侵入岩、火山岩和浅变质岩为主的风化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冰碛和寒冻风化物。高原隆起的特殊地形效应及其所产生的大气环流作用以及源区物质的区域性差别可能是马兰黄土重矿物组成及其来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区重磁场特征及藏东构造格局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编制的1∶100万西藏地区重磁图发现,在西藏东部雁石坪—昌都地区存在一组北西向构造,它与西藏中西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呈相交而不是相接关系,这与地质上通常认为的西藏地区主体呈北西—东西—北西西向的平卧“S”型构造格局观点相异,从而对西藏地区东部的地质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文中清晰地展示了这组北西向构造及近东西向构造的重磁场面貌,并推测认为这组北西向构造可能是从祁连山—东昆仑山北西向构造中沿东昆仑断裂分裂出来的,而先前认为的北西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相接的观点反映的应是侏罗纪之后受印度地块向北推挤,上覆浅层构造特征,这个新发现对认识西藏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Wang Wenying 《GeoJournal》1988,17(4):513-516
The SW-mountain region of Xizang in this paper is taken to extend between 27° 10 – 30° 10N / 84° 50–91° 30 E, that is the vast area stretching from the Himalayas to the South Range of Xizang. The author has been in the area many times over 20 years surveying and conducting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In 1984 the author took part in the Sino-German Joint Expedition for further surve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erial photographs and satellite images of the same area.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19.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王成善  万晓樵 《地质学报》2000,74(2):97-107
文中对藏南江孜地区深海一次深海白垩纪地层层序、系统及厚度进行了厘定。建组剖面甲不热、维美等构造复杂,地层层序变化大,重复多。厘定后的岩石层单元有加不拉组、床得组和宗卓组。加不拉组是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地层,跨不白垩统一上白垩统三冬阶,下分黑层段和白层段;床得组由紫红色页片状泥灰岩组成,各坎潘期早-中期;宗且即著名的“北家混杂堆积岩”,页岩中含大量外来岩块,时代为坎潘期晚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白垩系厚  相似文献   

20.
西藏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有孔虫)的分布与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垩纪中期Orbitolinids在全球许多地区均有分布,其生存地区以环特提斯洋的滨浅海地带为主,当时它沿这一滨浅海区广泛扩散。在拉萨地块。该动物群大量分布于冈底斯南缘前盆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内盆地和藏北弧背盆地。沿拉萨地块这一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延续地段,Orbitolinids发育于缅甸中-东部的Central Cenozoic带和Shan-Tanintharyi地块,以及克什米尔Ladakh一带,该动物群向北穿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羌塘盆地扩散。受东特提斯洋的阻隔,其分布范围向南没有跨越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印度板块当时可能已与非洲大陆分离并向北漂移,该动物群也没能从非洲大陆东侧越过海洋进入印度大陆,据Orbitolinids、介形虫和双壳类的分布,识别出以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的两个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