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于志强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其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教授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案,将有效方剂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其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分布、功效频次、用药频次,并进一步进行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及复杂网络药物组方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370 例,录入有效方剂455 首。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归经以肝、肺、脾经为主。药物功效分类以平抑肝阳、明目、燥湿化痰、祛风通络为主。中药使用频次以天麻、钩藤、炙甘草、夏枯草等为多。关联规则显示钩藤-天麻、夏枯草-天麻等关联度最高,菊花-天麻、菊花-钩藤等组合应用最频繁。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结论:于教授临证治疗高血压病多从肝论治,病机为肝风肝火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治疗喜用平肝风、清肝火、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等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软件,整理总结抗精神病药物(APS)所致闭经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起至2020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有关中医药治疗APS所致闭经的文献,对文献中用药进行属性、功效、频次、关联、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文献91篇,收集处方111首,中药140味。中药性味以平、温、微寒、微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药物功效多为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疏肝解郁、补血活血;高频药物有当归、柴胡、甘草、川芎、白芍、茯苓、桃仁;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当归→川芎、甘草→当归、当归→柴胡等;系统聚类提取共获得4个核心聚类群;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方药组成为: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芍、丹参、生地黄。结论:中医药治疗APS所致闭经用药以活血调经、疏肝解郁、补血活血等为主要治法,并善用逍遥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左归丸等名方灵活辨证化裁。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胡国恒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教授门诊治疗失眠的医案1550份,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处方1383首,涉及中药224味;高频中药44味,包括酸枣仁、远志、首乌藤、茯苓、当归等,性味多甘平、甘温、苦寒,归经多入心、脾、肺经,功效以养血安神、润肠通便、止汗、健脾、交通心肾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药对为酸枣仁-远志、酸枣仁-首乌藤、首乌藤-远志等;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6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酸枣仁汤合归脾汤加减。结论:胡教授治疗失眠主张以益气健脾、宁心安神为主,兼以疏肝清热、理气化痰、交通心肾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何永恒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何教授门诊诊治的FC患者病案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进行辨证分型统计,对使用药物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医案174则,患者174 例。辨证分型频次以气滞秘、热积秘、阴虚秘为主;共涉及中药82味,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者依次为白术、火麻仁、枳壳;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脾、胃、大肠经;药物功效频次排名前5位者为补虚、理气、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为核心药物的组方。聚类分析发现5组药物核心组合。结论:何教授治疗FC强调行气导滞、清热利湿为核心治则,确定了“白术、白芍、火麻仁、苦杏仁、枳壳、厚朴、决明子”的核心组方,为临床治疗F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手段分析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的共性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读秀(DU XIU)中第一批、第二批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经验方相关文献,建立标准化医案,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2.1对数据进行处理,对经验方剂的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核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经验方共320首,药物550味,共计3553频次。使用频数前5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白术、甘草、熟地黄;使用频次≥45次的中药多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健脾利水、滋阴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茯苓-泽泻、白术-茯苓,药性以平、寒、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多入肾、脾、肺、肝经。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肾系疾病多用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之药,同时辅以健脾、滋肾阴之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色。方法:筛选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蒋教授门诊大肠癌患者的处方,使用中医传承计算系统平台(V3.0)中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蒋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处方共500首,涉及药物149味,用药频次居于前4位的分别为黄芪、法半夏、白术、茯苓;药物四气五味以苦寒、甘平、辛温为主,归经以肺、脾、胃经居多;挖掘出39组药物核心组合,频次排前3位的依次为黄芪-半枝莲、黄芪-郁金、黄芪-法半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9组核心药物和3首新处方。结论:蒋教授治疗大肠癌以健脾益气、扶助胃气为本,化瘀解毒、清热祛湿以攻邪,同时注重疏肝理气散结,分期论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汤剂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电子数据库,筛选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关于中药汤剂治疗NS的相关文献,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分析其药物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等。结果:最终纳入78篇文献,方剂78首,涉及中药共140味。高频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白术、泽泻、丹参等。药物功效以补虚、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收涩为主。药物四气以温、平、寒性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以脾、肾、肝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94组药物组合,出现频次最多的组合为黄芪、茯苓,置信度最高的组合为山药、泽泻→茯苓,并演化得到6组核心药物组合及其新方药物组合。结论:中药汤剂治疗NS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滋阴补血、健脾益肾药物为主,并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宋鲁成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宋教授2021年1~5月诊治冠心病的门诊病案,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中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药对组合进行统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新方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24首,中药173味,其中高频使用药物(≥30次)25味,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党参、黄连、郁金、清半夏、炒薏苡仁、苏木、木香、柴胡、黄芩、厚朴。药性多属寒、温,药味多苦、辛、甘,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演化出核心药物组合14组,潜在新处方7首。结论:宋教授治疗冠心病以虚、痰、瘀、热、毒为基础病机进行相应组方用药,擅用自组方参夏合剂和经方小柴胡汤,临床注重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志华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和整理郭教授治疗心衰的门诊病案100 例,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4.1和SPSS Statistics 25.0对医案处方的用药及功效、性味分类进行统计,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处方100首,涉及中药144味,高频药物有麦冬、生地黄、桂枝、葛根、白术、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和太子参等;药类多集中于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解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平、温、微寒为多;处方常用药对有白术-茯苓、桃仁-红花、麦冬-大枣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结论:郭教授治疗心衰药物性味多以平、温、微寒及甘、辛、苦味为主,治疗以补虚治本,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健脾温阳治标,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李佩芳主任医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李佩芳主任医师门诊治疗失眠的有效病例及首诊中药处方,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频率等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运用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112 例,纳入中药处方112个,涉及药物151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3味,排名前8位的依次为夜交藤、茯苓、牡蛎、茯神、龙骨、煅磁石、川芎、炒酸枣仁;高频药物功效以养心安神、重镇安神、活血行气、健脾和胃为主。通过复杂网络和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得出最常用的中药组合为夜交藤→煅磁石,茯苓→茯神,牡蛎→龙骨,川芎→酸枣仁。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聚类组,主要功效分别为交通心肾、重镇安神,养血调肝、宁心安神,祛痰利窍、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结论:李佩芳主任医师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临证常运用通调三焦法治疗失眠,以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合安神定志丸为主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交通心肾、疏肝理脾、重镇安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孙达武教授治疗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孙教授治疗腰痛患者的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并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提取新处方。结果:共纳入病案158则,处方158首,涉及药物61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杜仲、甘草、狗脊、续断、延胡索、牛膝、骨碎补、独活、透骨草、鸡血藤。中药功效以强筋壮骨类、活血止痛类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2个,新方3首。结论:孙教授治疗腰痛强调三因制宜,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思路,注重顾护脾胃,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相关文献,对处方药物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结果:纳入方剂115首,涉及中药132味,高频用药主要以补虚药、补气药为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白术(80次);最终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4组(火麻仁、郁李仁、厚朴;黄芩、半夏、香附;北沙参、山药、玉竹等),新处方7首(火麻仁、郁李仁、厚朴、炒槟榔;黄芩、半夏、香附、人参等)。结论: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以益气养血、滋阴润肠、温阳通便为基本原则,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6月23日。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中药、药性、药味及功效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0篇,其中纳入研究的方剂98首,涉及中药151味,频次>20次的中药共12味,依次为茵陈、赤芍、大黄、丹参、栀子、郁金、茯苓、白术、甘草、虎杖、牡丹皮、黄芩。涉及19种中药功效,排前10位的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排前3位的药性依次为寒、温、平,药味依次为甘、苦、辛。结论:肝衰竭主要病因为热毒、湿浊、瘀血,治法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行气活血为主,其用药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自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组成剂量明确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4.3),进行中药用药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01篇,共215首方剂,256味中药,中药频次排名前3位的为川芎、全蝎、白芍;功效以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为主;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辛、甘、苦为主;多归肝、肺、脾经。高频药物组合为全蝎-川芎、白芷-川芎、蜈蚣-全蝎;关联分析得出关联规则 5条,中药聚类分析得出聚类组合6组。结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主要功效为祛风止痛、攻毒散结、息风镇痉,并根据兼证不同,佐以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文献,采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8篇,涉及中药处方141首,包含148味中药。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茵陈、赤芍、甘草、大黄、茯苓;功效排名前3位的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药性多寒、温、平;药味多苦、甘、辛;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常用药对组合为茵陈-栀子、茵陈-黄柏、茵陈-大黄,最常用药物组合为茵陈-大黄-栀子;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衰竭以清热、利水渗湿、理气为主,注重活血化瘀同用,不忘益气扶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古籍医案中消渴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第5版)中治疗消渴的医案,利用Mico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消渴医案数据库,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对数据进行药物频次、药物属性、药物关联规则等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消渴的医案67则、涉及处方67首、中药131味。排前10位的高频出现症状是多饮、口干、多尿、消瘦、多食、小便浑浊、消谷易饥、神疲乏力、面赤、少食。排前10位的高频使用药物是麦冬、生地黄、茯苓、熟地黄、甘草、五味子、白芍、山药、人参、山茱萸。药性以平、微寒、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归经排前3位的是肺、肾、脾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治疗消渴的新方为:麦冬、生地黄、五味子、白芍、茯苓、牡蛎、黄连、山茱萸、山药、熟地黄、茯神、甘草、石膏、人参、天冬、天花粉、知母、泽泻、龙骨、牡丹皮、石斛、玉竹。结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的原则,一是注重养阴清热、益肺生津、健脾补肾等治法,标本兼治;二是配伍药物以补阴药、清热药等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肛门坠胀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自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肛门坠胀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并对药物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聚类及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5篇,方剂49首,中药139味,累计用药频次501次,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白术等,功效以补虚、清热、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为苦、甘、辛,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挖掘出18个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涉及秦艽苍术汤、补中益气汤等。结论:中药治疗肛门坠胀以补益中气为核心,随症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17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的脾虚湿热型UC的病案资料,借助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SPSS 26.0、SPSS Modeler 18软件对处方药物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59首,中药152味,用药频次总计2260次,其中高频药物共24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黄连、党参、白术、蒲公英、陈皮、黄芪、当归、白芍、生地黄、木香。功效以清热、补虚为主,性味以寒、温、平性及甘、苦、辛味为主,多归脾、胃、肝、肺、大肠经。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对常用药对,其中党参-黄连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5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脾虚湿热型UC以脾胃为中心,注重调达肝经,畅通腑气。遣方用药以健脾清肠为大法,常以清热燥湿、益气健脾为主,注重气血皆调、通因通用,善用风药,体现出“虚实论治,标本兼顾,寒温并用,补泻兼施”的施治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蒋益兰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整理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蒋教授门诊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属性、归经、功效、复杂网络和聚类等分析。结果:共纳入300首方剂,150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5266次,获得甘草、茯苓、百合、郁金、黄芪、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党参、白术、枳壳、女贞子、墨旱莲、灵芝、首乌藤15味核心药物,药味以甘、苦、辛、酸为主,药性以平性为主,主要归肝、脾、肺、心经,功效以清热解毒、滋补肝肾、燥湿化痰为主。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组方药物为:百合、党参、黄芪、茯苓、半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术、郁金。聚类分析获得4首聚类方。结论:蒋教授治疗乳腺癌多从肝郁、脾虚、冲任失和入手,采用疏肝解郁、燥湿化痰、补益肝脾、调理冲任之法,可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