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用煤化工资源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查明煤化工资源地质背景和资源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六盘水煤田盘北-水城矿区煤化工资源的类别、规模、赋存和分布,探讨了化工煤研究区赋存分布的地质成因,提出以资源为主要依据的煤化工产业布局规划建议.研究区化工煤查明储量42.74×108t,占其煤炭查明储量的62%,化工煤资源中,液化煤1.31×10gt,焦化煤17.45×108t,合成氨煤0.019×108t,气化煤23.96×108t.气化煤和焦化煤是区内化工煤资源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地学前缘》2016,(3):113-123
锗元素是研究得最多也是开发利用最好的煤中可利用伴生元素。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煤都含有锗,但是能富集成锗矿床的只是极少数,多数煤中锗含量甚微。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开采价值的煤-锗矿床有两个,分别是位于云南西部的新生代盆地的临沧煤-锗矿床和内蒙古的中生代盆地的乌兰图嘎煤-锗矿床。但这两个煤锗矿床地质因素各有不同,文中对其不同点进行了比较。中国云南省煤中含锗的情况最为丰富多样,其研究程度较高,处于成熟开发阶段。云南省西部含有富锗煤的新生代盆地的基底都是可提供丰富锗源的花岗岩。盆地内煤中锗分布不均一与两类花岗岩提供的锗源有一定关系。内蒙古胜利煤田内富锗煤矿床正处于开发阶段。矿产地西部附近出露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为主要的锗源供给。胜利煤田和伊敏煤田煤中锗的赋存状态和地质条件与临沧的差异较大。二连盆地群与煤油气相关的地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果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将有可能发现新的矿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西藏近70年煤炭地质工作和成果的总结,梳理了全区主要煤矿点的煤炭地质勘查现状和主要成果,基本摸清了全区主要煤矿点含煤地层的形成时代、分布范围、含煤性及煤岩煤质特征;总结了西藏自治区赋煤构造单元和成煤盆地的划分,初步归纳了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总体认为西藏自治区煤炭地质整体工作程度不高,成煤作用和聚煤规律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指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结残留煤系与周边地区含煤沉积之间存在的共性及差异,分析主要聚煤期聚煤作用的时空迁移特征和迁移规律;研究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隆起对聚煤盆地的控制和改造作用,分析其对煤系多种矿产耦合成矿的影响,为全区煤系多种矿产的综合勘查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含煤系统"及子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含煤系统"的主要地质要素以及"含煤系统"中各地质作用类型。研究表明:"含煤系统"的构建关键是系统边界的确定,由于"含煤系统"具有特定的地区、地层与时代范围,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煤系形成时代、展布范围等基本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和描述。  相似文献   

5.
构造控煤作用是控制地层赋煤的主要地质特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主要聚煤盆地构造复杂,控煤构造样式多样。在系统分析总结区内主要含煤盆地构造发育的基础上,按照煤层赋存状态将主要控煤构造分为三类十种,其中以褶皱-断层组合为主,尤以逆冲断层和褶皱共生为特征。通过对控煤构造类型的举例说明,旨在为找煤地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榆中盆地是一个较为独立的、边缘由断裂构造控制的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系变质岩,盆内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阿干镇组,为河流相沉积体系;含煤地层及煤层赋存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控煤构造样式主要有逆冲叠瓦型、背斜—断裂组合、半地堑型。通过对榆中盆地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结合以往的找煤成果,该区找煤方向主要应以逆冲断层的上盘和正断层的下盘为主,推断在盆地的东南缘和羊寨拗陷为煤炭资源的有利地段,也是今后进行煤田地质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
依据《矿业文摘》等有关煤地质刊物和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评述了近3年来我国煤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以及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同时介绍了煤地质著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靖远煤田宝积山、红会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煤炭资源较丰富。由于多年开采,资源面临枯竭,解决资源接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通过对区内主要控煤构造白土梁一马饮水复式向斜的展布方向和分布范围、F1h断层特征和煤系地层层序的研究.预测研究区有可采煤层存在.且煤层埋藏深度在1200~2000m。通过分析宝积山、红会两矿区赋煤地层及构造特征,认为研究区与两矿区应属同一山间聚煤坳陷,成煤环境为河湖沼泽相,岩相旋回以河流相开始,泛湖相结束,煤层位于旋回中上部,煤系地层薄,煤层层数少、厚度大,含煤性好,资源储量丰度大。根据已知矿区地质条件,结合以往地质工作程度的差别,提出宜采用不同的勘查方法分区分段开展地质找煤工作。  相似文献   

9.
依据《矿业文摘》等有关煤地质刊物和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评述了近3年来我国煤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和成就,以及与国外相比的差距,同时介绍了煤地质著述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煤与油页岩共生于同一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共生成矿等原理,通过对煤与油页岩共生盆地特征综合分析,提出了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指出主要地质要素包括煤与油页岩共生岩系、煤及油页岩层、顶底板岩层以及上覆岩层等静态因素,和构造演化、煤与油页岩共生岩系形成的气候、盆地内的古生物演化与分带(层)、盆地边缘地区古植物的分布、水介质的性质变化(水体分层机制)、聚集及流动等的动态因素,由此确定了二者共存系统的主要地质作用。依据盆地演化史、成矿保存机制和后期的改造作用,将煤与油页岩共生成矿系统划分为4个子系统:成矿作用系统、含矿盆地系统、煤与油页岩(群)系统以及含煤与油页岩区块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反映各种地质因素和地质作用的剖面图、平面图及专门性的技术图件和各种矿产资源的储量数据、演化事件等来描述。  相似文献   

11.
与含煤岩系相关大气田的开发是中国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主体,为了进一步阐明与含煤岩系相关大气田的勘探前景,在概述了已发现大气田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用实例总结了含煤-含气(油)盆地形成条件,明确指出虽然不同类型含煤盆地发展演化的构造地质环境不完全相同,但是所有含煤盆地能否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的关键因素是相同的,即:含煤岩系沉积期间和含煤岩系沉积后是否以沉降为主,沉积期间及沉积后所经历的构造地质作用能否有效匹配.上述构造地质环境持续时间越长,各种构造地质作用有效匹配程度越好,越利于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越有利于形成大型气田.中国特定的构造地质环境决定了含煤岩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气源岩,一些大中型含煤盆地是构造地质环境最优越的盆地,还有较大勘探潜力,仍然可以继续发现更多的大型煤成气田,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探讨黄淮区域构造与找煤方向,江苏省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组、江苏省煤炭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华东煤田地质研究会于1990年5月9日至11日在徐州联合召开了黄淮区域构造与找煤研讨会,有20多个单位的67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华东是我国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煤炭是主要的能源,1990年煤炭需求量数亿吨,并且随经济发展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区内煤炭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多找煤和加快新井建设。华东地区主要含煤岩系是华北型石炭、二叠系,主要分布于郯庐断  相似文献   

13.
煤地质学作为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它与能源需要的密切关联而已经成为一门应用颇广的实用学科。煤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水平,一般地说,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推动:1.煤勘探、开发、利用对于煤地质当前和长远的要求;2.地质普查、勘探的高效率和有关技术方法与测试手段的日益现代化;3.作为煤地质学基础的沉积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以及煤化学等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美国地质调查所在莱斯顿举办的名为“煤地质学及其前景”的大型座谈会上,曾就理论与实用两个方面,着重地对成煤环境、煤化作用、煤岩学、煤中伴生元素以及对煤的勘探、开发与利用中的地质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提出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1],吸引了国际上的注意。苏联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煤地质研究,也把同提高煤田普查、勘探效果与质量有关的地质问题列为主要方向[2]。其它重要产煤国家有关报道表明,他们的煤地质学研究也无不在各种程度上体现着以上三方面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煤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义了煤中有机元素并充实了有机地球化学概念,综述了近十年来关于煤中有机元素现状的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煤分子结构和煤微观超微观研究趋势,以及煤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工业和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这一领域发展趋势.近十年来,煤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有机硫煤硫化合物、树皮煤脂肪烃和煤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区块煤田地质及煤层气地质勘查资料,对贵州保田一青山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含量进行研究。区内主要为中灰、相对富氢、低挥发分无烟煤。煤层气含量受埋深、构造、显微煤岩组分等因素影响。区块内地质构造较简单,含煤面积大(1009km^2),煤层气资源丰度高,含气量较高,煤储层厚度大,可采性好,具备良好的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煤层气总资源量估算结果为2166.74×10^4m^3。老厂、地瓜坡勘查区煤层气资源量多,地质、交通等条件好,是煤层气开发的首选区。  相似文献   

16.
该课题由青海省132煤田地质勘探队承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作,中国煤田地质局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于1988年10月6日~11日对课题进行了评议。热水煤田是青海省主要煤炭资源基地之一,储量丰富。其中外力哈达和热水矿区煤一,煤二两个煤层的煤级反常是少见的地质  相似文献   

17.
以光学和数字图像处理为主要技术途径、通过对湘东南区彬耒煤田的卫片地质解译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圈定了本区白垩系红层下7个可供探寻龙潭煤系的重点靶区,为省近年来普查找煤及“八五”规划提供了信息和依据,并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找煤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野外地质工作及收集前人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井田成煤的地质背景,研究了井田的构造形态、产状及规模,探讨了缓倾角断裂展布规律、形成机制及控煤规律,并对下一步主要勘探区段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造作用是控制煤系和煤层形成、赋存的首要地质因素,中国煤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构造控煤作用研究在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基础地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构造控煤作用概念经历了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学科进展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大大拓展,这些进展主要表现为促进对煤化作用进程的深入认识、煤系矿产资源的盆地动力学控制、煤系非常规气成藏与评价、绿色矿山建设地质保障、清洁用煤资源赋存的构造控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煤中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西南地区各含煤时代煤中稀土元素含量测试的基础上,结合煤田地质特征,分析了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分布模式,讨论了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研究区煤中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为13.53~810.94ppm;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