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珊瑚类"的物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东省徐闻西部沿岸海区的珊瑚资源状况基本查清,发现分布的珊瑚共计2目17科49种.其中石珊瑚11科35种,软珊瑚6科14种.连片分布面积约5940hm^2,沿着海岸线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带状分布.高出海底1.00m的高礁区分布在水尾角以北和大腰岭邻近沿岸的3.00~5.00m水深海域以及灯楼角以北水深3.00~6.00m沿岸海域.石珊瑚以木珊瑚科中盾形陀螺珊瑚、鹿角珊瑚科、滨珊瑚科分布最为普遍.柳珊瑚中以海底柏科赭色海底柏、黄叠叶柳珊瑚,鞭柳珊瑚科中以灯心柳珊瑚、鳞灯心柳珊瑚,类尖柳珊瑚科中的扁小尖柳珊瑚、紧绒柳珊瑚,软柳珊瑚科中的侧扁软柳珊瑚等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一般分布在石珊瑚的外围和较深水域。  相似文献   

2.
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分别对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进行了调查,厦门湾共得到柳珊瑚9种,分别属于4科7属,东山湾共得到柳珊瑚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属两个,冷柳珊瑚属(Iciligorgia)和弱柳珊瑚属(Leptogorgia).根据柳珊瑚群体颜色及骨针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地阐述了福建厦门湾和东山湾海域柳珊瑚的系统分类关系.研究表明厦门湾和东山湾柳珊瑚在物种多样性和个体大小方面较为相似,在较强海流的海域柳珊瑚生长较好,资源量也比较丰富.本研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柳珊瑚分类系统。对国内原有的分类系统做了修订.  相似文献   

3.
珊瑚哀歌     
方舟 《海洋世界》2012,(8):58-59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运用组织学显微观察方法,以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大管孔珊瑚(Goniopora djiboutiensis)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性腺发育周期、配子排放时间和有性繁殖类型和繁殖力。结果表明:澄黄滨珊瑚和大管孔珊瑚的繁殖类型为排出配子体外受精的雌雄异体型,丛生盔形珊瑚为排出配子体外受精的雌雄同体型。3种珊瑚的配子发育均为年发育周期,可划分为4个时相。澄黄滨珊瑚卵母细胞发育始于11月底12月初,经5—6个月发育成熟;精巢在2月中下旬开始发育,经3—4个月发育成熟。大管孔珊瑚卵母细胞发育始于9月中旬,经8—9个月发育成熟;精巢在3月初开始发育,至5月底发育成熟。丛生盔形珊瑚卵母细胞发育始于8月中旬至9月初,经9—10个月发育成熟,精巢在11月开始发育,但卵母细胞发育成熟时精巢并未发育成熟。3种珊瑚排卵时间集中在5—6月份,澄黄滨珊瑚从5月初持续到月底,大管孔珊瑚从5月中旬持续到6月底,丛生盔形珊瑚从5月底持续到6月中旬。珊瑚生殖腺螅体内脂质含量随着生殖腺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升高,3种珊瑚螅体内脂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大管孔珊瑚和丛生盔形珊瑚与澄黄滨珊瑚比较,成熟卵母细胞直径较大、单个螅体内成熟生殖腺和单个生殖腺卵母细胞数量均较多,而单位面积内螅体数量较少。3种珊瑚单位面积螅体内所含的总卵母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朱瑾 《海洋世界》2008,(11):30-37
在广袤的海洋中,大量各式各样的珊瑚礁使水下世界更加绚丽多彩。珊瑚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形成的。珊瑚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类,体型呈辐射对称,石灰质外骨骼或皮层中含有大量骨针。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并且由于有单细胞的虫黄藻与之共生,钙化生长速度快,所以能造礁。  相似文献   

6.
异沙珊瑚(Heteropsammia)是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的一个属,隶石珊瑚目,因与星虫共栖而著名,过去共报道过8种,但在本世纪七十多年中,未增添过一个新种。经Horst(1922 、1926) 、Yabe and Eguchi(1932、1942)等人的分类研究和归并后,迄今一般认为,该属只有4种,即:单体珊瑚两种——H.cochlea (Spengler)和H.ovalis Semper,单体兼群体珊瑚一种——H. michelinii Milne-Edwards and Haime,群体珊瑚一种——H.geminata VetriIl。 我们在整理1958-1960年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所采集的与星虫共栖的石珊瑚标本时,发现在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拖网采到的一个异沙珊瑚标本,其形态特征与该属己记载的种都不相同,经详细研究后,确定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7.
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导致海洋酸化和暖化影响着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探明造礁石珊瑚早期生活史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生理学响应,本文研究了温度(约28°C, 约30°C)和pCO2(约570 μatm, 约1 300 μatm)以及两者协同作用对简单鹿角珊瑚(Acropora austera)和中间鹿角珊瑚(A. intermedia)早期生活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升温(+约2.5°C)和酸化(约1 300 μatm)对两种鹿角珊瑚幼虫的附着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酸化显著降低了简单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率(25.87%),但并不显著影响中间鹿角珊瑚幼体的存活率;升温对两种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升温(+约2.5°C)、酸化(约1 300 μatm)对简单、中间鹿角珊瑚幼虫的存活和附着过程的影响较小,但是酸化对简单鹿角珊瑚幼体存活的影响高于暖化。本文结果表明,珊瑚补充过程对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响应可能具有种类特异性,气候变化将逐渐改变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8.
八放珊瑚广泛分布在近岸浅海到深海,以及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等高纬度海区,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八放珊瑚呈现不断衰退趋势,忽视海洋生态系统原生物种自然禀赋的现象明显,尤其是八放珊瑚可供头足类产卵附着的生态功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综合梳理了八放珊瑚的结构和分类、繁殖特性和生殖方式、影响生态因子和退化原因等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针对性保护和修复八放珊瑚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块状珊瑚(如滨珊瑚、蜂巢珊瑚等)具有生长带。珊瑚生长带类似于树木年轮,有“海上树轮”之称,是一种时间分辨率高且连续记录时间较长的生物钟,为热带、亚热带海域海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绝佳记录材料。识别和提取珊瑚生长带中环境信息记录,对边缘海古海洋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台湾北部和平岛沿岸海域及淡水河出海口海域,采得软木软柳珊瑚(ubergorgia suberosa)、扁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complexa)、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reticulata)和1未定种柳珊瑚等4种柳珊瑚目样品。检测体内18种金属含量。其中以Ca、Zn、Cu、Al、Fe及Mn含量较高.体长较长的珊瑚。体内金属累积量则相对较高,尤其以Cu及Zn的趋势最为明确。经统计分析。显示4种珊瑚体内金属含量彼此间无群组相关性存在,呈现多变、无规则性的分布。本研究与大堡礁及委内瑞拉附近海域同一目珊瑚(Gorgonacea)中相同金属分析值进行比较结果Cd、Pb及Ni含量彼此差异不大,但Cu的含量则以台湾北部珊瑚体内较高。  相似文献   

11.
珊瑚资源是热带海洋特有的资源之一。1994年12月至1996年1月作者对三亚牙龙湾西排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海底景观调查,采用了摄影、摄像、样框计数、采样等方法,对该区的生物景观分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该区石珊瑚主要分布在2-5m水深区,软珊瑚主要分布于5-10m水深区,是海南岛沿岸珊瑚生长较为密集的地方,特别是软珊瑚群落、至今保护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和保护价值,是我国滨海旅游的一大别具物色  相似文献   

12.
蓝镜头     
《海洋世界》2010,(6):F0002-F0002
由于珊瑚生态系统的脆弱特性,当海水温度不断上升的时候,珊瑚的处境将会越来越危险。全球柯数亿人生活在赤道附近区域,并且主要以珊瑚礁为食物和收入的来源。而且在这些区域往往都开展了丰富的旅游和岸线保护活动,无疑给珊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珊瑚荧光的古降水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作为热带海洋气候环境的信息载体,不仅记录了过去海洋信息,也记录了陆源环境信息。Isdale于1984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阐明珊瑚的黄绿荧光记录了Burdekin河的径流量变化以后,国际上对珊瑚荧光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表明,利用珊瑚荧光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重现过去大陆沿海的降雨变化情况、干旱或洪涝的变化旋回及入海河流的径流量变化。这对研究并重建过去气候环境、预报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评述了国外对珊瑚荧光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本实验室进行了初步工作,同时,对珊瑚荧光作为环境地球化学新的代用指标所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三亚滨珊瑚生长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南岛三亚不同珊瑚岸礁区两个不同生长年取滨珊瑚样品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生长率低,春季至秋季生长率高,并获取了滨珊瑚的季节生长率时间变化序列,珊瑚生长率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对比表明,滨珊瑚的生长率主要与海水温度相关,而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率与冬季和早春(12~3月)的海水温度相关,其他季节的生长率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初步认为低海水温度及三亚岸礁区浓珊瑚季节生长率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来探索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于2018年5月采集广西涠洲岛自然海域中的黄廯蜂巢珊瑚(Favia favus)和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nosus)至室内养殖,收集受精卵,观察和记录其胚胎和幼虫的早期发育过程。结果显示,黄廯蜂巢珊瑚和肉质扁脑珊瑚都是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在月圆后5~8 d产卵;发育过程都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以及浮浪幼虫期;两者的卵母细胞都不含虫黄藻。本研究记录了涠洲岛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行为,为进一步利用有性繁殖来进行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唯一的中国大陆沿现代珊瑚礁,本文报道了对雷州半岛西南端灯楼角地区的珊瑚礁的观察结果,本区地处琼州海责和北部湾的会合点,属热带北缘大陆沿海水环境,本区珊瑚礁是冰后期海侵以来形的,分为岸礁和离岸礁两类,厚度一般为1-3m,宽度约500-1000m,构成原生礁 中的优势种为角孔珊瑚(Goniopora),现在造礁石珊瑚主要有滨珊瑚(Porites),峰巢瑚(Favia)和鹿角珊瑚(Acropora)等11属,西岸的表瑚生长比东岸的好,本区岸礁的生态分带为;(1)内礁坪光滩带;(2)外礁坪珊瑚生产烯疏带,(3)礁前水下斜坡上部珊瑚林带,本区珊瑚资源已开发和人为破坏严重,亟待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鹿角珊瑚人工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珊瑚人工养殖的基本条件和方法,分别在陆基水泥池中和海底珊瑚苗床上对3种鹿角珊瑚: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和松枝鹿角珊瑚(Acropora brueggemanni)的人工养殖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这3种珊瑚可以在深圳市鹅公湾近岸海域的海底珊瑚苗床上常年生长;在水泥池中当水温低于14℃或高于28℃时珊瑚陆续死亡;这3种珊瑚的生长速度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最大月生长值是6.05 mm;光照对这3种珊瑚的生长有影响,直接的阳光照射会引起水泥池中珊瑚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清澜港口及其东侧沿岸珊瑚岸礁分布航空遥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应用航空遥感彩色航片研究清澜港口及其附近珊瑚岸礁的分布,探讨了珊瑚岸礁分布与破浪带间的关系,提出了以破浪带分布的解译标志的珊瑚岸礁间接解译法,获得了海南岛清澜港口及其东侧沿岸珊瑚岸礁地理分布,发现了港口西侧三处在海图上未见标明的小珊瑚礁分布的准确位置与形态,初步显示了该解译法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张素萍  尉鹏 《海洋科学集刊》2006,47(47):149-157
中国近海珊瑚螺科的研究后,作者又陆续从东海和南海收集了部分珊瑚螺科的标本,经整理分类,又鉴定出14种,隶属于3属。其中1个未定种,3种为中国新记录。到目前为止共报道中国沿海珊瑚螺科动物37种。  相似文献   

20.
分别检测采自台湾北部和平岛沿岸海域及淡水河出海口海域的侧扁软柳珊瑚(Subergorgia suberosa)、扁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complexa)、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reticulata)和1未定种柳珊瑚4种软珊瑚样品体内18种金属元素。比较同株珊瑚中金属累积于共内组织与中轴骨骼含量的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铜(Cu)及钒(V)于4种珊瑚中累积于中轴骨骼的量高于共内组织,Zn、Fe、Mn、Ca、Cd、Ni、Pb及Se则恰相反,Al、As、Co、Cr及Sn累积部位没有规则,Ag,Au及Ba因有ND值(未检出值)无法归纳其累积倾向,但若忽略ND值,则Ag与Ba累积于共肉组织较高,Au累积于中轴骨骼较高.此研究结果显示环境中金属倾向累积于软珊瑚共肉组织或中轴骨骼可能有一定之脉络可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