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组成物质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交界带内河流径流量沿程变化趋势与流域面积增长曲线基本一致;河流含沙量沿程变化不甚规则.  相似文献   

2.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径流与其时间变化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管华  李斌 《地理科学》2004,24(3):281-285
根据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地区42个径流站1962~199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径流量及其时间变化(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探讨了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华 《山地学报》1999,17(2):110-114
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水沙年际变化趋势具有2个特征;各站径流过程曲线和输沙过程曲线走势大致相同;各站水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内水沙关系具有3个特征。相关曲线呈顺时针绳套关系上;上半年内同流量的含沙量1-4月小于5(6)月,呈现出逆时针型的相关趋势;5-6月份且平均径流量明显减少,而且平均含沙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物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  相似文献   

5.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貌演化阶段的信息熵判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管华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02,22(6):673-676
地地貌信息熵计算方法和涵义讨论的基础上,计算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面积大于100km^2各流域的地貌信息熵值,进而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地貌定化阶段。得出以下结论;该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和老年期的过渡阶段;各流域坡面形状多为下凹形为主,但山地整体的坡面形状近于直线形。  相似文献   

6.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里彼此交汇。交界带暴雨频繁,且以大暴雨为主,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 m之间。交界带冬季气温高于平原0.5~0.8℃,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海拔350~400 m之间,形成特有的坡地暖带,暖带厚度100~250 m。交界带暴雨频繁和暖坡效应是大气环流和交界带地貌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对本区土壤发育和植物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以下区域,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的高度分布规律.然而,对沙河-线7个土壤剖面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内,土壤物质的淋溶性具有随着高度的降低而增大的反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与两侧的山地和平原地区相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海拔高度150~300m之间的区域内,表层土壤的硅铝铁率陡然减小,土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淋溶率显著增大,硅、钛、锰、磷氧化物的积累率明显增大.此处出现土壤物质强淋溶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前"暖坡效应"的存在.较高的气温增大了当地土壤物质的活动性,为其淋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8.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横断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部的土壤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观点,讨论了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规律。自西向东,随着海拔下降,土壤表层硅铝率逐渐增大,大部分土壤表层物质遵循迁移-积累-迁移-积累规律;“暖坡”地带是交界土壤地球化学活跃地段。并讨论了土壤物质迁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暖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秦岭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山地气候考察资料、长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大量农业气候资源调查资料,揭露了该区暖带存在的基本事实.在此基基础上,分析了暖带的时空变化特征,模拟了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各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文章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颇具生态地理意义的陕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对陕西省省辖各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陕西省所辖地市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确定全区生态建设与管理决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NBSSRM 95 1硼标准溶液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不同温度以及是否加入甘露醇的情况下浓缩硼酸溶液后硼的回收率和11B 10 B比值。通过分析硼回收率和11B 10 B比值随温度和甘露醇变化的趋势 ,初步得出了浓缩硼酸样品的较佳条件为 :在被浓缩样品中加入甘露醇并在 85℃左右的温度下进行浓缩。  相似文献   

13.
论沙粒两种起动关系与沙粒跃移的双重性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研究沙粒两种起动关系是深入认识沙粒两种起动效能的继续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沙粒两种起动的不同性质,首次把流体起动界定为风蚀性起动,把跃移质冲击起动界定为置换性起动。认为流体起动具有主动分异性,而冲击起动只有随机分异性。根据这些特性对沙粒两种起动效能和沙粒连续移动提出了新义。认为沙粒跃移具有双重性,跃移质有其冲击地表的一面,也有其大量耗能的一面。沙粒两种起动具有兴衰与共的不可分割关系。地表风蚀是沙粒两种起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结果;而地表堆积有时是跃移质耗能过多引起两种起动互相制约的结果。通过多方论证,将沙粒两种起动效能之由传统的19:1,初步改为4:1乃至3:1。  相似文献   

14.
文章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看作为资本主义以来的一种经济区域现象,从经济行为主体对地理空间的无限追求出发,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上这种区域现象发展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世界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国家间地理基础的一致性等因素的关系,力求找出发展规律,以此指导对当前各种区域集团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心区域,天山南坡经济带则是新疆经济发展中仅次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一个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经济区域。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其经济区划的演变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两大经济带形成的主要因素;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区与行政区界限关系的协调、经济中心的有效辐射距离、支柱产业的聚集优势、城市辐射效应,以及两地带水同源的生态依据等是天山南北坡经济带区域范围形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钾光卤石溶解和氯化钾结晶动力学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易溶性复盐钾光卤石(KCl·MgCl_2·6H_2O)的溶解机理及动力学。利用相图控制在固相光卤石饱和区的情况下研究改变温度、浓度、搅拌速度及成块压力对光卤石溶解过程的影响,发现MgCl_2、KCl首先以近相等的速度且出现KCl:MgCl_2的摩尔比值>1进入溶液,随后KCl从溶液中结晶出来。KCl在整个溶解过程中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溶解为主导的过程和以结晶为主导的过程;在溶解时,MgCl_2受扩散控制,KCl属化学溶解过程,KCl结晶受扩散控制,获得了动力学的方程计算出MgCl_2的溶解活化能和KCl的溶解和结晶活化能。  相似文献   

17.
论地理学的特性与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学科通常都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科问题、独特的学科特征以及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地理学的属性,进而认识现代地理学的时代特征。①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向复杂的变化过程。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地理系统的复杂属性。②地理的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学科问题体系,阐述了不同地理问题的本质区别,进而促进解决不同地理问题的技术与方法体系建设。③“还原论”与“整体论”并举的地理学哲学思维方兴未艾。地理学强调的综合研究在当今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兴学科和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地理要素和地理系统并行研究的新格局。本文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出发,总结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地理学驱动机制对地理规律的组合效应。理解地理学关键特征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探索地理学的社会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的城市竞争能力与扩张幅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方创琳  步伟娜 《地理科学》2004,24(5):513-521
基于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7个城市市区的水资源供应状况及其短缺程度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水资源短缺二者的矛盾关系,分析了在水资源约束下河西走廊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扩张的变动幅度等问题。认为河西走廊绝大多数城市"缺水又费水",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旱生性"。在水资源约束下,城市扩张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以总量扩张为主,"农转非"空间和用地拓展空间大,以高耗低效扩张为主,水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普遍低下,城市发展处在主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扩张质量有待提高。为了确保城市的有序竞争与扩张,建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生命线,以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城市规划为法定依据,先发展后扩张,量水依法优质扩张,突出城市建设特色与个性,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A survey of 176 authors who published in the Annals between 1988 and 1993 provides insights into why authors submitted their research to the journal, what support they received, and the impacts of the publication on their careers. Most decided themselves to submit their work, and one-third received support from research grants; cartographic assistance and graduate assistants were less important. The major benefits of publishing in the Annals were visibility in one's department, contact with other geographers, and requests for reprints. Most authors presented their ideas at professional meetings prior to submission. Promotion and salary Inc.reases were benefits for women, assistant professors, associate professors, and physical geographers. Authors considered their articles as original examinations that yielded new results, contributed to theory, stimulated debate, and helped bridge gaps inside and outside of geography. These results are useful in helping individual authors and for administrators in identifying the kinds of research support needed by authors publishing in the Annals.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方法探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韩增林  尤飞  张小军 《地理研究》2001,20(4):471-478
交通经济带是区域开发的重要模式和手段,高速公路经济带是当代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经济带之一。通过大量实例的观察和实证分析,结合交通经济带以往的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经济带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形成演化机制;对布局规划的特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